长安的宫殿在众人的努力下逐渐恢复往昔光彩,可杨玉环和李隆基心里都清楚,要让大唐真正重振雄风,光有华丽的宫殿远远不够,整顿朝纲、选拔贤能才是重中之重。
一日,阳光透过雕花窗棂,洒在兴庆宫的殿内。杨玉环坐在李隆基身旁,神色认真地说道:“陛下,如今宫殿修复已有成效,当务之急便是选拔人才。咱们得广开言路,把那些有真才实学、品德高尚的人纳入朝堂,大唐才有希望重回巅峰。”
李隆基微微点头,眼中满是认同:“爱妃所言极是。只是这选拔人才,可不是件容易事儿,得有个周全的法子。”
杨玉环思索片刻,说道:“陛下,咱们不妨设立专门的选拔机制。先让各地官员举荐人才,再由朝廷组织统一考核。如此一来,既能广纳四方贤才,又能保证选拔的公正。”
“这主意不错!但各地官员会不会敷衍了事,随便举荐些人来应付差事?” 李隆基皱着眉头,提出了自己的担忧。
杨玉环轻轻一笑,说道:“陛下,咱们可以定下规矩,若举荐之人在考核中表现不佳,举荐官员也要受罚。这样一来,他们自然会用心举荐。”
“好主意!” 李隆基一拍大腿,“就依爱妃说的办。传朕旨意,令各地官员务必重视此事,举荐真正有才能、有品德之人,不得徇私舞弊。”
旨意一下,各地官员纷纷行动起来。一时间,来自五湖四海的举荐文书如雪花般飞至长安。在皇宫的一间偏殿内,杨玉环和李隆基正仔细翻阅着这些举荐文书。
“陛下,您看这位,是扬州刺史举荐的,名叫苏文,听闻他在当地兴修水利,解决了百姓的灌溉难题,百姓们都对他赞不绝口。” 杨玉环指着一份文书说道。
李隆基接过文书,仔细看了看,点头道:“嗯,能为百姓办实事,是个人才。把他列入考核名单。不过,这文书上只说他兴修水利,具体成效如何,还得在考核中仔细询问。”
“陛下所言极是。” 杨玉环应道,“咱们还得看看他有没有长远规划,不能只看眼前这一点成绩。”
就这样,一份长长的考核名单逐渐确定下来。考核当日,皇宫的一处大殿被布置成考场,前来应试的人才们早早便在殿外等候,个个神色紧张又充满期待。
“陛下,此次考核,臣妾建议分为笔试和面试两部分。笔试可考察他们的学识,面试则能直观了解他们的品行和实际能力。” 杨玉环向李隆基提议道。
“好,就按爱妃说的办。但这面试环节,该重点问些什么问题,才能看出他们的真本事呢?” 李隆基看向杨玉环,寻求她的意见。
杨玉环思索片刻,说道:“陛下,面试时,咱们可以问他们对当下民生问题的看法,比如如何应对灾荒、如何促进农桑发展。还可以设置一些假设情境,看看他们的应变能力。”
“嗯,有理。” 李隆基点头赞同。
笔试过后,成绩优异者进入了面试环节。杨玉环和李隆基坐在主位,下方站着一位年轻的应试者,名叫李逸。
“李逸,你既被举荐而来,想必有过人之处。先说说,若你为官,当如何治理一方百姓?” 李隆基开口问道。
李逸微微躬身,沉稳地说道:“陛下,依草民之见,治理百姓,首重民生。当关注百姓温饱,兴修水利,鼓励农桑,让百姓衣食无忧。再者,要公正执法,严惩恶霸,保一方安宁。”
杨玉环听后,微微点头,接着问道:“若遇到权贵违法,你又当如何?这可考验你的胆量和公正之心。”
李逸眼神坚定,大声说道:“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草民定当依法处置,绝不姑息。哪怕权贵施压,草民也会坚守正义。”
“好!” 李隆基赞道,“此子有胆识,有见识,可堪大用。不过,若权贵暗中使绊子,阻碍你施政,你打算如何应对?”
李逸略作思考,说道:“陛下,草民会收集证据,呈于陛下和朝堂之上,寻求公正裁决。同时,也会联合当地正直之士,共同抵制权贵的不当行为。”
接下来,又有一位应试者走进殿内。此人叫张贤,长得斯斯文文,举止有礼。
“张贤,你对当下朝堂局势有何见解?” 杨玉环问道。
张贤清了清嗓子,说道:“娘娘,如今大唐历经战乱,百废待兴。朝堂之上,需整顿吏治,去除贪污腐败之风,提拔贤能之士。唯有如此,才能重振朝纲,让百姓重燃对朝廷的信心。”
“那依你之见,如何才能有效去除贪污腐败?” 李隆基追问道。
张贤思索片刻,说道:“陛下,一方面要加强监督,设立专门的监察机构,对官员的行为进行严格监督;另一方面,要提高官员的俸禄,让他们衣食无忧,从根源上减少贪污的念头。但这监察机构,也要防止被人利用,成为打压异己的工具。”
杨玉环和李隆基对视一眼,眼中都闪过一丝赞赏。“此子见解独到,可考虑任用。不过,若监察机构与官员勾结,你有何应对之策?” 杨玉环接着问道。
张贤不慌不忙地说:“娘娘,可再设一层监督,让民间百姓也能参与举报。同时,定期轮换监察官员,避免他们与地方势力勾结过深。”
然而,并非所有的应试者都能让他们满意。有一位名叫王富的应试者,回答问题时言辞闪烁,眼神飘忽不定。
“王富,你被举荐为官,可若连回答问题都如此含糊,如何能让朕放心把一方百姓交予你?” 李隆基脸色一沉,问道。
王富吓得连忙跪地,结结巴巴地说:“陛下…… 草民…… 草民一时紧张,言辞不当。”
杨玉环冷冷地看着他,说道:“为官者,需有担当,有主见。你如此表现,实在难以让人信服。若遇到复杂政务,你这般态度,如何为百姓解决问题?”
王富低着头,无言以对。
“下去吧。” 李隆基挥了挥手,一脸失望。
在面试过程中,杨玉环格外注重考察人才的实际能力和道德品质。她常常会问一些实际问题,比如遇到灾荒如何赈灾,遇到百姓纠纷如何调解等,从应试者的回答中判断他们是否有真才实学。
“陛下,咱们选拔人才,品德尤为重要。一个官员若品德有亏,即便再有才华,也只会危害百姓,祸乱朝堂。” 杨玉环对李隆基说道。
李隆基深以为然:“爱妃说得对。此次选拔,定要把品德放在首位。可这品德如何能更精准地判断呢?”
杨玉环想了想,说:“陛下,咱们可以派人去他们家乡打听,看看他们在家乡的口碑如何。而且在后续任用中,也持续观察他们的言行。”
经过几日紧张的考核,一批优秀的人才脱颖而出。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背景,但都怀揣着一颗为大唐效力的心。
“陛下,这些人才皆是我大唐的希望,咱们要好好任用,发挥他们的才能。” 杨玉环看着手中的名单,欣慰地说道。
“爱妃放心,朕定会量才任用,让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不过,这新官员上任,如何让他们尽快适应,发挥最大作用,还得好好谋划。” 李隆基说道。
“陛下,咱们可以安排老臣带一带他们,传授些为官经验。同时,定期让他们汇报工作,及时给予指导。” 杨玉环建议道。
“好,就这么办。” 李隆基点头同意。
新选拔的官员们很快被安排到各个岗位。他们一上任,便展现出了非凡的能力。有的在地方上积极推行新政,改善民生;有的在朝堂上直言进谏,为朝廷出谋划策。
看着朝堂上逐渐呈现出的新气象,杨玉环心中充满了喜悦。“陛下,您看,朝堂有了这些贤能之士,大唐重振雄风指日可待。”
李隆基握住杨玉环的手,感慨道:“这都多亏了爱妃。若不是你提议广开言路,选拔人才,朝堂也不会有如此大的变化。”
杨玉环微笑着说:“陛下,这是臣妾应该做的。只要大唐能繁荣昌盛,百姓能安居乐业,臣妾便心满意足了。”
然而,杨玉环也清楚,选拔人才只是第一步,如何留住人才,如何让他们长期保持清正廉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她毫不退缩,她坚信,只要她和李隆基齐心协力,大唐必将重新走向辉煌。
日子一天天过去,长安的街头巷尾渐渐恢复了往日的热闹。百姓们的脸上也多了几分笑容,他们看到了大唐复兴的希望。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杨玉环和李隆基为选拔人才所付出的努力。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杨玉环和李隆基继续关注着这些新官员的表现,不断调整用人策略。他们知道,只有任用贤能,大唐才能在复兴的道路上稳步前行,重新成为那个让四方敬仰的盛世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