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玉环自从向李隆基提出选派良将应对边疆战事的建议后,便一直将此事放在心上。她深知,这关乎大唐的安危与百姓的福祉,绝非小事。在后宫之中,她虽无法直接参与朝堂事务,但那颗为国家分忧的心却从未停歇。
杨玉环静下心来仔细思量,她明白要想选出真正能担当重任的良将,仅靠自己的认知远远不够,必须广纳各方建议。于是,她唤来了自己的心腹宫女绿儿,神色凝重地对她说道:“绿儿,如今边疆战事紧急,陛下正为选派良将一事发愁。本宫想为陛下分忧,你去帮本宫办件要紧事。”
绿儿连忙跪地,恭敬地说道:“娘娘但说无妨,奴婢定当竭尽全力。”
杨玉环微微点头,继续说道:“你悄悄去朝堂大臣以及军中将领之中,仔细打听那些有能力、有谋略的人才。记住,一定要打听清楚他们的过往功绩、为人品性以及擅长的作战领域,切不可有丝毫马虎。”
绿儿领命后,便开始了紧锣密鼓的行动。她利用自己在宫中的人脉关系,先是与一些在朝堂上侍奉的太监交好,从他们口中了解大臣们对各位将领的评价。之后,又想办法与军中一些将领的家眷取得联系,从她们那里打听将领们的具体情况。
这期间,绿儿遇到了不少困难。有些太监胆小怕事,不敢随意议论朝堂之事;有些将领家眷则对她心存戒备,不愿多说。但绿儿凭借着自己的机灵和耐心,一一化解了这些难题。她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让那些人渐渐放下了防备,愿意向她透露一些有用的信息。
经过一番辛苦的打听,绿儿终于收集到了不少关于将领们的情报。她迫不及待地回到杨玉环身边,将这些情报详细地汇报给了她。
杨玉环听完绿儿的汇报后,心中有了初步的人选。她仔细斟酌,反复对比,最终确定了两位将领,准备向李隆基举荐。
这一消息不知怎的,在后宫中渐渐传开了。一时间,妃嫔们议论纷纷。
在一处幽静的庭院里,柳妃正与吴嫔坐在石凳上闲聊。柳妃轻抿了一口茶,脸上带着一丝不屑,说道:“你听说了吗?杨妃竟插手起朝堂选派将领的事儿了,还派自己的心腹去打听消息,真是越俎代庖。”
吴嫔附和道:“是啊,姐姐。咱们这后宫之中,向来只负责侍奉皇上,打理后宫事务。她这般行事,怕是有些不妥吧。”
柳妃冷笑一声,“哼,她还不是仗着陛下的宠爱,就想处处出风头。朝堂之事,岂是她一个后宫女子能掺和的?”
而在另一处宫殿内,几位位分较低的妃嫔却有着不同的看法。一位常在说道:“我倒觉得杨妃娘娘此举并无不妥。如今边疆战事吃紧,她能为陛下分忧,为国家着想,这是好事啊。”
旁边的答应也点头赞同:“就是,杨妃娘娘心地善良,又聪慧过人。她举荐的将领,说不定真能解边疆之困呢。”
这些议论声,有的被有心的宫女听了去,悄悄汇报给了杨玉环。但杨玉环对此只是淡然一笑,她心中明白,自己一心为国,问心无愧,又何必在意他人的闲言碎语。
这一日,李隆基处理完朝堂事务,来到了杨玉环的宫殿。杨玉环见时机已到,便上前说道:“陛下,臣妾近日一直在为边疆战事的良将人选之事操心。臣妾让亲信多方打听,如今心中有了两个人选,想举荐给陛下。”
李隆基一听,眼中闪过一丝惊喜,连忙说道:“爱妃有心了,快说来让朕听听。”
杨玉环清了清嗓子,说道:“陛下,第一位将领名叫陈武,他是一位老将,曾经在西北边境屡立战功。此人作战经验极其丰富,在边疆多年,对那里的地形了如指掌,而且熟知游牧部落的作战方式。他为人沉稳,在军中威望颇高,若派他前往边疆,定能凭借丰富的经验,有效地抵御敌军的侵扰。”
李隆基听后,微微点头,陷入了沉思。杨玉环见状,又接着说道:“陛下,第二位将领名叫赵云飞,他虽资历尚浅,但军事才华出众。据臣妾了解,他在以往的一些小规模战役中,展现出了非凡的战术才能,战术灵活多变,常常能出奇制胜。他年轻有活力,思维敏捷,若能与老将相互配合,定能为边疆战事带来新的转机。”
李隆基抬起头,眼中露出赞赏之色,说道:“爱妃,你这一番功夫没有白费。这两位将领,听起来确实都很有潜力。只是,朕还需进一步了解他们的情况。”
杨玉环笑着说道:“陛下,臣妾也深知此事重大,不能仅凭臣妾一面之词。陛下不妨派人去详细调查一下这两位将领,再做定夺。”
李隆基点头表示赞同,说道:“爱妃所言极是。朕这就派人去办。”
很快,李隆基便安排了朝中可靠的官员,分别去调查陈武和赵云飞的情况。官员们领命后,立刻行动起来。他们深入军中,走访与两位将领共事过的人,了解他们的作战表现、为人处世等方面的情况。
过了一段时间,调查官员们纷纷返回朝堂,向李隆基汇报调查结果。结果显示,杨玉环举荐的这两位将领,确实如她所说。陈武在西北边境作战多年,多次成功击退游牧部落的进攻,在军中威望极高,士兵们都对他十分信服。而赵云飞,虽然年轻,但在几次战役中,凭借着独特的战术,以少胜多,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
李隆基听完汇报后,心中十分满意。他再次来到杨玉环的宫殿,对她说道:“爱妃,你举荐的这两位将领,经过调查,确实是不可多得的人才。朕决定,将他们纳入考虑范围,参与边疆战事的指挥。”
杨玉环听后,心中十分欣慰,说道:“陛下英明,能为边疆战事找到合适的将领,是我大唐之福,也是百姓之福。”
然而,朝堂之上,对于李隆基考虑任用杨玉环举荐的将领一事,却引发了一些争议。有些大臣认为,杨玉环虽为后宫妃嫔,但她举荐的将领确实有真才实学,不应因为她的身份而忽视这些人才。“陛下,杨妃娘娘举荐的陈武和赵云飞,经调查确实能力出众。如今边疆战事紧急,正需要这样的人才,臣以为陛下可大胆任用。” 一位大臣说道。
但也有一些大臣持反对意见,他们觉得后宫妃嫔不应干涉朝堂事务,即使举荐的人才合适,也会开一个不好的先例。“陛下,后宫不得干政乃我大唐祖制。杨妃娘娘此举,虽出发点是好的,但长此以往,恐怕会扰乱朝堂秩序。” 另一位大臣忧心忡忡地说道。
李隆基听着大臣们的争论,心中再次陷入了纠结。他深知杨玉环举荐人才是为了国家着想,而且这两位将领也确实有能力。但大臣们所说的祖制,也不能不考虑。
回到后宫后,李隆基将朝堂上的争议告诉了杨玉环。杨玉环听后,微微皱眉,说道:“陛下,臣妾一心只为国家,绝无干涉朝堂之意。若因为臣妾的举荐,给陛下带来困扰,臣妾实在是罪过。”
李隆基连忙安慰道:“爱妃,朕知道你是为了大唐好。只是这朝堂之事,牵扯甚广。朕会权衡利弊,做出最合适的决定。”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李隆基反复思考,与大臣们多次商议。最终,他决定打破常规,任用陈武和赵云飞。但为了避免后宫干政的嫌疑,他特意强调,此次任用是基于对将领们能力的充分考察,而非因为杨玉环的举荐。
随着陈武和赵云飞奔赴边疆,他们将在那里大展拳脚,为保卫大唐边境,与敌军展开一场激烈的较量。而杨玉环,也在后宫之中,默默关注着边疆战事的进展,为他们祈祷,希望他们能早日凯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