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看似从风雨飘摇中暂时稳住了脚跟。林宇伫立咸阳宫城楼,望着熙熙攘攘、渐复生机的街市,眉头却仍紧锁,忧虑未散。项羽逃往南方,恰似一颗随时会引爆的火种,而匈奴虽实力大减,草原部落局势依旧波谲云诡,随时可能卷土重来。
林宇心里清楚,要彻底稳固大秦统治,单靠军事和政治手段远远不够,必须从根本上化解民生、文化、社会阶层矛盾等深层次问题。他即刻召集朝堂一众大臣,共同谋划治国方略。
大殿之上,气氛凝重又满含期待。林宇率先发声:“如今,我大秦虽暂度危机,可内忧外患隐患犹存。诸位爱卿,可有良策,保我大秦万世太平?”
李斯上前一步,恭敬说道:“陛下,臣以为当务之急是完善律法,让百姓有法可依,官吏执法有度。律法严明,社会秩序方能井然,民心自然安定。”
林宇微微点头,认同道:“李丞相所言极是。律法乃国之根本,务必严谨完备。但我大秦疆域广袤,各地民情风俗各异,律法推行时需因地制宜,不可一概而论。”
这时,新提拔的太学博士张衡站了出来,言辞恳切:“陛下,臣认为除律法外,文化教育也至关重要。战乱以来,百姓流离失所,文化传承受阻。若能在各地兴办学校,广招学子,传授儒家、法家等经典,既能培养人才,又能教化民众,使百姓知礼义、明廉耻,国家方能长治久安。”
林宇眼前一亮,对张衡的见解十分赞赏:“张博士所言,正合朕意。教育乃强国之本,此事就交由你筹备,尽快在各郡县设立官学,选拔优秀教师,为我大秦培育栋梁之才。”
律法和教育商议完毕,话题转到经济发展。主管财政的大臣进谏:“陛下,为恢复国内经济,臣建议大力发展商业。如今交通渐通,各地物资流通不畅,若减轻商税,修筑道路,鼓励商贾往来,不仅能促进经济繁荣,还能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林宇思索片刻后说:“商业发展固然重要,但也要防止商人囤积居奇、扰乱市场。可制定相应商业法规,规范商业行为,确保商业活动有序进行。”
随着讨论深入,大臣们就水利建设、边防巩固等方面提出诸多建议,林宇一一认真聆听,做出决策。会议结束,各项改革措施紧锣密鼓展开。
律法改革方面,李斯组织精通律法的官员,细致梳理修订大秦原有律法。参考各地风俗习惯和实际情况,制定出更人性化、切实可行的律法条文。新律法颁布后,林宇派遣大量律法宣讲官前往各地,普及内容,确保人人知晓。
兴办学校工作在张衡努力下顺利推进。各地纷纷设立官学,招聘学识渊博、品德高尚的教师。官学不仅教授儒家经典,还开设算术、天文、地理等实用课程,培养出一大批全面发展的人才。这些学子学成后,有的入朝为官,为国家治理贡献力量;有的返乡成为文化传播使者,带动当地文化水平提升。
商业发展上,朝廷减轻商税,鼓励长途贩运。组织人力物力修筑多条贯穿南北、连接东西的官道,极大便利物资流通。一时间,各地商业活动日益繁荣,咸阳城成为全国商业中心,店铺林立,商贾云集。
水利建设中,林宇任命经验丰富的水利专家,全面修缮扩建全国水利设施。疏浚河道、修筑堤坝、治理水患,确保农田灌溉用水,促进农业丰收。
然而,大秦帝国逐步走向繁荣之际,南方传来令人不安的消息。项羽在南方收拢旧部,联合当地势力,再度招兵买马、扩充实力。虽说当下他的力量不足以对大秦构成直接威胁,但一举一动都让林宇警惕万分。
林宇深知项羽勇猛无比、极具号召力,若不及时遏制,日后必成大患。可他也明白,此时不宜轻易发动大规模战争,否则刚恢复生机的国家又将陷入战火。于是,他采取恩威并施之策。
林宇一方面派遣使者前往南方,向项羽传达旨意,只要放下武器归降朝廷,不仅既往不咎,还封他为一方诸侯,给予优厚待遇;另一方面,命令南方秦军加强戒备,时刻关注项羽动向,做好战争准备。
同时,林宇对匈奴也未放松警惕。派遣更多细作深入草原,密切监视各部落动态。在边境地区加强军事防御,不仅修筑更坚固的防线,还增设烽火台,以便及时传递军情。
面对林宇的招抚,项羽内心极度挣扎。他心有不甘,骨子里的骄傲让他难以轻易低头。他的部下也分成两派,一派主张归降,认为可避免更多伤亡,让百姓过上太平日子;另一派坚决反对,觉得项羽乃英雄豪杰,不应向朝廷示弱。
林宇的使者再次来到项羽营帐,带来亲笔书信,言辞恳切,表达赞赏与惋惜之情,并重申朝廷诚意。但项羽看完信后,眼中闪过一丝决绝。他想起自己的抱负,想起曾经的赫赫战功,觉得就此归降,有辱自己一世英名。
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项羽最终拒绝了朝廷的招抚。他整顿军队,鼓舞士气,准备与大秦再次展开较量。南方的局势瞬间又紧张起来,一场大战似乎一触即发。
林宇得知项羽的决定后,神色凝重,但并未慌乱。他重新部署军事力量,制定更为周密的战略计划。他深知,这场与项羽的较量将无比艰难,但为了大秦的长治久安,他必须全力以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