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锋,徐洲方面的战事,你晓得不?”邓锡侯问道。
电话那头,刘文锋轻笑着道:“晓得一点,但现在351旅管后勤了,前面爱怎么打怎么打,和我关系不大。”
邓锡侯叹道:“文锋,我晓得你心里有怨气,但如果可以的话,我也不愿意给你打这个电话。”
刘文锋立刻便猜到了邓锡侯的意图,出言问道:“邓司令,你是想问问有没有好办法吗?”
“说老实话,我的指挥能力也就那样,一个集团军,我指挥不来,问我,你问错人了。”
“况且我也晓不得你们那边的具体情况,地形啥子的都晓不得,我还是不瞎指挥了。”
邓锡侯闻言,也是默默的低下了头,沉默了起来。
沉默了许久,邓锡侯咬了咬牙,询问道:“文锋,如果让你的351旅上,你能不能吃掉鬼子的第33旅团?”
刘文锋回答道:“我倒是觉得,351旅有这个实力。”
“但是邓司令,我觉得现在管管后勤挺好的。”
“有钱赚,有婆娘伺候,巴适得板,所以你还是莫喊我了。”
“就这样,挂了。”
言罢,刘文锋便直接挂断了电话。
其实不是他不想帮邓锡侯,只是他知道,邓锡侯是个什么性子。
不激他一下,他怎么敢去和上级干一架呢?
刘文锋比谁都希望351旅出川再干一场,但奈何上级信不过他。
现在战事吃紧了,还踏马的得求着上级,让他出川去帮他们打仗,这不扯淡吗?
此时,刘文锋也是打定了主意,除非上面来人求着他出川,否则他绝不出川!
马卖皮,真当老子一点脾气都没有?
……
日军高歌猛进的同时,也在铺天盖地的宣传着他们的战果。
全国各大报社,也在前赴后继的报道着徐洲方面的战事。
老百姓们虽然对军事也不太懂,但也知道,他们的领土正在逐渐的缩小。
龙国的土地,正在一点一点的被日军蚕食。
他们的军队,正在节节败退,让人看不见一点胜利的希望。
在这种情况下,老百姓自然是不乐意的。
老百姓们可能别的做不了,但嚼嚼舌根,他们还是能做的。
全国各地的老百姓,包括日占区的老百姓,都在讨论着徐洲方面的战事。
“国军到底会不会打仗呀?怎么天天被鬼子追着打?”
“是呀!从淞沪到金陵,还有晋省,天天被鬼子追着打,难不成真要亡国了?”
“他妈的!上面那些人脑子里在想什么呀?明明有个会打仗的,怎么就是不让人上呢?”
“这么看来,似乎除了351旅之外,就没人打过胜仗了!”
“兄弟,这话可不能这么说,八路那边,还是打过几次胜仗的。”
“八路的确是打过胜仗,但都是小打小闹,和351旅能比吗?”
“这话说得倒是没错,还得是351旅,动不动就干掉上万个鬼子!”
“徐洲方面,六十万国军打二十万日军,被人家打的完全还不了手,这要是换成351旅上,何至于此呀?”
“怎么说?要不咱们去发动发动,让351旅上?”
“说句实话,351旅也不过就一个旅,而且金陵保卫战的时候都快打光了,就算是让351旅上,其实也改变不了大局。”
“话虽然是这么说,但351旅上,起码也能多杀几个鬼子呀,何至于被鬼子打的这么憋屈?”
“说的没错!街坊邻居们,我不管了,明天我就去正府面前拉横幅喊去!”
“一起一起!”
……
全国各地的老百姓,在这个时候,才知道了351旅之前打出来的战绩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尽管军事法庭上的事情,让不少人对刘文锋产生了怀疑。
可还是有更多的人愿意相信,刘文锋是冤枉的。
刘文锋绝对不可能投敌!
随着国军的败仗越打越多,刘文锋的含金量也是在不断的上升。
与此同时,在岩安抗大之中,一名叫做赵刚的大学生,被叫到了校长办公室。
校长看着赵刚,对着赵刚问道:“小赵同志,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你在考入咱们抗大之前,曾经是燕大的学生吧?129运动的组织者,你就是其中之一吧?”
赵刚点头道:“是的。赵刚认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赵刚不过只是一介书生,能做的不多,只能发起这些运动,来为抗战做出一些微不足道的贡献。”
校长看着眼前的赵刚,满意的点了点头道:“倘若是龙国人人都如你一般,倭寇何敢呀!”
随后,校长问道:“小赵同志,关于刘文锋刘将军的事情,你可知道?”
赵刚微微颔首道:“听过一些,刘将军的确是一名悍将,也是一名有决心的铁血军人,值得敬佩。”
校长又问:“那么你觉得,刘将军可能会投敌吗?”
面对这个问题,赵刚却是迟疑了,迟疑了一番,方才回答道:“凡事都没有绝对,受到如此不公平的待遇,大多数人都会心灰意冷,一怒之下做出过激行为,也绝非没有可能。”
“故而对于这个问题,赵刚不好回答。但赵刚却相信,刘将军是性情中人,且还是刘总司令的家人,他应该不会走上那条路。”
得到赵刚的回答,校长也是连连点头。
赵刚的目光紧紧的盯着校长,他知道,校长叫他过来,绝对不单单只是问问他对于刘文锋看法而已。
校长找他到底是干什么的,他没问,因为他知道校长自然会说。
不出所料,校长沉默了一会儿,便直视着他,凝重的说道:“小赵同志,组织上希望你先暂停你的学业,去一趟川省和渝城,发动群众,让351旅出川抗战!”
接到这个任务,赵刚对着校长敬了一礼,随后说道:“赵刚定不辱命。”
“不过在此之前,我能问问原因吗?为何非要帮351旅出川抗战?”
对此,校长给出的答案是:“徐洲战局不利,亡国论四起,群众抗日情绪低迷。”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一场胜利,一场能够振奋人心的胜利。”
“而这样的胜利,仅有351旅能够打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