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边疆告急
就在魏璎珞刚刚平息朝堂内部的纷争时,一封加急军报送到了养心殿。据前线将领奏报,北方游牧民族乌尔沁部趁大清国丧之际发动突袭,已经攻占了数座边关要塞,威胁到了京师的安全。
消息传来,满朝文武无不震惊。一些大臣甚至提议立即迁都南下,以避敌锋芒。然而,魏璎珞却断然否决了这个建议。
“敌人尚未深入腹地,我们就先自乱阵脚,岂不是正中其下怀?”她冷冷扫视众人,“如今最重要的是稳定民心、组织反击,而不是仓皇逃窜。”
为了迅速扭转局势,魏璎珞当即下令调集精锐部队驰援前线,同时派遣得力干将前往各地安抚百姓,防止民变进一步扩大。
---
#### 军事改革
在处理边疆危机的过程中,魏璎珞发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大清军队虽然人数众多,但战斗力参差不齐,且指挥系统混乱不堪。许多将领只顾私利,根本无心为国效力。
针对这一情况,魏璎珞决定推行一系列军事改革措施:
- 裁撤冗余兵力
她命令各路兵马进行整编,淘汰老弱病残士兵,集中资源培养精锐部队。
- 提拔年轻将领
魏璎珞大胆启用了几位出身寒门但才华横溢的青年将领,如李承泽和赵怀远,让他们负责指挥关键战役。
- 加强后勤保障
她亲自督造粮草运输线,并设立专门机构监督物资分配,确保前线将士能够得到充足补给。
这些举措很快取得了成效。新组建的部队士气高昂,战斗力显着提升,而那些贪腐无能的旧将则被彻底清除出军营。
---
#### 智取乌尔沁
面对来势汹汹的乌尔沁部,魏璎珞并没有选择正面硬拼,而是采用了“围魏救赵”的策略。她秘密派遣一支轻骑兵绕道敌后,袭击乌尔沁部的老巢,切断他们的补给线。
与此同时,她还利用间谍网络散布假情报,诱使乌尔沁首领误判形势,以为大清主力仍在防守边境。结果,当他们倾巢而出试图一举拿下京师时,却遭到了埋伏已久的清军迎头痛击。
经过数日激战,乌尔沁部损失惨重,最终被迫撤退。这场胜利不仅巩固了魏璎珞的威望,也让整个朝廷对她刮目相看。
---
#### 废黜幼帝
尽管边疆危机暂时解除,但国内局势依然不容乐观。由于新帝年幼,朝堂上的派系斗争愈演愈烈,甚至连一些地方官员也开始阳奉阴违,拒不执行中央政令。
魏璎珞意识到,如果继续维持现状,大清迟早会陷入四分五裂的局面。于是,在一次秘密会议上,她向心腹大臣提出了一个惊人的计划——废黜幼帝,自立为女帝!
“娘娘,此事非同小可!”柳如烟闻言大惊失色,“自古以来,从未有过女子称帝的先例。若贸然行动,恐怕会引起天下震动啊!”
魏璎珞却显得异常冷静:“正因为没有先例,所以我才必须开创新局。如今的大清需要一位强有力的统治者,而不是一个傀儡皇帝。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长治久安。”
经过一番激烈讨论,柳如烟等人终于勉强同意支持她的决定。但魏璎珞也明白,这一步注定充满风险,稍有不慎便可能功亏一篑。
---
#### 登基仪式
为了减少阻力,魏璎珞精心策划了一场盛大的登基仪式。她首先颁布了一道圣旨,宣布新帝因身体虚弱无法承担繁重政务,因此主动禅位给她。
随后,她邀请全国各路诸侯、宗室亲王齐聚京城,共同见证这一历史性时刻。在太和殿前,她身穿龙袍,头戴凤冠,庄严宣告自己即位为“昭明天后”,改国号为“昭明”。
“从今日起,我将以天下苍生为己任,励精图治,开创万世之基业!”魏璎珞的声音铿锵有力,回荡在整个紫禁城上空。
尽管仍有部分顽固分子暗中抵制,但在强大的舆论压力和军事威慑下,他们最终不得不低头认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