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敌军压境,危机升级
北方的寒风呼啸着席卷大地,敌国的大军终于越过边境,正式向大清宣战。数十万铁骑如乌云般遮天蔽日,一路南下势不可挡。他们的目标很明确——突破雁门关,直取中原腹地。
霍廷川站在城楼上,目光冷峻地注视着远方的地平线。他知道,这场战役将决定整个国家的命运。如果雁门关失守,敌军便可长驱直入,届时不仅百姓会陷入战火,就连京城也可能岌岌可危。
“将军,探子回报,敌军先锋部队已抵达十里之外。”副将赵怀安快步走上城楼,低声禀报道,“他们携带了大量攻城器械,看样子是打算强攻。”
霍廷川点了点头,沉声道:“传令下去,所有士兵即刻进入战斗状态。另外,让工匠们加固城墙,尤其是东侧的薄弱点,务必确保万无一失。”
赵怀安领命而去,霍廷川却依旧伫立在原地,眉头紧锁。他清楚,敌军的实力远胜叛军,单凭现有的兵力根本无法长时间抵挡。唯一的希望,就是等待朝廷后续增援的到来。然而,时间是否允许?
---
#### 京城的紧急部署
与此同时,京城内的气氛也异常紧张。魏璎珞连续数日未曾合眼,她召集内阁大臣和各路将领商议对策,并亲自监督粮草、武器的筹备工作。
“陛下,目前全国可用之兵不足五十万,而敌军至少有七十万以上。”兵部尚书李承泽忧心忡忡地说道,“若要守住雁门关并反击敌军,恐怕还需征召更多民夫和义勇。”
魏璎珞沉思片刻,果断下令:“立刻发布檄文,号召各地百姓自发组织义军支援前线。同时,派遣使者前往周边藩属国请求援助。无论如何,我们必须争取时间!”
为了鼓舞士气,魏璎珞还特意撰写了一封《告天下书》,以皇帝名义昭告天下:“朕虽身为女子,但绝不容许外敌践踏我大清疆土!凡我子民,皆应团结一心,共御外辱。此役若胜,朕必与诸位共享太平盛世;若败,则山河破碎,再无安宁之日!”
这封檄文迅速传遍全国,引发了强烈的反响。无数青壮年踊跃参军,甚至有不少妇女主动承担后勤保障工作。短短几日内,一支由民间力量组成的义军便集结完毕,浩浩荡荡开赴前线。
---
#### 敌人的诡计
就在双方紧锣密鼓备战之际,敌军却突然改变了策略。萧煜作为幕后主使,深知硬碰硬并非最佳选择。于是,他命令部队暂停进攻,转而对雁门关周围的村庄展开袭扰。
这些村庄原本是雁门关的重要补给来源,如今却被敌军烧杀抢掠,化为一片废墟。村民们纷纷逃亡,导致城内粮食供应骤减。更糟糕的是,一些幸存者带回了敌军散布的谣言,声称朝廷已经放弃雁门关,任其自生自灭。
消息传到城内,部分士兵开始动摇,甚至有人偷偷逃离。霍廷川察觉到这一情况后,立即召开全体将士大会。
“兄弟们!”他站在高台上,声音铿锵有力,“我知道你们当中有些人害怕了,觉得我们守不住这座城。但我告诉你们,只要我们还在,雁门关就永远不会沦陷!敌人之所以用这种卑劣手段,是因为他们害怕与我们正面交锋。如果我们现在退缩,不仅对不起自己的家人,更对不起那些为我们牺牲的百姓!”
霍廷川的话犹如一记重锤敲击在每个人的心头。许多士兵红了眼眶,齐声高呼:“誓死追随将军!保卫雁门关!”
---
#### 血战到底
三天后,敌军终于发动总攻。这一次,他们投入了全部主力,试图一举拿下雁门关。天空中箭矢如雨,地面上传来震耳欲聋的轰鸣声,仿佛整个世界都在颤抖。
霍廷川身先士卒,率领精锐部队冲入敌阵,与敌军展开殊死搏斗。他的身影如同一道闪电,在混乱的战场上穿梭,所到之处无不披靡。然而,敌军人数实在太多,即便霍廷川再英勇,也无法扭转整体劣势。
关键时刻,赵怀安带领一支敢死队从侧翼突袭敌军指挥中心,成功斩杀了敌方一名重要将领。这一举动极大地打击了敌军士气,使得攻势暂时放缓。
趁着这个机会,霍廷川迅速调整战术,将剩余兵力分为三组,轮流交替防守,最大限度地拖延时间。他坚信,只要坚持到援军到来,胜利的天平就会倾斜。
---
#### 意外的援军
就在所有人都以为雁门关即将失守时,远处突然传来一阵嘹亮的号角声。紧接着,一支装备精良的骑兵部队出现在地平线上,旗帜上赫然写着“定北王”三个大字!
原来,这支军队是由定北王慕容烈亲自率领的。他在收到魏璎珞的求援信后,第一时间集结了十万精锐,昼夜兼程赶往雁门关。
“霍将军,末将来迟了!”慕容烈策马来到城下,大声喊道,“请打开城门,让我助你一臂之力!”
霍廷川闻言,激动得热泪盈眶。“慕容王爷,您来得太及时了!”
随着定北王的加入,战场形势瞬间逆转。敌军腹背受敌,节节败退,最终不得不撤回边境休整。
---
#### 尾声:曙光初现
经过整整七天的血战,雁门关终于保住了。然而,胜利的代价却是惨痛的。城墙上布满了斑驳的血迹,无数英勇的将士永远留在了这片土地上。
霍廷川站在城楼上,望着满目疮痍的战场,心中百感交集。他知道,这场战争还远未结束,但至少,他们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与此同时,魏璎珞收到了捷报,她欣慰地松了一口气,却并未放松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