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在城市发展、对外交流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耀眼的成绩,但林羽深知,乡村作为大唐的根基所在,其发展程度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稳定与繁荣,当下乡村虽有一定的发展,但仍存在诸多亟待改善之处,如基础设施薄弱、教育医疗资源匮乏等,需要大力强化乡村建设。
林羽进宫面见李世民,一脸郑重地进言道:“陛下,我大唐如今虽繁华昌盛,然乡村之地,多有不便。道路崎岖,水利设施不足,教育医疗难以惠及,长此以往,恐乡村与城市差距愈大,不利于我大唐根基稳固。臣恳请陛下准许臣着力强化乡村建设,使乡村亦能共享盛世之福,共促大唐繁荣啊。”
李世民听后,深以为然,说道:“林羽,你所虑极是,乡村之发展关乎国本,朕允你着手此事,望你能让乡村焕发出新的生机。”
林羽领命后,先是从基础设施建设入手。针对乡村道路状况差的问题,组织人力物力,对各地乡村的道路进行大规模修缮。采用就地取材与外部调配相结合的方式,用石料、泥土等铺设坚实的路面,拓宽狭窄的小道,让马车能顺利通行,百姓出行不再艰难。同时,在道路两旁种植树木,既能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又可为行人遮荫。
在水利设施方面,安排专业的水利工匠深入乡村,根据各地的地形、水源情况,修建水库、水塘、灌溉渠道等。对于缺水干旱地区,挖掘深井,寻找地下水源,通过水车等工具将水引至农田,确保农作物在生长季节能得到充足的灌溉,提高粮食产量。
教育资源上,加大对乡村官学和私学的扶持力度。朝廷拨出专项经费,用于修缮乡村的学堂,购置桌椅、书籍等教学用品,改善教学环境。选拔优秀的教师到乡村任教,给予他们优厚的待遇,如提高俸禄、提供住宿等,吸引他们扎根乡村教育。并且,在乡村推广普及基础的识字、算术课程,让更多的乡村孩子有机会接受教育,为乡村培养后续的人才。
医疗方面,在乡村设立简易的医馆,派遣医术相对熟练的郎中定期坐诊,为百姓诊治常见病症。同时,培养乡村中的一些有文化基础的年轻人学习基本的医疗知识和技能,如识别草药、简单的针灸推拿等,让他们在郎中不在的时候,也能处理一些突发的小病症,缓解村民看病难的问题。
此外,为了促进乡村经济发展,鼓励乡村百姓发展特色农业和手工业。根据各地的土壤、气候条件,引导百姓种植适合的经济作物,如有的地方适合种茶树,便传授种茶、制茶技术,将茶叶作为特色产品推向市场;有的地方适合养蚕缫丝,就扶持丝绸产业发展,提高百姓收入。对于手工业,组织工匠到乡村传授技艺,如木工、竹编等,让百姓利用农闲时间制作手工艺品,增加额外收入。
然而,在强化乡村建设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困难。部分乡村地处偏远,物资运输成本高,导致道路修缮、水利设施建设等所需的材料难以按时足量供应;一些乡村教师和郎中受城市繁华的吸引,即便有优厚待遇,也难以长期坚守乡村;还有些乡村百姓习惯了传统的农耕方式,对发展特色农业和手工业积极性不高,担心会有风险。
林羽针对这些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于物资供应难题,协调各地官府,建立物资调配中转站,通过接力运输的方式,确保材料能顺利送达偏远乡村;针对乡村教师和郎中的流失问题,除了进一步提高待遇外,还建立了定期的表彰奖励机制,对那些长期扎根乡村、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给予荣誉称号和额外的物质奖励,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和荣誉感;对于百姓积极性不高的问题,组织他们到周边发展较好的乡村参观学习,让他们亲眼看到发展特色产业带来的好处,打消顾虑。
随着乡村建设的逐步强化,乡村的面貌焕然一新。道路平坦通畅,水利设施完善,农田灌溉便利,粮食产量稳步提升;学堂里书声琅琅,孩子们认真学习知识,乡村的文化氛围日益浓厚;医馆为村民们提供了基本的医疗保障,村民们的健康状况得到改善;特色农业和手工业蓬勃发展,百姓的腰包也渐渐鼓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