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虽已处于繁荣昌盛之态,但林羽深知当下的医疗水平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像医疗人才分布不均,偏远地区缺医少药,医学理论和诊疗技术有待更新等问题,影响着百姓的健康保障,若能大力提升医疗水平,让更多人能得到有效的医治,必能进一步造福大唐百姓,稳固国之根基。
林羽进宫面见李世民,言辞恳切地进言道:“陛下,如今我大唐盛世繁华,然百姓之健康保障仍存隐忧,医家多聚于繁华之地,偏远之所求医艰难,且医学之术亦需精进,若能提升医疗水平,使医道昌明,药到病除,必能护我大唐子民康健,尽显我大唐之仁政啊。”
李世民听后,深表认同,说道:“林羽,你所言极是,医疗水平关乎民生根本,朕允你着手此事,望你能打造出精良的医疗体系,保百姓无病无灾。”
林羽领命后,先是从医疗人才培养入手。扩大医学教育的规模,在各地增设医学学堂,不仅在京城、州府等大地方,就连一些县城也开始兴办,招收更多有志于学医的学子,不论出身门第,只要有学医的热忱和一定的天赋,均可入学。
同时,完善医学课程设置,除了传统的中医经典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理论知识的传授外,增加解剖学、药学、临床诊疗等实用课程,让学生们更全面地掌握医学知识。而且,注重实践教学,安排学生到医馆、药铺等地实习,跟随经验丰富的郎中诊治病人、辨认药材、调配药方等,增强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为了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医学事业,提高医家的待遇地位,朝廷给予行医者诸多优惠政策,比如减免赋税、赏赐田地等,还设立专门的医学奖项,对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在医疗救治中有突出贡献的医家进行表彰奖励,激励更多人钻研医术。
在医疗资源均衡分配方面,针对偏远地区缺医少药的情况,采取定向培养和派遣的方式。选拔一些学子专门进行定向培养,承诺学成后到指定的偏远乡村、边疆地区服务一定年限,朝廷为他们提供学习期间的费用支持以及后续的优厚待遇保障,让他们无后顾之忧。同时,定期派遣京城、州府等地的名医到偏远地区坐诊、讲学,带去先进的诊疗技术和医学知识,提高当地的医疗水平。
对于医学理论和诊疗技术的更新,鼓励医家们进行医学研究与探索。组织医学研讨会,汇聚各地的名医、医学学者等,共同探讨疑难病症的诊治方法、新药的研发以及医学理论的创新等话题,大家相互交流经验、分享研究成果,推动医学不断向前发展。
还积极引进周边国家以及其他地区先进的医学理念和诊疗技术,比如西域的一些独特的外科手术方法、药材炮制工艺等,安排专人学习研究后,在大唐境内进行推广应用,拓宽医家们的诊疗思路和手段。
此外,完善医药管理体系,加强对药材市场的监管。规范药材的种植、采集、炮制、销售等环节,确保药材的质量安全可靠。建立严格的药铺准入制度,只有符合资质要求的药铺才能经营,对售卖假药、劣药的行为予以严厉打击,维护正常的医药市场秩序。
然而,在提升医疗水平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部分学子受传统观念影响,认为从医是低贱的职业,不愿投身医学学习;一些偏远地区的医家由于条件艰苦,即便有派遣和培养计划,也存在留不住人才的情况;还有些民间医家对引进的外来医学技术持怀疑态度,不太愿意接受和应用。
林羽针对这些情况,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加以应对。对于轻视医学的学子,通过举办医学成就展、邀请名医讲述行医济世的故事等方式,向他们展示医学的重要性以及从医能带来的荣誉和成就感,改变他们的观念,引导他们积极报考医学学堂。
针对偏远地区留不住人才的问题,进一步改善当地的医疗工作条件,加大对医疗设施的投入,如建设更好的医馆、配备更齐全的医疗器械等,同时提高给予人才的待遇补贴,从生活的方方面面给予关怀照顾,让他们能安心扎根在偏远地区行医。
对于民间医家怀疑外来技术的情况,组织专业人员对外来医学技术进行详细讲解和示范,邀请已应用且取得良好效果的医家分享经验,让他们看到实际的好处,消除疑虑,逐步接受并应用新的医学技术。
随着医疗水平的逐步提升,大唐的医疗状况有了极大的改观。各地的医馆数量增多,医疗人才分布更加合理,先进的诊疗技术不断普及,药材质量也更有保障,百姓们生病后能得到更及时有效的医治,身体素质日益增强,大唐呈现出一片百姓安康、繁荣昌盛的和谐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