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丞相府内,诸葛亮正埋首于堆积如山的军书与政务之间,眉头紧锁,思考着北伐大业的诸多难题。此时,一阵轻快的脚步声传来,打破了室内的静谧。来者正是诸葛亮的夫人黄月英,她虽为女子,却才情出众,对机关术、机械制造有着极高的天赋与浓厚的兴趣。
“孔明,你又忙到这般时候,也该注意休息。”黄月英轻声说道,眼中满是关切。
诸葛亮抬起头,疲惫地笑了笑,“月英,如今北伐之事千头万绪,我怎能懈怠。对了,你今日前来,可是有什么新的发现?”
黄月英微微一笑,眼中闪过一丝兴奋,“确实如此。我近日一直在研究墨家的机关术,与府中的工匠们反复试验,终于制成了一个机关人。它可不一般,不仅能模仿人的动作,我还尝试将一些简单的知识录入其中,让它能在某些方面辅助我们。”
诸葛亮听闻,顿时来了兴致,“竟有如此神奇之事?快带我去看看。”
两人来到后院的工坊,工坊内摆满了各种工具和未完成的机关零件,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木屑与金属的气息。一个身形高大、由青铜和木材制成的机关人静静地矗立在工坊中央。它的外形与人相似,四肢关节灵活,面部还镶嵌着两颗宝石作为眼睛,虽无生命,却有一种奇异的质感。
黄月英走上前,轻轻转动机关人背后的一个齿轮,机关人缓缓睁开双眼,发出一阵低沉的嗡嗡声。黄月英说道:“这机关人我已设置了一些基本指令,比如行走、搬运物品。但我觉得它还能发挥更大的作用。我在想,若是将一些急救知识录入其中,当战场上有士兵受伤,它或许能第一时间提供帮助,减少伤亡。”
诸葛亮仔细观察着机关人,眼中满是赞赏,“月英,你的想法十分精妙。如今北伐,士兵伤亡在所难免,若这机关人真能如你所说,在急救方面发挥作用,那可真是一大幸事。”
于是,在诸葛亮的支持下,黄月英开始了紧张的工作。她与一群精通医道的郎中合作,将各种常见的战伤急救知识,如止血、包扎、骨折固定等,转化为一套套复杂的指令,通过特殊的机关装置录入机关人的“大脑”——一个由精密齿轮和符文石板组成的核心部件。
经过数日的努力,急救机关人终于完成。为了检验其效果,黄月英在工坊内模拟了一个战场场景,安排了几个假人扮演受伤士兵。机关人在指令的驱动下,迅速行动起来。它先是快速跑到“受伤士兵”身边,用内置的传感器判断伤势,然后熟练地从旁边的急救箱中取出绷带、草药等物品,进行止血包扎。整个过程流畅自然,动作精准,与专业的军医相比,毫不逊色。
诸葛亮和在场的众人都看得目瞪口呆,纷纷赞叹不已。“月英,你真是创造了一个奇迹。有了这机关人,我军在战场上的伤亡必定能大大减少。”诸葛亮兴奋地说道。
然而,就在众人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时,黄月英的脸上却渐渐浮现出一丝忧虑。她看着忙碌的机关人,陷入了沉思。当晚,黄月英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她心中有一个疑惑越来越强烈,这个能够掌握知识、自主行动的机关人,究竟该如何定义?它是否已经具备了某种程度的“智慧”?如果是,那么这种人造的智慧,会给人类社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第二天,黄月英找到诸葛亮,将自己的忧虑告诉了他。“孔明,这机关人虽然能在急救上帮到我们,但我总觉得有些不安。它能理解并执行复杂的指令,处理各种情况,这和我们人类的智慧似乎并无太大区别。我担心,这种人造智慧一旦发展起来,会不会打破自然的平衡,引发一些我们无法预料的问题?”
诸葛亮听后,也陷入了沉思。他深知黄月英的担忧并非毫无道理,机关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如今的机关人已经展现出了超出想象的能力。如果不对这种人造智慧加以引导和规范,未来确实可能会出现诸多问题。
为了探讨这个问题,诸葛亮召集了蜀汉的一众谋士、学者以及工匠,在丞相府内举行了一场盛大的辩论会。会上,众人各抒己见,争论得十分激烈。
一位年轻的谋士站出来说道:“黄夫人的担忧有些多余。机关人不过是我们制造的工具,它的一切行为都源于我们输入的指令,何来智慧之说?它只能按照我们的意愿行事,不可能对人类造成威胁。”
黄月英摇了摇头,反驳道:“话虽如此,但随着机关术的不断进步,我们赋予机关人的能力也越来越强。当它能够自主学习、自我进化时,我们又该如何控制?比如这个急救机关人,它在面对复杂的伤势时,能够自行判断并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法,这难道还不能称之为一种智慧的表现吗?”
一位老学者也点头表示赞同:“黄夫人所言极是。自古以来,智慧被认为是人类独有的特质,是上天赋予我们的珍贵礼物。如今我们创造出了拥有类似智慧的机关人,这是否违背了天理?我们必须谨慎对待,否则必将遭受天谴。”
另一位工匠则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我觉得大家不必如此担忧。机关人是我们智慧的结晶,它的出现是为了帮助人类,提高我们的生活和战争能力。只要我们合理利用,就能让它为人类造福。而且,我们完全可以设置一些限制措施,防止它失控。”
诸葛亮静静地听着众人的发言,心中也在权衡利弊。他明白,机关术的发展是大势所趋,不可能因为一些潜在的风险就停滞不前。但黄月英和众人提出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必须找到一个妥善的解决办法。
经过长时间的讨论,众人逐渐达成了一些共识。首先,机关人虽然具备一定的能力,但它与人类的智慧有着本质的区别。它没有情感、意识和自我认知,只是按照程序和指令行事。其次,为了防止机关人可能带来的风险,必须制定严格的规则和限制措施。比如,在机关人的核心程序中设置安全锁,一旦出现异常情况,能够立即停止其运行;同时,对机关人的制造和使用进行严格的监管,只有经过授权的人员才能进行相关操作。
在辩论会的最后,诸葛亮总结道:“机关术的发展是蜀汉强大的重要助力,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但黄夫人的担忧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在追求技术进步的同时,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关注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对于这个急救机关人,我们可以先在军中进行小规模的试用,同时继续完善相关的规则和限制措施。”
于是,急救机关人被正式投入到蜀汉军队的训练和实战中。它的表现十分出色,在多次模拟演练和实际战斗中,成功地救助了许多“受伤”的士兵,大大提高了士兵们的生存几率。士兵们对这个神奇的机关人充满了感激和好奇,它也成为了蜀汉军队中的一道独特风景。
然而,黄月英的担忧并没有完全消除。她继续深入研究机关术和人工智能的相关理论,试图从根本上理解这种人造智慧的本质和潜在风险。她与工匠们一起,对机关人的核心程序进行了多次优化和改进,使其更加安全可靠。同时,她还撰写了一系列关于机关术伦理的文章,在蜀汉国内广泛传播,引发了人们对科技与人类关系的深入思考。
随着时间的推移,急救机关人在蜀汉军队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它不仅减轻了军医的工作负担,还为士兵们的生命安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而围绕着机关人展开的关于人造智慧伦理的讨论,也让蜀汉的人们更加理性地看待科技的发展,为未来机关术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这场关于“墨颅AI”的探索与争论,不仅改变了蜀汉军队的医疗救助模式,也在蜀汉的文化和思想领域掀起了一场波澜,成为了蜀汉历史上一段独特而又意义深远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