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爹当时心里是这么想的。”
“我记得后来开始第二次科举取士应该是洪武十八年,和第一次正好相差了十五年。”
朱棣心中闪过这样的念头,却没有继续按部就班的看下去,而是很快就拿出了洪武十八年的小册子。
果然他看到老爹在这一本小册子上记载的第一件事就是重开科举之事。
“至今想来,咱和文官斗了十几年了,这十几年咱把朝中文官几乎杀了一个遍,换了一个遍。”
“但结果却并不尽如人意,咱就想不通了,那些官儿明明家里富庶的很,为何还要贪,明明做小官小吏时清正廉明,一旦调到重要岗位上,没过两年就成了大贪官!”
“如果依咱的想法,咱是永远不可能和这些贪官污吏妥协的,咱也会一直杀下去,但今日太子来给咱看了一份奏报,却是让咱不得不改变了这个想法。”
“如今大明有六成的地方官缺位,剩下的官员中有两成的官位是让犯官暂时顶替,去年因为地方官吏不作为,咱有三成的地方赋税没收上来,今年预计会更高。”
“在很多地方,甚至开始流传官不聊生的说法,呵呵,咱只是让他们少贪点而已,就让他们生活不下去了,但当年,咱两天才能吃一个窝窝头,也没人替咱说一句民不聊生。”
“但咱虽然很不情愿,但却也明白对于江南文官的极限施压快到顶了,咱快六十了,咱这么杀文官,和文官对立没问题,没人敢和咱说一个不字,可标儿却不行,咱必须要开始着手给标儿执政做铺垫了……。”
朱棣看到这里,眉头不由就皱起来了。
这件事他印象非常深刻,因为当时他正好就在京城,被老爹临时拉壮丁,跟着大哥一起去请刘三吾这位当时名满天下的大儒入朝为官。
他甚至还跟着大哥一起去了一趟江南。
当时大哥和刘三吾具体谈了什么他不知道,只知道大哥从刘三吾宅子出来的时候,脸色显得很不好看。
当时大哥和他说的那句话直到现在朱棣依然记得很清楚。
“这便是心怀天下的大儒?”
“孤看他是心怀江南……!”
当时朱棣追问过朱标为何这么说,但朱标没有告诉他,只是让他专心兵事,要学好本事。
他当时不明所以,但现在看到老爹的小册子却是明白了。
因为老爹小册子上记的清清楚楚,刘三吾当时和大哥提的第一个条件就是重开科举取士。
两人甚至还对江南地区科举取士的名额数量进行了一次讨价还价,最终定为江南地区最多不得超过七成进士名额,最少也要分给其余地方三成。
这是一个不成文的规定,但却是太子朱标和大儒刘三吾商定,经过朱元璋首肯的约定。
但今年科举会试的结果显然已经把这个约定彻底撕毁了。
“这是看大哥去世,老爹又将近两年没露面,有些人拿这件事来试探朝廷,试探咱的。”
朱棣很快就明白这次所谓的会试风波并非是简单的南北矛盾那么简单,江南士绅主动撕毁这个约定,显然是抱有更深层次的目的。
“咦,这里怎么还有一本洪武二十六年的册子?”
朱棣本来是想要继续往下找找老爹还有没有记载有关科举之事的小册子,结果却是发现小箱子角落里多出了一摞不同寻常的册子。
他刚刚分明已经看到了一本洪武二十六年的册子的,这里却是又多出一本。
他好奇的打开这一本册子看了一眼。
只一眼,瞬间朱棣的眼睛不由就微微瞪大了。
因为他看到了其上第一句话。
“洪武二十六年,朱元璋立朱允炆为皇太孙,并开始严格限制诸多藩王权利,同时锦衣卫开始罗织大案,为皇孙朱允炆登基扫除障碍。”
“洪武二十六年六月,蓝玉案爆发,以凉国公蓝玉为首,王弼、张翼等十三位侯爵被杀,受到牵连被杀者多达一万五千人,这些人中大部分为太子党中坚。”
“蓝玉案的爆发,直接导致大明武勋集团出现了严重的断代,为之后燕王朱棣靖难埋下伏笔?”
“这是什么啊?”
朱棣看着这本小册子上的内容,一时间感觉自己脑子好像都不够用起来。
“凉国公蓝玉不是在洪武二十六年年初病死了吗?”
“怎么这里面却说有什么蓝玉案啊!”
“而且定远侯王弼、鹤寿侯张翼不都好端端活着的吗?”
“他们什么时候被杀了啊!”
“还有燕王靖难……莫非说的是我?”
“我好端端的靖难什么啊!”朱棣满脸茫然。
“怎么了?”
对面徐仪华察觉到朱棣的异样,不由问了一句。
“王妃你看看,这本册子上记载的内容,我怎么看不懂这是什么啊?”
朱棣把手中的小册子递给对面正在做着针线活的徐仪华。
徐仪华闻言一愣,脸上有些犹豫道:“这既然是陛下给你的……臣妾能看吗?”
朱棣却是一摆手道:“无妨,只是看看而已,又不是让你参与政事儿,即便是咱爹来了,也说不出什么!”
徐仪华闻言便接过了小册子看了起来。
很快她也瞪大了眼睛,因为她看到了更后面的内容。
“这怎么可能!”
“三哥被朱允炆杀了!”
她惊呼了起来。
朱棣闻言赶忙凑了过去,接过徐仪华手中的册子,继续刚刚自己看到的内容往后看。
洪武二十八年冯胜因为私自和周王见面,被朱元璋猜忌,被夷灭三族。
洪武三十年,大明最后一位还活着的国公,颍国公傅友德被逼自杀,随后三族同样被诛灭。
同年南北榜案爆发,朱元璋为稳定北方举子情绪,无奈设置南北榜,在南榜之后,又在同年六月为北方举子重开一榜,录取六十二人。
洪武三十一年,大明洪武皇帝朱元璋驾崩,享年七十一岁。
其死后,朱允炆继位,史称建文皇帝。
其后,建文皇帝朱允炆开始削藩,建文元年逼死湘王朱柏,同年废掉周王朱橚、代王朱桂、岷王朱楩、齐王朱榑、湘王朱柏。
建文元年七月,朱棣以“清君侧,靖国难”为名,在北平起兵,正式发动叛乱,史称靖难之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