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武在奉天殿暖阁之内一直待到晚上宫门即将关闭的时候才出来。
他和姚广孝还有朱棣今天一天一直在探讨未来北伐蒙古的方案,以及针对金帐汗国该如何用间的问题。
不得不说朱棣这位未来的永乐大帝对于用兵之道的确是有自己的独到见解的。
而且只要是谈和兵事有关的事情,这位燕王立马就两眼放光,激情无限。
甚至谈的浑然忘我,连中午饭都忘记吃了。
要不是那位燕王妃实在看不下去,亲自带着饭盒来送饭,他和老和尚今天下午恐怕要饿着肚子陪着朱棣头脑风暴了。
只能说不愧是历史上最能打的皇帝之一,这种对于军事的热爱也真是没谁了。
“大师,我这个北镇抚司都督的职位是你帮我争取的?”
等从皇城出来,蓝武并没有急着回去,而是直接上了姚广孝的马车,和他交谈了起来。
“老和尚只能算是提了一点意见!”
姚广孝看着蓝武露出一丝笑意道:“最主要的还是国公一直以来展现出的能力。”
“北镇抚司都督这个位置非常关键,国公若是能坐稳,只需要十年,你就能体会到其中的妙处。”
看着一脸莫名的姚广孝,蓝武总感觉这家伙和之前在皇宫里面对朱棣时有些不同。
“什么意思?”
蓝武不动声色问道。
“呵呵,此乃天机,不可泄露。”
姚广孝一副高深莫测的样子,朝着蓝武摇了摇头道:“国公只管先做好眼前的事情便可,等时机到时,自会明白。”
蓝武无语的看着面前这老和尚,不知道他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不过他也懒得去猜。
而是沉吟片刻又提出了另外一件事:“大师,既然有北镇抚司,是不是意味着未来也会有南镇抚司啊?”
“国公果然有大智慧!”
“锦衣卫终究是监察天下的秘谍机构,不可能尽数落到国公你一个人手里的。”
“未来南镇抚司会和北镇抚司一同建立,都督南镇抚司的人选,燕王殿下属意魏国公府的徐增寿。”
“至于南镇抚司的职权,就像是都察院监控文官一样,南镇抚司便是用来监察北镇抚司的,同时监察天下官员、武勋。”
“可以说如洪武朝锦衣卫的权柄一大半都被划归到了南镇抚司,至于国公你即将统帅的北镇抚司,则更多的倾向于对外的情报刺探工作。”
“我明白了!”
蓝武呵呵一笑,心中了然。
显然如今自己做了北镇抚司的都督,作为制衡,原本在历史上名不见经传的南镇抚司便也被朱棣重用了起来,而且还交给了对自己隐隐有敌意的徐增寿。
两人都没有就这个话题继续深入交流下去。
毕竟此事涉及到皇权的制衡之术,他们再谈论下去,可就有些敏感了。
等一路把姚广孝送回了住处,蓝武回到凉国公府的时候,已经到了深夜。
刚回到住处准备休息,却不料老太监陈锦却是上门了。
看其样子,恐怕是一直在等着蓝武回来。
“凉国公,陛下请您去一趟。”
陈锦朝着蓝武躬身行礼,笑眯眯的开口。
“也对,是该去一趟的!”
“北镇抚司的事情终究是要和陛下通气的。”
说实话,本来他是想着今天天色晚了,明天再去通报的,没想到老朱竟然还让陈锦一直等着他。
那没办法,只能现在去了。
不过让他没想到的是,老朱等他却不是为了说北镇抚司的事情,而是让他见了一个预料不到的人物。
大明信国公汤和。
按照大明原本的历史,汤和是洪武二十八年去世的,而且是善终。
这一世,也不知道蓝武是触动了那一只蝴蝶的翅膀,汤和竟然并没有在洪武二十八年去世,而是一直活到了现在的洪武三十年。
而且还在这个时间节点来了京城。
“汤和,你要见的人来了。”
看到蓝武进来,老朱顿时就拍了拍旁边正在打盹的汤和。
“哦……!”
“来了吗?”
汤和抬起头看了一眼蓝武,颤巍巍的伸出手竖起了大拇指。
“果然是英雄出少年啊!”
“凉国公,咱听过你的事儿,你是好样的,咱觉得未来你的成就定然比你爹强。”
汤和抬起头,浑浊的老眼中露出一丝赞叹,脸上满是笑意道。
“信国公谬赞了。”
蓝武赶忙抱拳行礼。
他搞不懂汤和这么一见面就夸自己到底是要干什么,但这老一辈武勋的性情他可是见过的。
无论是冯胜还是王弼,亦或者是别的那些武勋,一个比一个不要脸,他觉得汤和这老家伙恐怕也不是什么省油的灯。
所以他还是小心谨慎些为妙。
“蓝武,你之前和冯胜、傅友德、王弼他们不是要合伙成立一个专门去海外拉鸟粪的海贸商行吗?”
“汤和来见咱,也想要掺一股。”
“当然他不是白掺和的,信国公府也会出钱出力帮忙的。”
朱元璋看着蓝武,沉吟了片刻道:“他是跟着咱出生入死的老兄弟了,如今最后一次求咱,咱不能不应,此事你要上心一些。”
汤和闻言赶忙接口道:“凉国公,你放心我老汤不是占便宜的人,冯胜他们出多少本钱,我也出多少本钱,绝对比他们多,不会比他们少。”
“另外我孙子汤文瑜如今是千户官,我会让他跟船出海,国公有什么吩咐,只管使唤他就是,我这个孙子虽然木讷了一点,但人老实,还是能用一用的。”
“这……!”
蓝武心中一动,面上犹豫了刹那,但很快就点头答应了下来。
“信国公放心,既然是陛下的吩咐,我一定办好!”
其实他对于信国公府是有些了解的,在原本的历史上,从洪武二十二年年开始,信国公府就彻底退出了京城,回去了老家凤阳驻守。
在这一点上汤和的做法显然是很符合老朱晚年想法的,也正是因此,信国公府的确没有被老朱清算。
但最终的结果却也没有好到哪里去,正是因为他退出了朝堂,在朝中没有了权利基础,他死后,建文帝登基的第一年,第二代信国公在继位的问题上,就被建文帝找了个理由直接给压了下来。
最后朱允炆在文官的撺掇下,甚至直接废除了信国公府的世袭爵位。
这件事在朝中没掀起任何波浪,没有人给信国公府鸣不平,甚至朱棣继位后,也没有再提及此事。
好像整个朝堂都把信国公府给忘了一般。
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就是汤和离开朝堂太早,也太彻底了。
这让他没有了在政治上的同盟。
一个没有同盟,没有政治影响力的国公府,显然在建文帝和文官们的眼里,就成了一个好拿捏,可以用来立威的对象了。
而等到朱棣继位后,他还有一大票靖难功臣要安置,又如何会去管一个洪武朝的国公府势力给自己找不自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