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玉再也按捺不住,急切地追问起关于银矿的详情。
“银矿?!”
他声音都有些变了调,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急切地追问起关于银矿的每一个细节。
朱元璋端坐着,看似平静,可微微颤抖的手指,却暴露了他内心的波澜。
两人心如明镜,大明朝如今最大的困境,无非“缺银”二字。
国库空虚,百废待兴,处处捉襟见肘。
单是养活大明朝那百万雄兵,便是一笔足以压垮任何王朝的天文数字。
朱元璋殚精竭虑,甚至独辟蹊径,创立了卫所制度。
平时,士兵们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耕田种地,自给自足。
战时,他们便是披坚执锐的战士,保家卫国,奋勇杀敌。
这种兵农合一的制度,极大地减轻了朝廷的财政负担。
但这终究不是长久之计,甚至可以说是饮鸩止渴,为大明朝的未来埋下了深深的隐患。
军费开支已是如此,更何况连年征战留下的满目疮痍。
无数百姓流离失所,无家可归,嗷嗷待哺。
朝廷每年都要拨出巨额银两来赈济灾民,安抚流民,防止民变。
各地频发的水患,更如同一只只饕餮巨兽,
张开血盆大口,无情地吞噬着大明朝本就捉襟见肘的财政。
为了抵御北元残余势力的侵扰,朱元璋还下令在长城沿线修建数座边防重镇,巩固边疆。
这又是一笔令人咋舌的开销。
一桩桩,一件件,哪一样不需要真金白银来支撑?
大明每年的产银量,简直是杯水车薪,根本无法满足如此庞大的支出。
更让朱元璋感到憋屈和无奈的是,前朝遗留的问题,
导致市面上流通的白银少得可怜,几乎到了难觅踪影的地步。
元朝末年,天下大乱,民不聊生,饿殍遍野。
稍有家底的人家,都把金银财宝藏匿起来,生怕被官府搜刮,或是被乱兵抢掠一空。
那些富商巨贾,更是绞尽脑汁,把银子埋在最隐秘的地方,除了自己,谁也不告诉。
他们这么做,一方面是为了逃避元朝那沉重如山的苛捐杂税。
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防止被那些贪婪残暴的蒙古贵族巧取豪夺,家破人亡。
元朝的统治者,一旦得知谁家有钱,就会像饿狼一样扑上去,
不把人家的家底榨干吸尽,绝不罢休。
如今,元朝虽然覆灭了,可这种“藏富于民”的习惯却根深蒂固,难以改变。
富商地主们依旧把银子藏得严严实实,生怕露了白。
只有在万不得已的时候,才会小心翼翼地拿出来使用。
即使是急需用钱,他们也会想方设法去筹措,而不是动用那些已经藏起来的“老底”。
更别提在人前炫富了,那简直是自寻死路,嫌命长。
这种风气,直接导致大明建国初期,国库空空如也,
甚至连铸造铜钱的铜都成了稀缺品,价格一路飙升,贵得离谱。
想当年,沈万三是如何一步登天,成为大明首富的?
还不是因为他在元末乱世之中,
敏锐地捕捉到了铜贱银贵的时机,不惜血本,大肆收购铜钱。
等到大明建立,白银严重短缺,铜价一飞冲天,
沈万三的身家也随之水涨船高,一跃成为天下首富,富可敌国。
这种匪夷所思,近乎荒诞的事情,恐怕也只有在大明初年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才会发生。
归根结底,还是因为缺少白银这种硬通货。
市场上流通的货币严重不足,只能大量使用铜钱,
这才导致了铜价的异常上涨,甚至引发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对于朝廷来说,任何一件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
都可能引发一连串的连锁反应,甚至影响到整个国家的稳定和安危。
铜价上涨,看似不起眼,却会导致粮价跟着水涨船高。
原本就吃不饱饭的穷苦百姓,日子更加艰难困苦,雪上加霜。
为了活命,他们只能变卖家产,甚至卖儿卖女,
最终落得个家破人亡,沦为流民的悲惨下场。
而流民数量的增加,又会进一步加剧社会的不稳定,甚至引发民变和动乱。
如今,朱雄英竟然说东瀛有一座储量惊人的银矿,
这无疑是给朱元璋和蓝玉打了一针强心剂,让他们看到了解决大明财政危机的希望。
那些什么燧发枪、佛朗机炮,暂时都可以放一放,缓一缓。
钱!
白花花的银子!
才是大明眼下最迫切需要的东西,是重中之重。
没钱,就算有了再先进的武器,再精良的装备,又有什么用?
士兵们拿不到军饷,谁会心甘情愿地替你卖命?
皇帝还不差饿兵呢,更何况是这些普通的士兵。
更何况,没钱,连制造这些新式武器都成了一个无法逾越的难题。
造不出武器,又如何装备军队?
装备不了军队,再厉害的武器,也只是一堆毫无用处的废铁,只能摆在仓库里生锈。
朱雄英的地下基地里,虽然已经秘密制造了不少燧发枪和佛朗机炮,
但与大明那庞大到令人绝望的需求相比,还差得远呢,简直是九牛一毛。
朱元璋与蓝玉瞬间来了精神,如同两头嗅到了血腥味的猛兽。
“雄英!”
朱元璋的声音低沉而有力。
“你说的可是真的?”
“东瀛当真有一座银矿?”
蓝玉急不可耐。
“比大明所有的银子加起来还要多?”
两人四道目光,如同四柄出鞘的利剑,死死地盯着朱雄英,一眨不眨,
生怕他嘴里说出一个“不”字,让他们的希望落空。
这座银矿是否存在,直接关系到大明的国运,关系到大明的未来。
甚至可以说,关系到他们朱家王朝的千秋万代。
朱雄英也没想到,两人对东瀛银矿的兴趣会如此浓厚,如此迫切。
不过,他转念一想,也就释然了。
眼前的“爷爷”和“舅公”,毕竟是商人出身。
商人逐利,乃是天经地义,无可厚非。
别说是银矿了,就算东瀛有座铜矿、铁矿,甚至是一座煤矿,
这两人也会心动不已,趋之若鹜。
在朱雄英看来,朱元璋和蓝玉的反应再正常不过了,完全符合他们的身份和性格。
他缓缓地点了点头,语气平静而坚定。
“没错。”
“东瀛,确实有一座银矿。”
“而且,是世界上最大的银矿。”
他顿了顿,加重了语气。
“这座银矿的储量,占了全世界的三成以上。”
朱雄英故意用了“全世界”这个词,想看看两人的反应,试探一下他们的认知边界。
虽然他不知道朱元璋和蓝玉对“全世界”这个概念究竟理解到什么程度,
但他可以肯定,两人一定明白“三成”这个数字所代表的巨大分量。
至少,会像他所说的那样,比大明所有的白银加起来还要多得多。
果然,朱元璋和蓝玉的呼吸都变得急促起来,胸膛剧烈起伏,仿佛两座即将喷发的火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