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和蓝玉对视一眼,不约而同地加快了干饭的速度。
朱雄英见状,愕然一瞬,没想到爷爷和舅公如此上心。
他随即也加快了动作,很快,一大锅铁锅炖大鹅,就被三人分食一空。
朱元璋放下碗筷,满意地摸了摸肚子,童年愿望得到满足,
对于他这个皇帝来说,已经没有什么可以追求的了。
“还要多谢乖孙款待,弄出这么个别开生面的吃法,否则的话,爷爷恐怕是要带着这个遗憾离开了。”
朱元璋无限感慨。
朱雄英笑道:“爷爷以后要是想吃,随时欢迎过来,我也随时愿意给你做。”
朱元璋听了,老怀大慰。
下人们见三人都放下了碗筷,便端上早就晾好的茶水。
蓝玉接过茶水,却没喝,而是放在灶台上,火急火燎地问道:
“雄英,你说的那个粮食储备在哪里?”
朱元璋则没说话,放下碗筷后,他突然不着急了,端着茶水慢慢啜饮。
朱雄英笑道:“别急,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还是先喝完凉茶,舒缓一下。”
朱元璋也接腔道:“是啊,既然乖孙都这样说了,那就等等。”
见皇上和外甥都这么说,蓝玉只好耐下性子,陪着朱元璋和朱雄英慢慢喝茶。
等到两人喝得差不多了,蓝玉再次出言催促。
这一次,朱雄英没有再推辞,而是对朱元璋和蓝玉说道:“爷爷,舅公,请随我来。”
朱元璋和蓝玉闻言,精神一振,起身跟着朱雄英便往院外走去。
一行三人出了府门,下人们早就把马车准备好了。
朱元璋心中一动,这小兔崽子,就等着自己跟蓝玉一步步地进套子呢!
随后,三人坐上马车,一路走街串巷,很快就来到了金陵城门口。
早就暗中得到锦衣卫吩咐的城守,只是简单地围着马车转了一圈,便下令放行。
朱雄英三人,顺利来到了金陵城外。
从繁华的金陵城到金陵城外,嘈杂的人声忽然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阵寂静。
朱元璋有种恍若隔世的感觉,自己已经多久没有出过金陵城了?
那座巍峨的皇城,代表了无上的权力,却也像一座巨大的牢笼,将他困在其中。
又行进了不知多久,马车外传来朱雄英的一句声音:“到了!”
马车骤然停下,车上的帘子也被掀开,一幅陌生的景象出现在了朱元璋和蓝玉的面前。
映入眼帘的是一片围子,朱元璋一眼就看出来,这是一个类似邬堡的地方。
从宋朝的时候开始,天下就一直不太平,老百姓们为了活命,
便会在当地的最强者和地主的带领下,修建许多坚固的堡垒。
这种建筑,集防御和居住为一体,有敌人来的时候,便可以躲在里面防御敌人的进攻。
只是,这种建筑多在北方存在,金陵这种地方还真是不多见。
“这里是哪里?”朱元璋开口问道。
“我放粮食的地方啊。”朱雄英轻描淡写地说道。
说着,朱雄英便率先一步向前走去。
门口几个巡逻的人看到朱雄英走过来,立刻走上来行礼:“少爷,您来了!”
朱雄英点了点头:“最近有没有发现什么异常?”
其中一人面带骄傲地说道:“少爷,这是什么话?有咱们在这里,谁敢靠近?”
随后,几人便看到了朱雄英身后的朱元璋和蓝玉,
脸上的表情下意识地紧张起来,眼里也充满了警惕,向朱雄英问道:
“少爷,这是什么人?”
朱雄英摆了摆手:“不必紧张,自己人!”
听到朱雄英的话,两人才松了一口气,把三人一起迎了进去。
进去之后,朱元璋才发现里面大不一样,和普通的邬堡不同,
里面并不是连绵不绝的民居。
而是一个个顶上尖尖的、类似茅草屋一样的建筑,但是这些建筑上却只有一个紧锁的门,
以及一个容得下一个人手伸进去、同样紧锁的洞。
朱元璋看着这样怪异的建筑,心中不由得大奇:“这又是什么?”
朱雄英笑着说道:“这便是我存放粮食的地方。”
朱元璋闻言更加惊讶了,这种地方怎么存放粮食?
这个年代存放粮食,需要将粮食装在一个个袋子里,然后将这些袋子悬空堆放起来,
以免受潮和受到虫害,而且还要保证通风良好,所以大多数时候,
存放粮食的地方,都需要不止一个窗户。
可是,眼前的这种建筑根本就没有窗户!
朱元璋和蓝玉向朱雄英投去了询问的目光:“雄英,这就是你存放粮食的地方?”
朱雄英点了点头:
“如今大明存放粮食的办法实在是太落后了,同样大小的地方,我能够比大明的那些官仓多放一倍的粮食,而且还不用担心受潮、虫害的问题。”
说着,朱雄英便命令看守打开一间粮仓。
粮仓打开的瞬间,朱元璋和蓝玉就完全被震惊了!
映入眼帘的,是满满当当的粮食!
金灿灿的、带着谷壳的大米,让朱元璋和蓝玉不由自主地吞了一口口水。
朱元璋又忍不住地看了眼这个粮仓,如果这些粮仓里真的堆得满满当当的都是粮食的话,
那这里有这么多的仓库,该有多少粮食啊!
看来,朱雄英所言非虚,自己这个孙子,是真的做好了完全的准备。
就在朱元璋惊讶的时候,朱雄英抓起一把大米,说道:
“爷爷,舅公可知道,我这大米和其他的大米有什么不同之处吗?”
回过神来的朱元璋,瞬间来了兴致,大米就是大米,还能有什么不同之处?
“哦?这大米有什么不同之处,还请乖孙赐教?”
蓝玉也开口问道:“是啊,这大米有什么不同?”
朱雄英笑着说道:“爷爷,舅公可知道,现在大明的粮食亩产几何?”
一句话把蓝玉给问住了,他把所有的心思都扑在带兵打仗、开疆拓土上面。
从来没有关心过这种事情,即便是陛下赐给了自己大量的土地和庄园,
那也自有府中长史打理,根本就不用自己操心。
不过,这点问题却难不倒朱元璋,对于这种民生上的东西,他可是门清。
哪里粮食丰收,哪里粮食欠收,哪里旱灾,哪里水涝,朱元璋全都了然于心:
“大明的土地有肥瘦之分,而且南北差异也很明显,像江南的土地,大多数都是上好的良田,水稻亩产能有个四百斤左右。”
“一些贫瘠的土地,亩产只有百十来斤,甚至几十斤,不能同日而语。”
“总的算下来,一亩地能有个两百多斤的产量。”
听到朱元璋的话,朱雄英赞叹道:“爷爷果然是个懂行的人,连这种事情都知道!”
说完之后,不等朱元璋有所回应,朱雄英举起手中的稻米,说道:
“那爷爷,舅公可知道,我手里的这些大米,亩地能产多少吗?”
蓝玉开口问道:“能产多少?”
朱雄英微微一笑,伸出两根手指:“两千斤,保底产量!”
“年景好的时候,是普通稻田产量的七八倍,也没有问题!”
朱元璋和蓝玉听到朱雄英的话,不由得倒吸一口凉气,两千斤!
两千斤是什么概念?别说是两千斤了,就算是亩产只有一千斤,
朱元璋都有信心靠着充足的补给,彻底解决北元残部!
“这……不可能!”
蓝玉失声说道,即便是自己再不懂农事,也知道两千斤产量绝无可能。
而朱元璋也是一脸的冷峻和难以置信,觉得朱雄英这是在欺骗自己。
当初杨宪为什么会被自己杀死?就是因为杨宪故意虚构祥瑞,
将自己从暹罗商人手里购买的稻穗,说成他治下稻田里产出的稻子。
骗自己说粮食大丰收,然后给自己闹了一个大大的难堪,
为了以儆效尤,自己将杨宪那贼子给五马分尸。
现在朱雄英又这样说,难道……
自己的这个孙子,终究也是要通过欺骗来笼络自己吗?
看到朱元璋和蓝玉两个人不相信的样子,朱雄英笑着说道:
“爷爷,舅公,怀疑我的话?”
“有那些佛朗机炮和燧发枪为证,我又何必骗你们?”
朱元璋和蓝玉这才反应过来,对啊,连佛朗机炮和燧发枪这样的神器,
朱雄英都没有向自己隐瞒,又何必在这上面欺骗自己?
想到这里,朱元璋和蓝玉再次激动起来。
两个人都明白,这种产量,对大明意味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