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玉也赶忙附和:“对,对!改革的事情急不得,步子迈得太大太快,容易出事。”
他顿了顿,看向朱雄英,目光中带着询问:
“还是先把丈量土地的事情弄清楚,然后再把一条鞭法推行下去,之后再考虑别的事,您看如何?”
朱雄英点了点头。
他知道,自己确实是有些心急了。
毕竟,历史上的那位建文帝朱允炆,没过几年就要登基了。
虽说最后的结局,自己一清二楚。
但过程的凶险,他同样清楚。
更何况,谁知道会不会因为自己的到来,改变了历史的走向?
毕竟,巴西一只蝴蝶扇动翅膀,都有可能造成一场龙卷风。
想到这里,朱雄英开口道:
“既然如此,那你们回去之后,要赶紧告诉你们的那位朋友,让他尽快将这件事禀告皇帝,能早一天解决,就早一天解决。”
朱元璋和蓝玉对视一眼。
这小子不是要造反吗?
怎么看起来比自己还要上心?
不过,现在显然不是开口询问的好时机。
朱元璋想了想,开口说道:“乖孙,上次说的那个‘屠圣之法’,我们回去思索一番之后,觉得很多东西都没有悟透,您能不能再指点一二?”
朱元璋之所以这么问,是因为之前朱雄英所说的,都只是皮毛。
他心里很清楚,真正的“屠圣之法”,绝不仅仅是朱雄英已经说的这些。
如果不知道背后真正的东西,就贸然动手,
很有可能引起那些人的警觉,导致他们提前有所防备。
而这,显然不是朱元璋想要的。
他想要的,从来都是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
这一点,无论是从他制定的律法,还是对待皇室勋贵以及朝中的文武,都能看出来。
朱元璋这个人,最不喜欢的就是变数。
作为一个事事为大明朝考虑,事事为老朱家的子孙后代考虑的皇帝,
他想尽可能的把所有的问题,都控制在自己可控的范围之内,
省得给大明、给自己的儿孙辈们带来麻烦。
朱雄英心知肚明。
所以,在听到朱元璋的话后,他也没有隐瞒,直接说道:
“所谓的‘屠圣之法’,应当是诸法并行。”
朱元璋闻言,心中大为好奇:“什么是诸法并行?”
朱雄英解释道:“所谓诸法并行,就是多管齐下,首先就是要改革科举,取消八股骈文。”
“取消八股骈文?”
朱元璋和蓝玉听了,都是一愣。
尤其是蓝玉。
八股骈文,可以说是皇上的得意之作,为了将天下才子全都囊括其中。
虽然之前朱雄英已经说过了,这种科举制度会形成文官集团,
让他们最后抱团对抗朝廷,压制皇权,最终将皇帝变成一个吉祥物。
但是,当时想的也只是有所改进,却从来没有想过,直接将八股科举给取消掉。
取消掉八股科举,那又该怎么为朝廷选拔人才?
蓝玉不由得开口问道:
“雄英,虽说这八股取仕有让那些文官抱团的隐患,但是就目前而言,已经是最公平的取仕手段了,废除了八股取仕……”
他顿了顿,语气中带着一丝担忧:“又该如何为朝廷选拔人才呢?”
“须知道,这些士子们寒窗苦读十几载,学的是八股制艺,考的也是八股骈文,要是就这么轻易地废除,并且拿不出一个好的解决办法的话,别说是为国取材了,能不能压得住这些读书人,都不好说。”
朱元璋也在一旁,目光灼灼地看着朱雄英,想听听他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
听到蓝玉的质疑,朱雄英也不生气,而是笑着说道:
“舅公慌什么?我说的是废除八股取士,又不是废除科举制度。”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
“八股取仕虽然公平,但是带来的危害也是很大的。除了会造成文官集团抱团这种危害之外,还有一些坏处,就是会扼杀这些读书人的进取心和创造力。
到时候,朝堂上站的全都是些木雕泥胎,对大明有什么好处?”
“等到外敌入侵的时候,难道让这些文官们拿着手里那些花团锦簇的文章去跟敌人讲道理?
用那些辞藻华美的八股骈文去感动这些敌人?
等到了那一步,八股取仕也就失去了意义。”
朱雄英语气坚定:“所以说,八股科举制度,对大明有百害而无一利!”
朱元璋闻言,好奇地问道:
“那按照乖孙的说法,既然八股取士制度不适合咱们大明,那咱们大明应该怎么办才好?”
朱雄英说道:
“当然还是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人才,只是选拔人才的方式要换一换,应该是一半策论,一半兵法,只有这样,才是正道。”
朱雄英的话,让蓝玉和朱元璋大吃一惊。
一半策论,自己还可以理解。
可是,科举考试跟兵法有什么关系?
朱元璋随即提出了自己的疑问:
“为什么科举考试还要考兵法?兵法难道不应该是那些武将们学的吗?更何况,这天下的太平,难道不是靠着文臣治理的吗?”
朱雄英反问道:“两位可知,汉唐时期的读书人是何种表现?”
朱元璋和蓝玉闻言,一阵沉默。
汉唐时期的读书人是什么表现,他们当然知道。
那时候的书生,人人手提三尺剑,路遇不平事,就拔剑相助。
朱雄英继续说道:
“汉唐时候,文人代表的不仅仅是国家的文脉,也是朝廷的意志所在。
文人尚武,朝廷就有进取之心。
汉唐时候那么大的疆土,可不是靠着三寸不烂之舌说出来的,而是实打实地靠着武力打出来的。”
“班定远四十岁的时候,投笔从戎,尚且能够震慑西域诸国,不敢有所异动,要是没有尚武之风,如何能够做到这些?”
“到了唐朝的时候,更是可以书生灭国。
好比那王玄策,不过是一个不入流的文官,就敢借兵,一人灭一国,震慑宵小!”
朱雄英说的这两个人,同样是历史上非常出名的人物。
甚至,在一心想成为名将的蓝玉心里,这两个人的位置,
要比商鞅和王安石还要来得重要。
由于王莽篡汉,在东汉建立的时候,
已经失去了对西域诸国的掌控之权,转而被北匈奴所控制。
而北匈奴在得到这些小国家的效忠之后,国力大增,
时不时地就要进犯大汉边境,弄得百姓苦不堪言。
汉明帝遂派班超出使西域,宣威西域诸国。
恰好,也碰到了北匈奴的使者出使西域诸国。
而北匈奴的使者为了给这些西域小国压力,让这些人向班超讨要他们的坐骑,用来祭祀。
这事儿要是放在别人身上,可能也就忍了。
毕竟,班超当时只带了三十个人,而且还是在远离大汉的西域,
一旦有什么变故,当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而班超却是毫无畏惧之色。
甚至,在探明这一情况之后,先下手为强,直接派人偷袭了北匈奴使者的驻地。
等到北匈奴使者的头颅被扔在鄯善国王的面前的时候,鄯善国臣民都震惊了。
他是无论如何也想不到,面前这个一脸儒雅之气、书生打扮的大汉使者,
居然是这么一个狠辣的人,当即便表示了对大汉的臣服。
等到了后来,班超再次出使西域的时候,
整个西域也因为班超的勇武而重新臣服中原王朝。
至此,从王莽篡汉时期便丢失的西域诸国,再次回到了大汉的怀抱。
班超也因此被封为定远侯,史称班定远。
至于王玄策,那可是一个比班超还要猛的猛人。
班超是将那些西域诸国给收了回来,
而王玄策则是将那些敢对自己动手的国家,直接给灭了。
当时的王玄策,不过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官,奉李世民的旨意,作为副使出使天竺。
而新任的天竺国王,则以为大唐软弱可欺,派人劫掠了大唐使团,并且还抓获了王玄策。
这一下,可把王玄策给惹毛了。
趁着守卫不注意,王玄策趁机逃走。
按照正常的思路,此时的王玄策应该把这件事情的经过报告给唐太宗李世民,
然后由李世民做出定夺,是战是和,已经跟自己这个使者没什么关系了。
但是,作为尚武之风极其厚重的唐人,王玄策怎么能忍得下这口气?
他决定只身复仇。
凭借着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以及大唐充沛武德的震慑,
王玄策从吐蕃等国家总共借兵八千,然后一战大破天竺象兵,
再战生擒天竺国王,然后连带着天竺国的文武大臣和皇室成员回到长安,献给唐太宗。
而斩获了灭国之功的王玄策,也仅仅是被封为一个从五品的朝散大夫。
灭一国,仅仅是得了个朝散大夫。
由此可见,汉唐之时的武德有多么的充沛,书生们的尚武之风有多么的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