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寨距离蜀都虽然只有十多里,但毕竟隔着一段距离,将作坊迁移至蜀都周边显然更为稳妥。
此举不仅能缩短运输时间,还能更方便地掌控生产和销售。
像之前那样,杨仪之所以将百货堂的作坊尽数藏于花寨,之所以没有扩大规模,单纯是为了避免被诸葛亮察觉。
毕竟,以诸葛亮的才智,任何风吹草动都逃不过他的眼睛。
杨仪深知,若诸葛亮发现自己在暗中发展商贾,定会刨根问底。
而一旦诸葛亮离世,杨仪在朝中便失去了最大的制衡,也就无需再遮遮掩掩。
如今,杨仪终于可以放开手脚,以北伐之名,大兴商贾之实,光明正大地推进自己的计划。
陆槿听罢,眼中闪过一丝振奋之色,沉声道:“大人深谋远虑,属下即刻去办!”
杨仪微微颔首,思索片刻后又缓缓说道:“除此之外,还要加大作坊的规模。若想将曹魏和东吴的市场牢牢把控,几十间作坊肯定不够,至少要上百间!”
一方面,曹魏和东吴的达官贵族数量众多,奢侈品和稀缺货物一旦流入市场,必定会被哄抢一空。
另一方面,虽然杨仪已掌握这些货物的制造方法与成熟的生产线,但以目前的条件,无法大规模高效生产,只能用数量的积累来弥补效率的不足。
陆槿点点头,但心中仍存有一丝疑虑,忍不住问道:“大人,若如此行事,必定要在蜀都外围大兴土木,动工动土并非小事,是否需要请示陛下?”
杨仪淡淡一笑,神色间毫无担忧:“事情你且去办,等明日早朝,我自会向陛下说明。如今朝堂上下,已无人能阻挡大兴商贾的趋势。”
次日早朝。
或许是经历了昨日之事,朝堂上的气氛变得微妙起来。
以蒋琬为首的一众文官,行事发言明显收敛了许多,处处小心谨慎,生怕被杨仪抓住把柄。
而与杨仪交好的官员则态度积极,他们昨日亲眼目睹了杨仪展示的那些新奇货物,心中已开始盘算如何从中分一杯羹。
刘禅坐于龙椅之上,目光凝重而复杂。
他知道自己必须利用杨仪大兴商贾之际,借助其他文官与杨仪之间的矛盾,借机削弱杨仪的势力。
然而,他也明白,自己的一言一行都需谨慎,既要达到削弱杨仪的目的,又不能过度激化矛盾,以免引起杨仪的反感。
“陛下。”
杨仪上前一步,主动开口。
他的声音沉稳有力,顿时吸引了朝堂上所有官员的目光。
刘禅眉目微凝,沉声问道:“杨爱卿,你有何事禀报?”
杨仪不慌不忙,缓缓说道:“陛下,为了推进商贾之道的发展,臣需在蜀都外建立作坊,生产各类货物。待作坊建成后,再成立商帮,如此可让我蜀汉的货物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即便日后曹魏和东吴反应过来,也已无能为力。此外,臣还希望将蜀都打造为蜀汉的贸易中心,吸引各地商贾汇聚于此,繁荣蜀汉经济。”
刘禅听完,心中虽有些疑虑,但也找不到拒绝的理由。
他沉吟片刻,点头道:“如此说来,大兴商贾的确需要作坊来生产货物……孟光何在?”
他喊了一声,大司农孟光旋即走出,恭敬立于殿前。
在朝廷中,大司农一职举足轻重,主管全国农业生产、租税钱谷等事务,其职责涵盖了对土地资源的整体规划与管理。
大司农不仅要确保粮食生产的稳定,还需根据各地土地的肥瘠状况,合理安排种植作物,以最大化农业产出。
这一职位不仅是国家经济的支柱,更是维系国本的关键。
“陛下。”孟光上前一步,向刘禅恭敬行礼,声音低沉稳重。
他年过五旬,面容肃穆,眉宇间透着一股精明干练之气。
作为大司农,他深谙土地与农业的奥妙,也清楚每一寸土地的价值。
刘禅微微颔首,目光悠然地扫过朝堂,慢悠悠地说道:“你且去划分土地,蜀都外无需耕种的田地可暂归杨爱卿所用。”
此言一出,孟光眼中闪过一抹难以察觉的欣喜。
他迅速躬身答道:“谨遵陛下之令!”
随即,他转向杨仪,脸上堆满笑容,语气中带着几分讨好:“杨大人,蜀都外除去耕地,确实有许多闲置田地,正可用于开设作坊。”
孟光虽与杨仪同属一派,但二人平日交集不多,关系并不密切。
然而,昨日他受邀前往杨仪府上,亲眼目睹了那些新奇的货物,心中顿时生出亲近之意。
他曾派人向杨仪的亲信陆槿递去消息,试图拉近关系,却迟迟未得回应。
没想到今日早朝,刘禅竟主动给了他一个与杨仪合作的机会,这让他心中暗自窃喜。
“杨爱卿,除此之外还有何事?”刘禅淡淡一笑,目光深邃地看向杨仪。
杨仪拱手行礼,神情恭敬而从容:“陛下信赖,臣定当不负所托,已无旁事。”
刘禅点了点头,表面上平静如常,内心却暗自思索。
杨仪的一举一动,刘禅皆会留心观察。
他心中对杨仪在蜀都外大兴土木的真正意图颇为好奇,除了明面上所说的建立作坊,是否还隐藏着其他目的?刘禅一时难以猜测,但他已打定主意,派人暗中调查。
既然是大兴土木,杨仪便难以完全遮掩,只需稍加探查,便能窥见一二。
而蒋琬等人,也各自陷入沉思。
杨仪要在蜀都外建立作坊、成立商帮,若只是单纯为了发展商贾,此事倒也说得过去。但他们绝不相信杨仪的目的如此简单。
即便刘禅没有质疑,他们也会暗中调查,甚至蓄谋破坏此事。
虽然他们尚不清楚杨仪此举究竟有何深意,但可以肯定的是,这对他们绝非好事!
接下来的早朝,讨论的都是些无关紧要的小事。东吴和曹魏暂无动静,蜀汉内部的各项事务也都有专人操持,边境安稳,自然没有什么大事可议。
下了朝后,杨仪立即派人将消息传给陆槿,让他大张旗鼓地准备开工。
同时,杨仪还下令,在作坊建立期间,花寨已经建成的作坊也不能闲着,要趁着这段时间,抓紧生产货物,以备来日之需。
与此同时,大司农孟光随杨仪一同来到了他的府邸,商议划地事宜。
孟光手持一份详尽的地图,在桌案上摊开,指着地图上的标记说道:“杨大人,您且来看,这些有标注之处都是已经开垦的土地。而南城门处倒是荒了一大片土地,正可用于建立作坊。”
地图上的标注清晰明了,杨仪仔细端详片刻,满意地点了点头。
花寨位于蜀都东南十里处,孟光将划地的范围定在南城门,显然是为了方便杨仪前往花寨的作坊。
这种安排不仅合理,还透露出孟光的细心与用心。
“这个位置不错,倒是劳烦你了。”杨仪轻笑一声,语气中带着几分赞许。
随后,他稍作停顿,目光落在孟光身上,意味深长地说道:“对了,既然你对此地如此熟悉,那建立作坊也需要一批做工的人手,不知你可否借些人给我?待日后完工,必有重谢。”
一听这话,孟光眼中顿时闪过一道精光,脸上浮现出急不可耐的笑意,连忙拱手答道:“杨大人的吩咐,定当谨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