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参加林燕燕的婚礼,林晚柠特意去百货公司买了套新衣服。
此时的季节已入深秋,她选了件白色羊毛外套,里面搭一条咖白格子毛呢长裙。
一向习惯穿平底鞋的她,破天荒选了双高跟的小皮鞋,整个人看上去洋气极了。
宋彦白见她这样一身打扮出来,眼前一亮,
“真漂亮!很适合你,简直和电影画报上的明星一样。”
售货员也跟着夸赞道,
“是啊,别人也试过这一身,跟你穿上的效果差远了,妹子,我看这一身就你了!”
林晚柠被夸得有点不好意思,小脸挂了一抹红晕,站在镜子前左看右看,自己也十分满意。
随即问道,“行,这一套多少钱?”
售货员看了一眼价签,
“裙子一百一十元,羊毛外套一百五十元,一共两百六十元。”
早就猜到这一身不便宜,可还是没想到这么贵,林晚柠有些犹豫了。
“这外套可是开司米的,高档料子,别的可不能比,这一身穿出去,不知得吸引多少眼球呢。”
售货员说着,又指了指林晚柠身上的毛呢长裙,
“还有这长裙,也是名牌的,满大街都见不到几条,剩的不多了才有这个价格,真的不贵的。”
要是别人试,她还不一定有这个心情费口舌,可这丫头穿上实在是太好看了,拍张照片的话,直接都能当海报了。
“就这样吧,我来买。”
宋彦白说着就要掏钱,林晚柠吓了一跳,连忙阻止他。
“彦白哥,你这是干什么?”
宋彦白笑了笑了,
“没关系,你这个月才刚开始坐诊,肯定还没拿到工资呢,等有钱再还我就行。”
“是啊,丫头,这么好的衣服,下次来可就不一定还在了,到时候我都替你可惜了。”
售货员顺水推舟,附和了一句。
林晚柠闻言,又看了一眼镜子中的自己,咬咬牙,决定还是要了。
趁着年轻,不穿白不穿,等老了,再好的衣服也穿不出年轻时的味道了。
更何况,她想让秦家人知道自己现在过得不错,而不是离了他们就活不了。
“那好吧,彦白哥,那你先替我付了,下个月我拿到钱还你。”
话虽这么说,但林晚柠很清楚,买这件衣服的钱,估计要分好几个月才能还得清。
一套衣服两百六,她的工资一个月才一百一十元。
不过,这身衣服实在太好看了,要是错过的话,实在可惜。
买了林晚柠的衣服,两人又一起去男装区。
可宋彦白似乎没什么耐心,看了两眼就转头问林晚柠,
“晚柠妹妹,你帮我挑挑看,哪身衣服适合我。”
林晚柠微微一愣,有点诧异。
虽说宋彦白是跟自己一个村子长起来的孩子,可宋彦白从小就显得不像乡下人。
不仅爱干净,对自己的穿着也有要求。
就算是和其他孩子穿差不多的衣服,在他身上,也总是能显出不一样的气质。
所以,潜意识中,林晚柠觉得宋彦白不会把选择衣服这种事情交给别人。
“彦白哥,你就这么相信我的眼光?”
宋彦白笑了,
“当然了,你自己那身衣服就很好看,眼光肯定差不了。而且,既然是我们一起去参加林燕燕的婚礼,那我们的衣服得相得益彰才行。”
虽然林晚柠觉得他的说法没有什么说服力,但既然他这么说了,林晚柠也就欣然代劳了。
林晚柠的目光在男装区逡巡,指尖轻轻掠过几件挂在衣架上的外套。
八十年代初的百货公司里,服装款式虽不算多,但胜在用料扎实。
她在一件藏青色的毛呢中山装前停下脚步。
“这件怎么样?”
她转头看向宋彦白,
“料子厚实,做工也精细,配上白衬衫应该很精神。”
宋彦白走近几步,手指抚过衣服的领口,点了点头,
“确实不错。”他转向售货员,“麻烦拿一件我的尺码试试。”
售货员是个四十来岁的妇女,一边取衣服一边笑着说,
“小伙子有福气啊,对象眼光这么好。这套衣服是上海产的,要两百八十元呢。”
林晚柠的脸腾地红了,连忙摆手,
“我们不是……”
“谢谢夸奖。”
宋彦白却自然地接过话头,对“两百八十元”这个金额却毫无反应。
接过衣服时指尖不经意擦过林晚柠的手背,林晚柠像是被电到了似的,连忙将手抽了回来。
等宋彦白进了试衣间,林晚柠才长舒一口气。
她低头看着自己刚买的新衣服,心里盘算着,
两套衣服加起来要五百四十元,相当于普通工人一年的工资了。
虽然宋彦白在医院工作收入不错,可也不至于负担起这样的消费,更何况宋彦白才刚刚毕业,林晚柠不禁有些狐疑。
“怎么样?”
宋彦白的声音打断了她的思绪。
林晚柠抬头,呼吸不由得一滞。
藏青色的中山装笔挺地包裹着他修长的身形,衬得肩线格外利落。
领口处露出一截雪白的衬衫领子,整个人透着一种这个年代少有的儒雅气质。
“很……很好看”
林晚柠有点看呆了。
虽然宋彦白一向打扮得精神得体,却也从未这样让人眼前一亮。
售货员也连连称赞,
“这身板穿什么都好看!像电影里的知识分子。”
宋彦白对着镜子转了转,突然说:“晚柠妹妹,你站过来。”
“啊?”林晚柠不明所以,但还是走到他身边。
镜子里的两个人,一个穿着崭新的羊毛外套和格子裙,一个身着笔挺的中山装,竟意外地和谐。
“果然很配。”宋彦白低声说,声音里带着笑意。
林晚柠的心跳漏了一拍。
她慌忙退开一步,
“既然合适就买了吧,时间不早了,我们还得去……”
“同志,开票吧。”
宋彦白对售货员说,同时从钱包里取出三张百元大钞。
林晚柠注意到那钱包里还有厚厚一叠钞票和几张外汇券,在这个普通工人月薪几十元的年代显得格外扎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