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建堡的准备后,唐一鸣彻底当了甩手掌柜。
不过现在的他并未放松,因为建堡需要大量的工具,挖壕沟用现成的,可是斧头只有十几把,远远不够。
而且堡门需要铁器,所以需要很多铁。
之前他在野外生存的时候,制造过简易的炉灶,但是想满足这么多人的工具需求,就必须建造一个大的炼锅炉。
“炉壁的话,可以用黄黏土、石英砂,以三比一的比例混合夯筑双层炉壁,夹层在填碎陶片以增加抗压性,如此便能使炉温提升至1400c,陶片夹层能承受更高气压。”
“接下来就是鼓风系统,这个可以改造水排为三级串联风箱,第一级为人力脚踏式皮囊,第二级水力活塞风箱,第三级预热铁管,这些都有现成的工具。”
“至于泄压装置,可以在炉顶设陶制活动盖板,用铜链连接配重,如此压力超标时,便能自动弹开。”
“燃料系统的话,以三层基石,底层:松木炭作为燃烧层。”
“中层:焦煤+石灰石为还原层。”
“上层:铁矿石+萤石粉为助熔剂。”
“萤石粉可使铁水熔点降低200c,焦煤与石灰石比例3:1,是脱硫效率最佳的比例。”
想到这里,唐一鸣深吸一口气:“还好,这些都是自己生存知识。”
“接下来,就是选址。”
“青溪村有一条水流不错的小溪,炼铁需要大量的水,而且这个地方靠近自己的种马堡选址。”
“只要在溪边挖深2丈竖井,利用水冷却炉基,其次井壁用糯米灰浆砌青砖,每砌三层砖夹一层竹篾,以防裂。”
“如此,一日生产个两三百斤的铁,也不是问题。”
可是,锅炉的燃料问题又让唐一鸣犯愁。
“松木炭倒是好制作,可是焦炭......”
“算了,焦炭先在这段时间上山看看,若是能找到煤矿,就省去不少麻烦。”
“实在没有,那就只能暂用劣质铁器了。”
想到这里,唐一鸣当即去找了王富贵、李黑、杜厚,因为现在也就三村还有闲人可以帮忙修建炉灶。
虽然是女人,可是干起农活来,他们的效率一点也不比男人差。
“你们几人跟我来,咱们商量一下怎么建造炉灶。”唐一鸣开口说道。
“哦!好嘞。”
很快四人来到一处唐一鸣的选址,随后将制造的方法告知三位村长。
“大人,这方法确定可行吗?”王富贵皱眉问道。
“嗯!这个方法可行,一旦建成,咱们堡的农具,便可以自给自足,日后每户需要的话,可以直接来领取。”
农具可是种田的基础工具,缺少哪一样都不行。
以往都是他们去土集花大价钱购买农具。
现在既然有了制造工具的技术,便可以自给自足,这对他们三村来说,可是好事。
“好,那就按照堡主的意思办。”
“我们三个会好好监督他们。”
三位村长纷纷答应。
“嗯!那就拜托各位了!”
“哈哈!堡主严重了,这本就是咱们该做的事情。”三位村长笑呵呵地说道。
“好了,我还有其他事,你们去忙吧!”唐一鸣摆了摆手说道。
等到三位村长离去后,唐一鸣回到自己房间。
看着外面的天气,他在想要不要留下来。
看到唐一鸣发呆,孟清雪疑惑道:“相公,怎么啦?”
“我想现在上山。”
唐一鸣说出自己内心的话。
“现在?”
“对,种马山浑身是宝,而我们只是在它的边缘一带游荡。”
孟清雪瞬间明白,放下手中的医书:“那你去吧,记住注意安全!”
“我这一去,应该又是大半个月。“唐一鸣有些不舍的看着孟清雪。
“相公放心,我会照顾好自己的,况且妾身身边还有立春、雨水她们呢!”孟清雪柔声细语地说道。
唐一鸣点头。
“那妾身为夫君着甲。”
孟清雪站了起来,向唐一鸣走去。
“好。”
唐一鸣抓着孟清雪纤弱的手臂,轻声说道。
......
一刻钟后,唐一鸣一袭兽甲,背上负弓箭、朴刀、院刀、藤盾、绳索、火折子等物品,整个人好似出征的战士。
“保重,我去了。”唐一鸣郑重说道。
“嗯。”
孟清雪微微颔首,目送唐一鸣上山。
时间紧张,唐一鸣不想浪费时间,快速朝种马山走去。
这一走就走了三天。
唐一鸣站在高处,俯瞰山林。
“晨起看山雾,煤区雾带灰;若见七彩光,快跑莫迟疑。”
唐一鸣喃喃低语一声,双目一直观望着山林的雾气。
晨起看山雾,煤区雾带灰——意思山区清晨多雾本属正常,但若在煤矿区附近,雾气中混有灰色煤尘。
若见七彩光,快跑莫迟疑——意思是雾中若出现彩虹色反光,可能暗示空气中悬浮着可燃性气体,这个时候不要犹豫,直接跑。
这是一个矿工老头告诉他的观气决,不过他并未发现有异常的雾气。
但唐一鸣向老矿工请教的经验不止于此。
他还有地形歌。
“三山套月处,窑工不下锄;三山套月处,窑工不下锄。”
两山夹一沟,必有煤线流——意思是指两座山之间形成的沟谷地形,通常对应地质构造中的向斜或断裂带,向斜构造是地层向下弯曲,中心岩层较新,是煤炭等沉积矿藏的典型储集构造,而断裂带,地壳运动形成的断层可能使深层煤层抬升到浅表,形成“煤线”露头。
三山套月处,窑工不下锄——其中的意思,三山套月指三座山环形围绕形成的封闭地形,对应背斜核部或复杂断层交汇区。背斜核部,是地层向上拱起,顶部易受侵蚀,但深部可能因挤压形成破碎带,而断层交汇区,多组断层交叉,地质稳定性极差。
这样的矿区会有危险,所以就算有煤矿,也不能冒险。
忽然,唐一鸣心中一喜。
他发现了一处符合“三山套月处,窑工不下锄”,这一句的特征。
唐一鸣曾经去过东北某顺煤田,它就是位于混河断裂带的向斜构造中,露天煤矿煤层厚达120米,并印证了两山夹一沟的规律。
他心中一喜,看准方向,快步朝前奔去。
果然如他猜测的一般,越往那边走蕨类、石松这类之物就越多,而且积雪也越来越少。
这一特征正好验证老矿工跟他们的观物谚——鬼针草长得旺,底下三丈煤矸亮;马齿苋开红花,赶紧绕道别挖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