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小小的插曲仿佛开启了整个装甲团的霉运。坦克接二连三地抛锚,一些卡车也出现了问题,行军速度骤然放缓。姜云匆匆找到周亦云,手里拿着一份维修营的报告,眉头紧锁地说道:“亦云,情况不太乐观。维修营的报告显示,大部分坦克是因为长时间行军,发动机承受不住负荷而损坏,需要更换发动机。卡车的问题主要是道路条件太差,导致零部件磨损严重,不过这些都是小问题,可以很快修复。”
周亦云听完心里苦笑道:“我还是低估了这些机械的可靠性。没想到它们这么脆弱,连长途行军都扛不住。”
其实,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大部分坦克都是通过铁路进行机动,很少像这样长途行军。然而,由于布柳赫尔需要留在广州统筹全局,叶戈罗夫主动承担起了数据采集的工作,一直跟着维修部队一起移动,记录每一次故障的原因和维修过程。他走到周亦云身边,拍了拍他的肩膀,语气中带着一丝无奈:“周,现在的机械可靠性不高,还需要改进弹簧和发动机。”
周亦云点了点头,深吸一口气,果断下令:“传令下去,全军在平湖县休整一天。维修营抓紧时间检修车辆,后勤部门补充油料和零部件。我们不能带着一堆故障装备上战场。”
命令很快传达下去,部队在平湖县停了下来。士兵们终于有机会喘口气,纷纷在城墙外面驻扎下来,有的喝水,有的啃干粮。还有的已经开始搭建营地,维修营的士兵们则忙碌起来,拆开发动机,更换零件,敲敲打打的声音在营地中此起彼伏。
叶戈罗夫带着笔记本,在维修现场,仔细记录每一处故障的细节,这些他整理成册在晚上通过电台第一时间传回了国内。
平湖县的县长派来了几名官员,热情地邀请周亦云等人进入县城休息。周亦云婉言谢绝了他们的好意,表示部队需要在城外休整,不便进城。县长见状,又表示愿意为北伐军提供物资支援,周亦云依然礼貌地回绝:“感谢县长的好意,我们需要什么物资,部队会自行采买,不劳烦地方了。”
送走了县长的使者后,周亦云径直前往维修营。在一辆抛锚的坦克前,他看到了红色联盟的专家正蹲在地上,手里拿着扳手,眉头紧锁地检查着发动机。周亦云走上前,低声问道:“情况怎么样?”
红色联盟专家抬起头,擦了擦额头的汗水,语气中带着一丝无奈:“周,情况不太乐观。有两辆坦克的发动机已经彻底损坏,必须更换新的发动机。还有两辆坦克虽然问题不大,但没有备用零件,暂时无法修复。”
周亦云沉思片刻,果断地说道:“能不能从已经报废的坦克上拆下可用的零部件,拼凑出一台能用的发动机?我们没有时间等新的发动机运来了。”
专家点了点头,但神情依然凝重:“可以试试,但这需要时间。按照目前的进度,至少需要两天才能完成维修。”
周亦云摇了摇头,语气坚定:“我们没有两天的时间。最多一天,必须完成维修。部队不能在这里耽搁太久。”
专家叹了口气,但也没有多说什么,转身招呼其他技术人员开始拆卸报废坦克的零部件。周亦云站在一旁,望着忙碌的维修营,心中焦急万分。他知道,部队的每一分钟耽搁,都可能影响整个战局。
事实上,在被迫驻扎平湖县的时候,周亦云已经向广州方面拍了电报,详细汇报了部队的现状和维修需求。广州方面迅速回复,要求他们尽快启程,并表示已经在广州准备好了船只,可以在汕头进行补给。然而,如果汕头陷落,部队将不得不改走陆路,这无疑会大大增加行军的时间和风险。
在闽省的郑志周带领的4万大军终于抵达了招安县。这一路上,农民自卫军的频繁袭扰让他不胜其烦。自卫军利用熟悉的地形,时而埋伏,时而破坏道路,甚至发动小规模突袭,硬生生将郑志周的行军速度拖成了龟速。抵达招安后,郑志周立即下令部队驻扎休整,同时让通讯参谋给李万成发报,催促其加快行军速度。
此时,李万成的部队还在深山老林中艰难跋涉。山路崎岖,荆棘丛生,士兵们背着沉重的装备,一步一步地向前挪动。李万成站在山顶,望着绵延不绝的队伍,眉头紧锁。他的作战参谋站在一旁,手里拿着一份刚收到的电报,低声说道:“师长,军部来电了。”
李万成接过电报,扫了一眼,脸色顿时阴沉下来。电报上写着:“军部已进至招安,望弟部加速前进。”作战参谋叹了口气,补充道:“郑志周这是急了,催我们赶紧过去。”
李万成听完,直接骂道:“去他的的郑志周,一个皖人跑到我们闽地逞威风!他走的是平路,我们走的是山路,能一样吗?催催催,催个屁!”
作战参谋苦笑着点头:“师长,弟兄们现在怨言很大。这山路根本不是人走的,再这么下去,我怕弟兄们会闹起来。”
李万成沉默片刻,挥了挥手:“回电,就说我部正在加紧赶路。”等通讯兵离开后,他压低声音对作战参谋说道:“告诉弟兄们,翻过这座山,我们到前面的县城休息两天再说。”
作战参谋点了点头,转身去传达命令。士兵们听到可以休息两天的消息,顿时精神一振,脚下的步伐也轻快了许多,万成站在山顶,望着远处隐约可见的县城,心中默默盘算:“再撑一撑,等到了县城,弟兄们就能喘口气了。至于郑志周的命令……哼,让他自己急去吧!”
接到电报的郑志周很是欣喜,连连夸赞李万成,当即下令明天要抵达潮州城下,在郑志周看来李万成的部队全是闽人组成走山路是随便便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