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东旭工伤事故发生一个月之后,贾张氏这才不情不愿的去轧钢厂上班。
一个月时间,并不足以让贾东旭的伤口愈合。
他的伤口虽然还需要时间才能愈合,但也只需要按时去医院检查换药就行,所以贾东旭早在半个月之前就已经出院回家。
贾张氏以照顾病人为借口,拖了半个月,实在拖不下去了,这才不情不愿的去上班。
“张翠花,你以后就负责零件清洗工作,王芳,你带一下她。”
车间主任交待完工作就离开了,留下贾张氏和一个三十多岁的女工负责带她。
贾张氏报到之后,就被车间主任安排了一个简单的工作。
钳工车间按照图纸加工出来的零件,会将零件按照装配图的要求进行预装配,检查零件的配合情况和尺寸精度,发现问题及时进行调整或修复。
但在装配前,会对零件进行清洗,去除油污、铁屑、灰尘等杂质,保证零件的清洁度,以提高机器的装配质量和使用寿命。
贾张氏一把岁数了,也不能指望她学会什么技术,只能把她安排过来干清洗零件的活儿。
而且在她进厂之前,易中海就已经找车间主任聊过这事儿。
易中海的想法是,等到秦淮茹生完孩子,她和贾张氏对调之后,再慢慢教秦淮茹技术就行了。
贾张氏来钳工车间,只是一个过渡,所以才给她安排这种没有技术含量的工作,只需要把零件清洗干净就行。
“以后我就叫你张婶吧,你叫我全名王芳或者小芳都行。”王芳主动开口说道。
贾东旭的母亲会进厂顶班的消息,车间里的工人闲聊的时候都传遍了。
贾张氏作为贾东旭的母亲,王芳的岁数和贾东旭也相差不了几岁,自然就称呼她为张婶。
王芳也是在去年自己男人出工伤没了之后顶岗进厂的,对于同病相怜的贾张氏,王芳对她的态度也比较温和。
“行,那我就叫你小芳了,以后还得靠你多多关照才行。”
刚来车间,贾张氏人生地不熟的,自然不敢摆出在院里的那副嘴脸,面对王芳的示好,贾张氏也是笑脸相迎。
“说不上关照,大家都是工友,以后相互帮助就行,来我给你说下咱们的工作内容……”
互相介绍完,王芳就开始给贾张氏讲解工作内容。
她们的工作相对简单,没一会儿就讲解完毕。
清洗零件的工作虽然不需要技术含量,但得细心才行。
了解了工作内容,贾张氏心里也松了一口气。
她来之前还在想着自己一把年纪,又没什么文化,也害怕自己干不了钳工的活儿。
听完王芳的讲解,她心里只想说一句:就这?
这不是有手就行吗?害她白担心这么久了,随后她就兴致勃勃的开始零件清洗工作。
站在不远处的易中海,看到贾张氏老老实实的工作,心里也松了一口气。
易中海最担心的就是贾张氏作妖,他作为贾东旭的师傅,如果贾张氏闹出什么麻烦,他也不好不管。
“淮茹,给我来一份油渣白菜,再来两个……不,三个窝头。”
由于秦淮茹在二食堂工作,所以中午吃饭时间,贾张氏也来到二食堂吃饭。
秦淮茹给她打了满满一勺子菜之后,贾张氏又要了三个窝头。
家里的日子好过些之后,贾张氏一顿至少都要吃两个窝头,她觉得自己今天上班辛苦了,所以多要了一个。
“妈,厂里的窝头个头比较大,两个就差不多了,而且你给的粮票只够买两个窝头的。”
秦淮茹看着贾张氏递过来的粮票,心里有些为难,哪怕她们后厨的人吃饭,该给的粮票都不能少了。
秦淮茹知道贾张氏饭量大,原本是想着给她挑两个大点的窝头,结果她直接要三个,但只给两个窝头的钱。
而且厂里的窝头个头比较大,比起她们家里做的,两个基本上就相当于家里的三个窝头了。
厂里的工人一般也都是一顿吃两个,有些女工连两个都吃不完呢。
“我带的粮票只有这么多,你先帮我垫上,今天上班累坏了,两个哪儿够的,我得多吃点儿才行。”
贾张氏也知道自己给的粮票不够,所以开口让秦淮茹垫上,反正自己不能饿着了。
见自己婆婆都这样说了,秦淮茹只能转身去给她挑了三个相对大些的窝头。
她想着贾张氏也不一定能吃完,还可以带回家去吃,也不算浪费。
“淮茹啊,你帮我把饭盒洗一下,我去找个地方眯一会儿。”
吃饱喝足,贾张氏有了些许困意,来到后厨找到秦淮茹,把自己的饭盒递给她。
看着手上空空如也的饭盒,秦淮茹都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就她这饭盒,说句不敬的话,简直比狗舔了还干净,哪里还用再洗的。
自己婆婆饭量大,她之前就知道,但今天才发现自己以前还是小瞧了她。
本来秦淮茹就给她的菜打得比较多,窝头也是尽量挑的个头大的,结果还是被她给一顿造完了。
“妈,还是我带你去我平时休息的地方吧。”
秦淮茹知道自己婆婆刚来轧钢厂,肯定不熟悉环境。
车间里面机器散发出来的热量,夏天的时候根本没法休息,所以带着她来到食堂后面背阴的地方。
现在天气还很热,食堂的人中午休息一般也都在这边,随便拿一条粮食袋子铺在地上就行了。
中午睡了一觉,贾张氏又老老实实的开始了她的工作。
“一大爷,张大妈今天的表现怎么样?”
下午下班回家的路上,何雨柱问起了贾张氏在厂里的工作情况。
“还行吧,我让车间主任给她安排了一个简单的活儿,倒是没闹幺蛾子。”
回想起贾张氏今天的表现,易中海心里的担忧也放下大半。
“哈哈,厂里又不像咱们院儿里,张大妈心里应该也清楚,您也不用太过担心。”
这么多年下来,何雨柱也看清了,贾张氏平时在院里虽然爱作妖,但她可不蠢,小聪明还是有的。
“唉,希望如此吧。”
相比于何雨柱,易中海才是院里最了解贾张氏的人。
得寸进尺,用这四个字来形容贾张氏最贴切不过了。
易中海所担心的,是贾张氏在车间里混熟了之后,会不会故态萌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