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哲让那些没有拿到武器的被救战俘在帮忙挖战壕,并将四辆坦克开进挖好的工事里当固定的碉堡。
摩托车拉着的铁碉堡被卸下,他们被士兵分成两部分,两个铁碉堡被迅速安放的江边刚挖好的战壕上。
日军在江边仅仅留下了上百具尸体,这显然意味着大部分日军已经进城去烧杀抢掠了,江边的部队数量相对较少。
放眼望去,只见三条铁壳船破浪前行,其后各自牵引着三条木船,分三路往江边驶来。
机帆船拖着五条橡皮艇,在后面跟着。
最后,登陆艇拖拽着鱼雷艇缓缓跟在最后。
在宽阔的江面上,一支庞大的船队正缓缓地向着岸边驶来。
一艘接一艘的船只逐渐靠近,仿佛是一群归巢的鸟儿,整齐而有序。
当船只抵达岸边时,船上的特务连战士们迅速行动起来。
他们熟练地放下跳板,跳板与岸边的地面紧密连接,形成了一座坚实的桥梁。
早已在岸边排好队的难民和伤员,在战士们的指挥下,有条不紊地踏上跳板,登上船只。
陈哲站在岸边,他的目光紧紧地盯着船上的特务连士兵们。
他的脸上透露出一种严肃和凝重,因为他知道这次任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这时,秦明从船上走下来,快步走到陈哲面前。
他向陈哲汇报了船只的情况:“报告团长,船只油料充足,中途不需要加油。铁炮艇能装200人,铁 2 号和铁 3 号两条船每条船每次可以装载500人,剩下的9条木船每条能够装载250人,机帆船可以装载300人,登陆艇则能装载250人。此外,我们还拖着一些橡皮艇,一次总共能够运送3800人。”
陈哲听后,眉头微皱,他深知时间的紧迫。他毫不犹豫地对秦明说道:“时间非常紧迫,每一秒都至关重要。你们要抓紧时间装人,不能有丝毫拖延。”
秦明领命后,立刻转身回到船上。
他心中明白,必须尽快将这些人安全地送过江去,不能让任何一个人掉队。
陈哲果断地做出安排,他指挥着就近的警卫营士兵组织好上船的队伍,他要确保每一艘船都能尽快装满人员。
装满人的船则立即起航,毫不耽搁地返回对岸。
他让船队先跑一趟,尽可能多地运送人员。
此时的陈哲看着停在江边的鱼雷艇,心中焦虑万分。
他明白,鱼雷艇虽然已经被拖到了江边,但如果没有懂得驾驶的人,它就只是一堆废铁而已。
于是,陈哲让警卫营的士兵在刚刚救下的那些俘虏中四处打听,询问是否有人会开鱼雷艇。
他们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的线索,不放过任何一个人。
然而,经过一番仔细的询问,他却失望地发现,这些俘虏中竟然没有一个人具备这样的技能。
李开来和杨永信率领着两帮人缓缓归来,他们的步伐显得有些沉重,后面的人群密密麻麻。
李开来走到陈哲面前,声音略微低沉地说道:“我们成功地消灭了两队正准备枪杀俘虏的日军,并且解救了上万名军民回来。不过,其他地方的俘虏已经不用救了,因为远处的江边到处都是尸体。”
陈哲听后,心情沉重地点了点头。
他知道日军的兽性,也明白那些无辜生命的逝去是多么令人痛心,能救回这些已经不错了。
然而,他并没有太多时间去感伤,因为还有许多事情需要他去处理。
陈哲深吸一口气,振作精神,对李开来和杨永信说道:“很好,你们做得非常出色。现在,我们需要组织好这些人,按照登船顺序安排好,每次3800人。确保每个人都能安全登上船,不要出现混乱,没有轮到的人带一边去蹲着,以防日军的飞机。”
李开来和杨永信领命而去,开始忙碌地组织起新来的这帮投降后受尽折磨的败兵。
陈哲看着他们有条不紊地安排解救下来的国军败兵,心中稍感安慰。
然而,他内心的焦虑并未完全减轻,因为他仍然没有找到会开鱼雷艇的人。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陈哲的眉头越皱越紧。
他不停地在人群中搜索,希望能发现那个能够驾驶鱼雷艇的关键人物。
可是,始终没有看到符合条件的人出现。
就在陈哲感到有些绝望的时候,突然,三名年轻的军人从败兵中挤出来,他们走到了他的面前。
这三人看上去有些怯生生的,似乎对陈哲还有些敬畏。
但他们的眼神中却透露出一种坚定和自信,这让陈哲不禁对他们产生了一丝好奇。
其中一人鼓起勇气说道:“长官,我们是镇江电雷艇学院的学员,鱼雷艇我们会驾驶。”
陈哲闻言,眼睛猛地一亮,仿佛看到了一线曙光。
他立刻决定让这三名年轻人在岸边等待,准备随时执行重要任务。
陈哲面色凝重地对他们三人说道:“日军的‘海风’号驱逐舰正率领着几条炮舰在长江里游弋,这对我们的船队构成了严重威胁。我希望你们能够勇敢地驾驶这条鱼雷艇,前去将‘海风’号驱逐舰击沉!”
三人对视一眼,毫不犹豫地点头表示同意。
其中一人激动地说道:“我们之前差点就命丧日军之手,如今终于有机会再次与他们一决高下,我们必定全力以赴,定要击沉那可恶的日舰‘海风’号!”
陈哲见状,心中稍安,他接着说道:“很好!那你们赶紧熟悉一下鱼雷艇的操作,艇上还有两颗白头鱼雷。另外,我会再给你们安排五个人上船,以增强你们的战斗力。等你们准备就绪后,就立刻将鱼雷艇开到江中等候,日军舰队应该很快就会过来。”
三人领命后,迅速登上鱼雷艇,开始仔细检查和熟悉艇上的各种设备和武器。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短短 20 分钟转瞬即逝。
就在这时,对岸的船队如预期般再次抵达了江边。
一些没有武器的人员被有条不紊地安排上船。
赵月玲等一众女学生被引导登上了登陆艇,她们的身影在艇上显得格外娇小。
陈哲深知此次渡江行动涉及的人员众多,如果不能合理安排船只的运载能力,可能会导致部分人员无法及时过江,甚至危及生命安全。
于是,他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
他四处寻找木板和铁桶,然后将它们巧妙地捆绑在一起,形成了两个简易但稳固的“浮桥”。
接着,他用绳子将这个“浮桥”紧紧地系在机帆船和登陆艇的尾部,确保它不会轻易松动或脱落。
如此一来,原本只能容纳一定人数的登陆艇,现在却能额外多拉几十个人过江。
这不仅充分利用了船只的运载能力,还大大提高了渡江的效率。
在陈哲的精心组织和安排下,整个渡江过程紧张而有序地进行着。
经过一番努力,这些船只一次成功地运送了 3800 多人过江。
他看到船上已经挤满了人,几乎没有多余的空间时,装满人的船没有等待其他船直接启航。
船上的特务连士兵深知时间就是生命,不能因为等待更多的人而耽误了大家的安全和迅速转移。
然而,就在此时,一名侦察兵匆匆赶来,向陈哲报告了一个紧急情况:东边有一队日军绕过挹江门正坐着卡车朝这边疾驰而来,后面还有好多的日军,人数大约有一个大队之多!他们通过雷区时被炸死部分人。
另外侦察排找到了坦克3连的一号坦克了,但是这些坦克都被炸毁在了不远处的江边,江里还有几门高炮。
陈哲听到坦克的消息后就想看看有没有能用的一号坦克,但是,现在日军来袭,必须先把这波日军消灭才有时间去看看情况。
他目光如炬,迅速分析战场形势,果断下达作战命令:“一连负责正面迎敌,吸引敌人的火力;再派两个连从侧翼包抄打他们!迫击炮都瞄准东边的日军。”
随着他的一声令下,战斗瞬间爆发,枪炮声响彻云霄,震耳欲聋。
日军依仗着有汽车,攻势异常凶猛,如同一头饿狼般扑向左边阵地。
还好警卫营的迫击炮有不少,炮弹也多,日军汽车和后面的步兵遭了殃。
警卫营和败兵们在一个冲锋过后这波日军很快就被消灭了,日军从雷区过来不死也脱层皮,倒是可惜了那些汽车。
与此同时,那 3 个海军士兵和陈哲派上船的5名警卫营士兵也没有闲着,他们成功启动了鱼雷艇,并按照陈哲的指示,迅速将鱼雷装填完毕,静静地等待着日军的驱逐舰和炮艇进入攻击范围。
一团和二团在挹江门附近迅速布置好了一批地雷和诡雷,然后在王伟的带领下快速地来到了江边。
陈哲站在江边,目光如炬,审视着周围的地形和敌人的动向。
他深知这场战斗的重要性,每一个决策都可能影响到整个战局的走向。
陈哲果断地命令王伟指挥两个团在左右两边紧密配合坦克和那些手持武器的战士们进行布防。
他们要形成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阻止敌人的进攻。
布置完防线后,陈哲并没有停下脚步。
他立刻派人去把所有能够开动的汽车都开回来,这些汽车将成为他们的临时码头,为后续的行动提供便利。
并派出坦克兵带着汽油工具去看看有没有发动机没被炸坏的一号坦克。
他很喜欢一号坦克的造型,能弄回一辆一号坦克的话以后在博物馆也能看得到。
当一辆辆汽车缓缓地驶到江边时,陈哲心中那紧绷的弦终于稍稍松弛了一些。
他深吸一口气,凝视着眼前波光粼粼的江水,仿佛能从中看到对岸的情况。
去检查坦克的士兵匆匆跑回来,向陈哲报告道:“报告团长,有一辆坦克可能还有救!”
陈哲心头一紧,急忙追问:“情况如何?”
士兵接着说:“那辆坦克有一半已经浸在水里,江边的履带也被炸断了,不过我们初步判断它的内部结构应该没有受到太大损坏。”
陈哲略作思考,果断下令:“立刻通知对岸,让李琦和陈凯尽快过江来修理这辆坦克!”通讯员迅速架起电台,将命令传达给对岸。
陈哲的心思依然落在那辆受损的坦克上,心中暗自祈祷着李琦和陈凯能够顺利修复它。
尽管刚才的敌人已经被成功歼灭,但他心里很清楚,这仅仅是一个开始,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等待着他们。
陈哲站在阵地上,眺望着远方。
眼前的胜利并没有让他感到丝毫的喜悦,相反,他的心情愈发沉重。
他清楚地知道,这场战斗仅仅是一个开始,后面还有更多的艰难险阻等待着他们去克服。
他转身命令部队迅速收捡日军的武器装备,武装一些败兵。
同时让通讯兵用明码向全国发报:“国军 261 旅预备第一团在下关码头成功袭击日军,解救被俘军民 3 万人。日军在长江边残忍屠杀了 8 万名投降的军民。苏州陈家自组船队,正全力以赴地将被救军民运送至长江北岸。”
电文被发出,陈哲毫无畏惧,甚至有意让日军知晓他的行动。
毕竟,想要从城内迅速集结部队抵达长江边并非易事,日军此刻正沉浸在所谓“占领南京”的狂欢中,部队分散四处,忙于抢劫和屠杀南京的无辜军民,根本无暇顾及其他。
时间,对陈哲来说,是充裕的。
就在刚才,船队再次靠岸,登陆艇上装载的,竟是两门 LELG18 轻型火炮!
这无疑是雪中送炭,陈哲立刻在江边精心布置了两个炮兵阵地,严阵以待。
陈哲的明码通电,犹如一道惊雷,震惊了全国。
无数询问的电报如雪花般纷至沓来,人们急切地想要确认这一消息的真实性。
而此时,87 师的沈发藻师长仍在狼狈奔逃,陈颐鼎旅长或许刚刚渡江成功。
相比之下,长官部和 71 军的电报倒是及时到达,同样是询问情况。
面对各方的询问,陈哲迅速回电,言辞恳切地表达了对空军支援的强烈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