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哲站在岸边,让通讯员迅速地给李副团长发去了一封电报,告知他日军舰队剩下的舰船已经往东逃跑,不会再回来了。
同时,他命令李副团长将重炮转移到安全地带,并立即设立防空阵地,以应对可能来袭的日军飞机。
陈哲深知日军飞机即将来袭,他迅速行动起来,在南岸组织了 50 轻挺机枪严阵以待,准备应对可能的空袭。
当他亲眼目睹“海风”号驱逐舰完全沉入江底时,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成就感。
他毫不犹豫地再次明码通电全国,向国人宣告这一胜利的消息:“国军87师 261 旅预备第一团,在长江上成功地运用重炮和“史可法号”鱼雷艇,击沉了日军的“海风”号驱逐舰和一艘炮舰,并击伤了另一艘炮舰。日军舰队在遭受重创后,不得不向东逃窜。”
陈哲的这两次明码通电全国,犹如巨石入水,激起千层浪,不仅引起了军政部的高度关注,也让战区为之震动。
尤其是在长江上成功击沉日军“海风”号驱逐舰这一壮举,更是成为了众人瞩目的焦点。
军政部对这一消息的真实性产生了怀疑,于是紧急要求陈哲进行确认。
陈哲毫不迟疑地回电,明确表示有照片为证,以证明此次战绩的真实性。
军政部在收到陈哲的回电后,对这一事件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提升。
他们命令陈哲火速率领部队过江,并立即将拍摄到的胶卷送往滁州,以便对这一重要事件进行详细核实和评估。
时间过去1个多小时,船队已经将1万多人送过长江,并开始第五次运人,“史可法号”鱼雷艇完成使命,加入到运送人员的行动中。
陈哲带领着警卫营迅速渡江,他心中只有一个目标——在日军飞机抵达之前到达对岸并整编部队。
这两万多人的队伍对于他来说至关重要,绝不能让别人轻易得到。
在距离江边三里处,有一片茂密的树林,这里成为了一个临时的集散地。
所有过江的人员都在这里集中,以便进行分类。
陈哲需要将中央军的 88 师、87 师、中央教导团以及 36 军的人员区分开来。
然而,就在陈哲刚刚渡江之际,负责阻击的阵地突然遭遇了一波日军的猛烈攻击。
陈哲之前的两次通电,彻底激怒了日军指挥部的高层。
原本,他们即将宣布全面占领南京,但陈哲却将日军屠杀俘虏和百姓的恶行曝光于天下。
不仅如此,他还成功地击沉了一艘炮舰和“海风”号驱逐舰,这无疑给日军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日军迅速做出反应,出动了附近的两个大队紧急赶往南京下关,同时,日军的飞行中队也火速赶来,对这一地区展开空袭。
陈哲带着侍卫一路狂奔,终于赶到了树林里的集散地。
他气喘吁吁,额头上豆大的汗珠顺着脸颊滑落,还没来得及歇一口气,突然,头顶上方传来一阵震耳欲聋的轰鸣声。
他猛地抬头望去,只见一架日军飞机如一只凶猛的秃鹫,盘旋在头顶上方,机翼上的太阳旗格外刺眼。
“不好!”陈哲心中暗叫一声,他来不及多想,立刻高声呼喊:“快隐蔽!敌机来袭!”
听到他的呼喊,集散地的人们顿时慌乱起来,但训练有素的士兵们迅速行动起来,组织人们寻找掩体躲避。
与此同时,防空火力也迅速进入战斗状态,严阵以待。
日军飞机似乎发现了下方的目标,开始投下一枚枚炸弹。
刹那间,江边火光冲天,浓烟滚滚,爆炸掀起的气浪席卷而来,让人几乎站立不稳。
陈哲紧紧握着拳头,他知道,这场轰炸才刚刚开始。
日军飞机不仅会投弹,还会对江边的船只和人群进行扫射。
果然,日军飞机在投完一轮炸弹后,开始降低高度,对着江边的船只和人群疯狂扫射。
密集的子弹如雨点般倾泻而下,江面上的船只有两条中弹,人们惊恐地尖叫着。
对于日军飞机的出现,陈哲早有准备。
他提前安排了炮兵阵地的转移,让人群提前疏散到安全地带。
不仅如此,他还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用稻草制作稻草人,用树桩制作假的火炮群,放置在原来的炮兵阵地上,以此来吸引日军飞机的投弹。
日军飞机果然中计,将大量的炸弹投向了那些假目标,而真正的炮兵阵地则安然无恙。
投完弹后,日军飞机剩下的手段就是低空扫射了。
但陈哲同样早有准备,江边的 20 毫米机关炮早已打开支架,黑洞洞的炮口如同死神的眼睛,死死地盯着日军飞机。
而 3 挺放空机枪也已经装填好弹药,蓄势待发。
当日军战斗机如饿鹰一般扑来的时候,两岸顿时响起了震耳欲聋的枪炮声,仿佛要将这片天空撕裂开来。
在枪林弹雨中,又有一条木船不幸成为了日军飞机的攻击目标。
那艘木船原本装满了人,他们或是惊恐地尖叫着,或是沉默地祈祷着,然而这一切都无法阻止日军的残忍攻击。
随着日军飞机一阵密集的扫射,许多人还来不及反应就已经被射杀在江中,鲜血染红了江水。
面对日军的暴行,我方并没有坐以待毙。
防空机枪喷射出密集的子弹,形成一道道火网,试图阻止日军战斗机的肆虐。
与此同时,船上的特务连也迅速架起机枪,毫不畏惧地向天上的飞机发起反击。
一时间,枪炮声响彻云霄,火光冲天。
在激烈的交火中,不一会儿就有两架日军战斗机被击中,冒出滚滚浓烟,最终坠毁在江中,激起巨大的水花。
这惊心动魄的一幕被陈哲用照相机完整地记录了下来。
他的镜头捕捉到了战斗机坠落的瞬间,也定格了那些英勇无畏的战士们的身影。
当日军飞机飞走后,陈哲立刻让通讯员再次通电,向外界宣告了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87师261旅预备第一团在长江上空成功击落日军战斗机两架!因为我方人员在这场激烈的战斗和空袭中损失惨重。无奈之下,预备第一团只能在被救人员中挑选合适的人来补充扩编人员,以增强战斗力,应对江南岸日军对掩护部队可能发起的新一轮攻击。”
与此同时,日军的两个大队如饿虎扑食般向南岸阻击阵地猛扑过来,一时间枪炮声震耳欲聋,火光冲天。
陈哲站在高处,一边紧张地观察着防空作战,一边通过电台与对岸的阻击阵地保持着密切联系。
陈哲让王伟汇报日军坐标,用江北的 150 毫米重炮远程打击对岸的日军,可惜只有一门重炮,杯水车薪。
就在战斗进入白热化阶段时,陈哲突然收到了一份紧急电报。
原来,军政部派了专员前往滁州,正在催促他尽快将胶卷送过去。
陈哲心里一紧,他深知胶卷的重要性,这不仅关系到整个战局的胜负,更关乎无数人的生死。
与此同时,战区和军政部也传来消息,他们同意了陈哲扩编部队的请求,但有一个条件——必须将胶卷送到滁州,并带领这两万士兵一同前往。
届时,他们会给予陈哲一个旅的编制。
面对如此重要的任务,陈哲毫不犹豫地做出了决定。
他决定亲自带着胶卷和警卫排前往滁州,确保任务的顺利完成。
在临行前,他将副团长叫到身边,郑重地交代道:“我走后,这里就交给你了。继续指挥部队整编和作战,一定要快速把对岸的人运过来在马庄集结,让第一团提前过江,4 辆 95 坦克用登陆艇运过来,实在运不过来就炸了,人回来。”
副团长深知责任重大,他坚定地点点头:“放心吧,团长,我一定不辱使命!”
接着,陈哲又对三团团长陈海下达了命令:“你组织士兵以班为单位,分批护送过江人员前往马庄。每个班负责护送 500 人,尽快出发,每两队之间间隔 15 分钟,每人一天两碗稀饭,我们粮食不够这帮人吃两天的。”
三团的官兵们迅速行动起来,有条不紊地组织着人员前往滁州。
陈哲则趁着日军飞机轰炸的间隙,带着20名侍卫和赵月玲乘坐小轿车和两辆卡车出发,其中一辆卡车装载了铁锅和粮食以及炊事人员在中途设立一个补给点的。
一路上,三辆汽车小心翼翼地躲避着日军的飞机,朝着滁州方向疾驰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