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曹军大败的原因,多被后世总结为四个字:
铁索连船。
但苏润知道,曹军大败的关键原因,还是出在了时疫上。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有载: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
意思就是,曹操率军到达赤壁,与刘备交战,结果战事不利。就在这时,曹军军营里发生了非常严重的瘟疫,死亡的士卒很多,于是曹操不得不率军撤退。
而苏润以为,赤壁之战,其实输就输在了曹操这位知兵身上:
赤壁之战前,曹知兵胜袁绍、破乌桓、册封魏公,加九锡、建魏国,势不可挡,难免生出骄矜自傲之心,以至于刚收下荆州,就急吼吼去打江东。
轻敌冒进乃兵家大忌,如此,曹军战败就不足为怪了。
苏润精辟地将曹操的心态概括为两个字:
“飘了!”
找到原因后,苏润很快开始构思文章。
由于多年来养成的作文习惯,他把思路捋清楚后,下笔就‘唰唰唰’开始列提纲。
甚至连这时候,都在无意识地引经据典,证明论点:
只见他在‘不知天时,犯阴阳之忌’这句提纲后面,将《孙子兵法》中的‘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写下来。
又在‘不察地利,弃舟楫之长’后,写上‘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
而后,又陆续引用了上下同欲者胜,兵无常势、水无常形等等。
至于文章最后一句,苏润则是用了‘兵非益多,惟谋攻伐交之道,斯为制胜之本也’进行完美收尾。
苏润写得忘我,一看就是进入了状态。
冷·监考官·云被吸引过来,静悄悄站在苏润身后看他答卷。
见他条理清晰,不仅对赤壁之战了解清楚,而且熟稔兵法,不由目带赞赏的连连点头:
不愧是能写出《三十六计》的人!
也难怪太子殿下如此看重,一心把他培养成文武全才!
看完苏润文章,冷云按照座位顺序,继续往后。
然后就看到了苏丰和苏行的文章。
看完后……冷云只能说:
小弟的文章是篇好文章,两个哥哥的字也写的挺像那么回事!
不过他先前帮太子调查过苏家,知道苏丰和苏行以前都没读过书。
苏家祖坟能冒一次青烟,就已经很不容易了,冷云心想。
好在,除了苏丰和苏行之外,其余人对赤壁之战的分析,都可圈可点。
连玉泉六子中,被冷云评价为‘本事没有,运势极强’,谜一样存在的梁玉,都在文章中,显露了军事嗅觉。
这让冷云小吃一惊,竟生出刮目相看之心。
若苏润知道冷云的评价,一定会辩解一句:
“人不可貌相,璨之只是爱划水,但可不是菜啊!”
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走吗?
梁玉整理讨论过《三十六计》,又研究了大半年的军事武器,他就是军事素养再差,那也比一般人要强啊。
他是玉泉六子的下限,但也仅仅是玉泉六子的下限。
众人答题的答题,监考的监考,一旁的谢天恩也没闲着。
芒种已过,夏至将至,天气一天比一天热,蝉鸣声不绝于耳。
谢天恩心疼这些孩子大热天受苦,便拿着大蒲扇坐在冰盆前,轻轻扇风,送去凉爽。
同时,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见谁杯子里的水喝完了,就提着水壶来添,还会拿着自己的大粉色小手绢,给玉泉六子擦汗。
在这种舒适的环境下,苏润很快誊写完第一篇文章,开始看下一题。
冷云出的第二道题,好巧不巧,正好是跟一军将领有关,题目是:
【夫总文武者,军之将也;兼刚柔者,兵之事也。凡人之论,多以技击为勇,不知御众以威,止之以力,此所以覆三军也。试答何者可堪一军之将?】
这道题目,也是从孙子兵法中的话演化而来的,大概意思就是:
文武双全的人,才是军队的真正将领;用兵打仗,也需要刚柔并济,灵活运用各种战术。一般人常常把个人的武艺高强当作勇敢,却不懂凭借威严统帅士兵的重要性。仅仅依靠力量去硬碰硬地制止敌人,是会导致整个军队被歼灭的。
而最后问话是让苏润回答,什么样的人才配得上将军之职?
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苏润看到这题,脑海中首先冒出来的就是一句话:
“带兵打仗,需要的绝不是行仁义!将帅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赢!”
哪个少年没拿着棍子装过将军?
又有哪个武将没有封狼居胥、饮马瀚海的梦想?
因此,苏润直接就把闪电战鼻祖,大汉限时外挂——霍去病,拿出来讨论了一番。
完成第二篇文章后,苏润就写到了最后一题。
冷云出的三道题,难度层层递进:
第一道讨论战事失败缘由,第二道题考察将领素质,而第三道的【秦灭六国】,则直接上升到了一军主帅所在的决策层。
秦始皇一统六国,用的是远交近攻之法。
故苏润开篇就来了句: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而后以此为基础,联系大炎被周边诸多小国围攻的现实情况,进行分析与阐述。
冷云没有限制文章字数,而从科举千军万马中杀出来的苏润又素来写得快。
因此,才过了半个多时辰,苏润就交卷了:
“冷师傅,润写完了!”
苏润前脚交上试卷,后脚就舒舒服服躺在了旁边的小榻上。
吃着谢天恩准备的茶水点心,吹着小风,再看着其他人答题,这小日子,可别提多惬意了:
“啊~这才是人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