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整个上午,田承嗣都没有发动进攻。
昨日连败四场,对所部士气的打击非常严重。不论是将领还是军士,一个个就像霜打的茄子,蔫不拉几的,提不起一点儿气来。
即便是田承嗣自己,也陷入了沉思和纠结之中。
打吧,感觉将士们心气不高,怕吃败仗。
不打吧,崔元帅很快就要到了,没打过一场胜仗,难免会被他看低。
思来想去,还是举棋不定。
见叛军毫无动静,李亨感到十分满意。
一者,昨日的四场战斗,尤其是第三场战斗,给了叛军极大的心理震慑。在没有找到破解之法,或者增加兵力的情况下,田承嗣不敢贸然进攻。
二者,昨夜派出去的那几个细作,果然没让他失望,达到了让田承嗣举棋不定的效果。
不过,这一切也许会随着崔乾佑的到来而发生改变。
对于眼下的长安城来说,最需要的就是时间。
昨晚提出要设立军机处,打造一个情报共享平台,这是需要时间的。
虽然裴冕、韦见素、狄若曦、王思礼等人秉烛夜战,几乎彻夜未眠,将大体的框架搭起来了。但是,要让这个机构真正运转起来,也不是一时半刻就可以解决的。
他的主张就是先行先试,试着不好,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上一世,他是工科生,工科生和文科生最大的不同就是,工科生喜欢用实践来证明理念,而文科生喜欢将理念挂在嘴上,却迟迟不见行动。
他最讨厌的,就是那些只提概念,空喊口号,而以各种借口不付诸行动的人。
从昨日的战斗来看,石弹的消耗量非常大,远高于生产速度。
这还只是颜真卿单线作战,城东、城南还都处于静默状态。崔乾佑大军到达后,极有可能在城东和城北同时发起进攻。城东和城北的投石车数量,比城南要多得多!
按照昨天的战斗强度,一天至少要消耗三千枚石弹。而据王思礼禀报,兵部和工部每天只能生产五六百枚,差距太大了。
这个问题若是不能解决,肯定会影响后续的战斗。
崔乾佑可不是田承嗣。相比于田承嗣所部,崔乾佑的军队更加精锐,更加彪悍。
此外,箭矢、火药、油脂的消耗也很大,必须加快补充速度。
想到这里,他命人叫来了韦见素。
没多久,韦见素就快马加鞭来到了勤政务本楼。
“老臣拜见太子殿下。”见到李亨,韦见素顾不得喘口气,拱手行礼。
虽然回到长安才几天的工夫,但他发现,眼前的这个太子殿下和以前完全不一样了,就像换了个人。
以前,太子殿下唯唯诺诺,很少表态,圣上说什么就是什么。即便与宰相们意见相左,也是委屈自己,迁就宰相。
但现在,太子殿下乾纲独断,杀伐果断,思维开阔,想一出是一出。而且,他所做的那些决策,几乎没有一件是不可行的,或者是错的。
比如昨晚,高适建议发动夜袭,他作为宰相兼兵部尚书,是不同意这么去冒险的。
他还没有说什么,而右相裴冕则是明确反对。但是,太子殿下不仅同意了高适的想法,还将他单独留下来面授机宜。
这就让他很有危机感,生怕自己想法落后,赶不上太子殿下的思维,被边缘化。
现在的太子殿下,可以说是大权在握,可以自行任免宰相,不需要事先征得圣上的同意。
像陈希烈,身为左相,位高权重,还不是说灭族就灭了。
虽然左相的位置还空着,但难保太子殿下不会将房琯这个门下侍郎扶正。论资历,房琯远远比不上自己。
侍中,那可是当然的宰相,不需要像自己那样,虽然贵为尚书左仆射,从二品的职务,却要挂一个平章事的头衔才能参知政事。
还有,太子殿下对颜真卿和高适似乎也是情有独钟。
高适官位还小,一时半会还爬不到宰相的位置。
颜真卿可是正四品下的高官,到宰相之位可谓是一步之遥。只要将其升为正三品的工部尚书甚至刑部尚书,很快就可以挂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头衔,成为正儿八经的宰相。
而且,颜真卿现在是有军功在身的人,太子殿下若是想提携他,不过是一句话的事儿,掌管中书省的裴冕和掌管门下省的房琯肯定会照办。
所以,他时时刻刻都在敲打自己,反省自己,生怕做错了什么,让太子殿下对自己不满意。
李亨示意韦见素坐下,开口说道:“韦相,本宫方才盘点了一下,军需物资的生产明显有些滞后,尤其是石弹。本宫就想问一下,你们兵部是怎么安排的?”
“禀殿下,石弹的生产确实有点缓慢,光靠兵部和工部的工匠,完全无法满足战争的需求。”韦见素毕恭毕敬地说道,“方才老臣已知会京兆府,请京兆府协助征集石匠。
老臣估计,从明天开始,每日生产的各类石弹不会少于一千枚。”
“一千枚?怎么够?昨日颜侍郎所部就消耗了一千多枚!”李亨有点生气。
“殿下,老臣再加加码,争取日产两千枚,这已经是上限了。”韦见素见李亨有些不满,赶紧改口。
“殿下,目前最大的问题还不是生产速度跟不上,而是城中的原材料不够用。”韦见素又补充道,“老臣听说,有些部门为了生产石弹,竟然将老百姓的台阶和磨盘都搬走了。”
“有这事?王思礼不是请建宁郡王去城外采集石块吗?”李亨又问。
“那也是昨天才有的事。老臣也已经知会建宁郡王,请他加快进度,尽可能多地抢运石块入城。
按一枚石弹消耗八十斤石块计算,一天就需要一千六百石,一个月就是四万八千石。
若是在五天之内运进城,一天就是九千六百石,也不是一个小数目。
就算一辆大车装三十石,一天也得三百二十车。”韦见素沉吟了一会,一五一十地说道。
李亨想了想,说道:“你以兵部的名义知会建宁郡王一声,让他每天运六百大车石头进城。
运进城之后,就在金光门附近设立石弹加工厂,这样就可以大大减轻运输的压力。
每天至少要生产三千枚石弹,若是完不成任务,本宫拿你们兵部和建宁郡王是问!
本宫就是要让各条防线上的将领们都明白,不要吝啬石弹,该怎么用就怎么用!
还有,加工石弹所剩的边角料,也不要浪费了,挑选一下,能用的都运到城墙上去,用来做礌石。
不仅石弹,箭矢、油脂、米粮、火药、金疮药等等,均是如此,样样要备齐。”
听闻李亨这一番条理清晰且极具前瞻性的安排,韦见素不由得茅塞顿开,心中不禁暗暗折服。
以往的太子总是谨小慎微,生怕说错哪怕一个字。而如今,他能迅速洞察到问题的关键所在,并果断地给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都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他与太子相别还不到旬日,太子殿下的变化就不已经不能用刮目相看来形容了,简直就是天翻地覆。
韦见素赶忙起身,再次拱手行礼,一脸钦佩地说道:“殿下英明!老臣这便去安排。老臣保证,只有物资等人用,一定不会让前线浴血奋战的将士等物资用!”
说罢,韦见素便匆匆告退。
“报!”这时,负责传递军情的侍卫快步跑了进来。
“殿下,崔乾佑大军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