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有人听闻她曾私下向密友表达过,哪怕未来真如众人所言充满了艰辛,她也愿嫁给这个人,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不离不弃。
面对这般执着且坚强的女儿,即便是再怎么不愿意接受事实的母亲也只能暂时放下心中的忧虑。
只见孙氏用满含疼爱之情的眼神凝视着眼前这张清秀绝伦的脸庞,并缓缓抬起手温柔地抚摸起了女儿细腻柔软的脸颊:
“傻孩子,你年纪尚轻,不懂得宫廷内权力斗争是多么复杂凶险,也不知道外面的世界远比皇宫里面要艰难许多。
这个李承影虽然有才学但却太过于张扬跋扈,行事作风全凭喜好而不顾后果。
一旦牵涉进这种局面里,恐怕终日只能活在担惊受怕之中,经历种种磨难折磨。
娘实在不忍心看你跟着受累啊......”她的声音渐弱下去,只剩下一声低沉而又饱含复杂情感的叹息。
孙氏以为徐又蕊是伤心过度,以至于心智都变得模糊了。
然而,那天在定国公府的短暂停留中,与李承影短暂的交流后,她心中悄然萌生了不一样的感觉。
这个男人身上总是弥漫着一股野性难驯的气息,让人捉摸不透其心思。
他做事往往出人意料,不按常理行事,偏偏这样独特而又略显狂傲的性格却意外地吸引了徐又蕊的心。
这种好感,来得猝不及防,却又那么自然。
而这些细腻的变化,外人无从得知。
众人所未能预料的是,在外表放肆张扬的行为背后,支撑着李承影如此自信满满态度的,乃是他胸有成竹、志在必得的强大自信力。
这份底气,并非空穴来风或是轻浮自大,而是基于无数次精密计算和谨慎布局的结果。
当此刻正从繁忙事务中抽身返回居所之时,李承影并未了解到远在京师皇宫内悄然发生的剧变,也因此错过了一场可能让他感动不已的经历。
推开门扉,入目便是早已等待多时的一群追随者:
张辅、曹鼐、秦盛、吴春全、邓栗……个个面带焦急之色。
\"先生,您终于回来了。
\"众人齐声呼唤道。
\"看来你们都到了啊,既然大家都齐聚一堂,那就趁现在商量一下接下来的事宜吧。
冬天转眼即至,关于我们储存煤炭的情况怎样了?是否足以让百姓们安然度过寒冷时节呢?\"李承影沉稳地问道。
听闻此言,张辅迅速接话:
“先生,请放心,关于您之前的指示,煤厂方面已经按照计划开采矿石并进行了充分储备,确保即便遇到极端恶劣天气也能满足至少两万家庭连续四个月的生活需求。
唯独铁厂由于各种原因暂时还未能启动生产工作。
不过,比起眼前这些物资筹备的事情,更重要也更紧迫的问题在于即将到来的会试呀!”
他语速加快,语气里带着些许焦躁不安。
作为李承影最为信赖之人之一,面对即将来临的重大挑战,这位忠心耿耿的手下明显表现出了高度紧张的状态。
“是啊,先生。”
曹鼐的语气中带着明显的焦虑,他眉头紧锁,目光游离,原本作为内阁首辅,他是有机会参与会试考题选定的。
然而,这次的情况却大不相同,由于他是最明显的‘楚党’一员,即便参与到会试考题的选定过程中,也肯定不会提前得知任何信息。
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打赌,更关乎着先生的脸面和整个集团的利益。
“既然先生你和陈循打了这个赌,考题我们现在就很难提前搞到手,这样的情况下去该如何是好呢?”
张先生轻轻一笑,拍了拍曹鼐的手背,安慰道:
“慌什么呢,我既然敢跟陈循打这个赌,心里自然是有底的,咱们一定有办法的。
放宽心,别太过担忧了。”
他的声音温润如玉,让人感到安心。
“先生说的是,到时候咱们可以找几个平时关系不错的士子好好交流一番,想必他们对于能与先生切磋学识的机会是不会反对的。”
王贵在一旁附和道。
自打从宣府回来后,在李承影的影响下,王贵不仅正式升任为锦衣卫大都督,而且还成功削弱了东厂的影响力,使得东厂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因为李承影的到来以及受到先贤王振事迹的影响,当今圣上天顺帝对整个宦官集团的态度开始变得冷淡起来。
这对于一直被宦官掣肘的大臣们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朝堂上风气也随之变得清明许多。
而这也让张先生一行人有了更多的机会去施展自己的抱负,尽管前路漫漫、充满未知,但至少大家都有了一种从未有过的信心——只要众人齐心协力,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现在提起厂卫,其实也不过是出于习惯罢了。
东厂,这个名字背后曾经隐藏着无数权力的较量与阴暗的操作,但如今,它已经沦为了历史书页上的一串符号,空有其名而无其实。
曹鼐一边轻轻捋着他那花白胡须,一边缓缓说道:
“恐怕不行啊。
现在的局势十分复杂,陈循那边肯定早已布好了层层防护网,将那些颇有声望和实力的士子牢牢地保护起来。
哪怕是我们鼎鼎大名的锦衣卫想要轻易触及,恐怕也是难如登天。
更何况,如果贸然行动,被对方发现了破绽反而可能适得其反。”
李承影摆了摆手,不耐烦继续纠结下去:
“好了,别再为这件事情烦恼了。
我们不需要走这样的歪门邪道。
等到陈循将这次会试中通过的人员名单递呈上来后,我自会选择几个合适的人选,并对他们进行特别训练。
除此之外,如果有谁家里有年轻人即将参加今年的大比,也一并将他们推荐给我吧。
这样一来,说不定还能让他们顺利成为国家未来的栋梁之材。”
虽然听起来仿佛只是顺口提到的想法,但实际上,这正是李承影胸有成竹的地方——作为一个从现代穿越而来的人,对于明朝这段历史上发生的所有科举细节,尤其是关于会试乃至殿试的具体题目,他可以说是了若指掌。
甚至可以说,在很多情况下,就连出题官本人都未曾明确意识到自己将来究竟会提出什么样的考题时,李承影却能提前知晓答案。
这种超乎常人的知识储备量,使他在处理类似问题上显得格外游刃有余。
李承影深谙历史,对陈循这位曾经担任过多届会试考官的学士了如指掌。
不仅如此,对于每一次由陈循主考的考试题目,他都烂熟于心。
特别是土木堡之变后的大明历史,在众多明史研究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