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此时振兴集团旗下最为重要的业务依然集中在煤场上,但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清楚,天顺帝心里其实非常明白,真正能够让这家企业发展壮大的,还是眼前这座规模虽小但却潜力无限的铁厂,以及即将投产的新建水泥厂。
这两项业务不仅是集团未来发展的重要支柱,更是实现天顺帝心中宏伟蓝图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
水泥厂的事情很好理解,毕竟李承影一直以来就心心念念地希望能够扩建京城。
对他来说,水泥简直就是一种神器,有了它,无论是修建宫殿、城防还是民居都会变得更加高效便捷。
不过张辅始终想不明白的是,李承影为何会对铁厂表现出如此浓厚的兴趣。
要知道,在当今的大明朝里,兵器等军需物资主要由工部下属各大铁厂负责生产。
虽然这些作坊的产量不是很高,但对于国家日常所需基本上已经足够了。
尽管心中有着疑问,但张辅依旧选择了对李承影无条件的信任和支持。
他相信这位好友必定有着自己的远见卓识,而绝非仅仅因为一时的兴趣所致。
“今年铁厂的生产情况如何?”
此时的李承影正专心致志地浏览着桌上那本厚重的账册,并随口向身旁的铁厂主管询问道。
“回禀李先生,自从今年年初遵照您的吩咐建起了全新的铁厂之后,所有工作都在按计划进行中。”
对方恭敬地答道,“特别是按照您之前提到的技术要求,总共搭建了八个大容量高炉,并且经过反复检测后均已达到了预期效果。
前几天还特地挑选了几批铁矿原料来进行试验性冶炼,结果显示出炉的钢材品质与以往通过锻造手法获得的产品相比不仅毫不逊色,甚至还更加优越。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整个炼制过程的速度有了极大提升,一座高炉一天的工作量几乎抵得上十几位技术娴熟的手工匠人整整忙碌一个月的时间。”
听闻此言,原本站在一旁静静聆听汇报内容的张辅突然插话问道:
“那么,请问从开始投料直至成品出炉,完成这样一个周期大约需要多少时间?还有过程中消耗的各种原材料又是怎样的呢?”
他的语气里充满了对新工艺的好奇以及对未来美好前景的美好憧憬。
“禀国公爷,炼一炉钢所消耗的碳石比同等锻打要节省一半以上。”
管事的话语里充满了自豪,“不仅耗材大大减少,在时间上更是没有可比性,只需一天工夫,就能从炉火中提炼出钢铁。
这种方法,简直是前所未有的进步啊!”
这一消息宛如石破天惊,令在场众人无不震撼不已。
其中以太孙天顺帝和老臣张辅为代表,他们都不自觉地张大了嘴巴,仿佛看到了改变历史的奇迹正在眼前发生。
几乎同时,众人齐齐转身,目光集中在了一旁沉默着的李承影身上。
面对众人的注视,李承影则是一副意料之中的淡定表情,这一切成就早已在他的预料之中。
稍作沉思之后,李承影开口道:
“我说过,我决心建造一个大明最大、最强壮的钢厂,不仅仅是为了提高产量与质量,更重要的是为了展示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与生产模式。
这里不仅有着先进的设备,更有精锐如锦衣卫一般的人员守护着安全。
虽然不能说是滴水不漏,连一只苍蝇都飞不过来,但普通人若想要擅自进入这片区域几乎是不可能的。”
听到这儿,原本就已经足够震撼的太孙殿下更是惊叹不已:
“这...这就是先生之前所提过的炒钢法吧!”
他的话语中充满了不可思议,显然被这份变革深深打动。
李承影之前曾经提到过这一点,那时候他并没有什么直观的概念,可现在亲身参观之后,心中顿时生出了不一样的感受。
这里的一切比想象中更加先进与复杂,若这些技术外泄出去,对大明的影响将是极其恶劣的,绝对不是什么好事。
天顺帝在听完介绍后,脸色微微一变,语气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决心:
“传旨给王贵,命他立即加强铁厂的守卫力度!如有半点疏忽导致秘密泄露出去,让他提头来见!”
这一次,向来温和内敛的天顺帝难得在李承影面前表现出了一番不同寻常的霸气,这股坚定的力量让人不寒而栗。
感受到天子的态度,李承影没有再多说什么,只是微微点头,随即示意身旁侍立着的铁厂管事退下。
这名身穿深色长袍、面容略显紧张的老者听闻圣谕后,立刻躬身退出大殿,动作之快几乎看不出犹豫,仿佛早已习惯于这种突如其来的命令似的。
接下来便轮到水泥厂的负责人了。
事实上,在亲眼见到铁厂现状之前,天顺帝对于这座位于京城边缘不起眼之地的新建工厂抱有更大的期待值。
然而现实却让他意识到,或许李承影早就预见到了这一点——他早早地决定将这两处关键设施控制在手中,并非是出于个人私欲或者偏见,而是基于对目前朝廷办事效率低下的深刻认识。
要知道在过去几次涉及重要事务处理时,朝廷的表现确实难以令人满意。
因此,为了避免重蹈覆辙,同时也为了防止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李承影这才决定先亲自掌控一段时间,直到万事俱备之后再交还给朝廷。
这样既能确保安全保密,又能为后续管理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开端。
从西山回来之后,天顺帝的心中更加坚定了对李承影的信任与信心。
这位才华横溢的谋士不仅智慧过人,而且在关键时刻总能给予他宝贵的建议和帮助。
然而,这种信任也带来了些许不安。
李承影与众不同,他没有普通人对待皇权的那种天然敬畏之心,反而更注重国家的大局利益。
这种差异其实并不矛盾。
在实际的历史中,许多情况并非如戏剧或电视剧所描绘得那般戏剧化。
例如,在战场上冲锋陷阵的将领,他们不会高喊“大明万岁”,而更多的是会大声呼喊:
“陛下,臣誓死效忠!”
这正是那个时代的特色,人们对个人的忠诚往往要超过对一个抽象概念中的国家的忠诚。
因此,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李承影的思想就显得尤为特别,他始终将整个国家的利益置于最高位置上考虑问题。
特别是关于那次扬帆出海探索新大陆的计划,更是让天顺帝感到有些担忧不已。
就在这样一种既敬佩又担忧的情绪中,一日,天顺帝突然兴冲冲地找到正在研究地图的李承影。
“先生,据钦天监报来的消息,说接下来有几天是吉日良辰,咱们是不是应该趁此机会把先生的婚期定下来了呢?”
说完还一脸期待地看着对方。
李承影闻言放下手中的活计,转头看着面前这位略显紧张却又充满热情的年轻人,嘴角勾起不易察觉的笑容,“你是我的徒弟吗?”
“当然是啊!”
天顺帝连忙点头道。
“那么请问,这个世界上有哪个徒弟会这么迫不及待地催促自己的师傅成亲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