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历法十月二十日,天降一场瑞雪,满山遍野,银装素裹。
再过十日就是大年了,官道上的商旅也渐渐多了起来,备年货的商家、行脚的行商,还有那些急着归家与家人团聚的人,路上熙熙攘攘,车行不息。
其实无论北朝魏国、南朝梁国,甚至秦后的,汉、晋、赵、陈、夏六朝,都遵循大秦历法,当年更始皇帝扫荡六合,一统神州,就在天下中心之地洛京建立天仪台,集合九国祀天司之精锐,推演星象月轮,订立天下统一之历法,历时十年而成,为大秦历,日后虽然朝代更迭,但是更始皇帝所定之历法、度衡、仟伯测算之标准从无更改。
甚至这如今的南朝、北朝之官道,也是由先秦历时五十年修建而成,连通神州的驰道改建而成,连接天下一百八十州郡,共计三万七千余里。
从东都出发过阳州、瀛洲、豫州、襄州、雍州、司州、绥州、荆州,抚州,一共三千八百里大夏官道,其中二千五百里是平原,进入荆、襄、抚之地才开始有了山脉起伏。
官道路好走,此为大梁最为繁华的九州,最是富庶之地。
官道上车马人流不息,北货南运、南货北行、隔十里有一亭、三十里有集市、五十里有驿站,百里而有一城。
此刻官道从北往南而行,有一队僧侣赤脚踏雪而行。
整队僧侣行进队伍,共计有百余人,僧侣皆身穿百衲衣,连带帽衫盖住了头,背上背着破旧的包袱被褥,手中拿着竹节棍,手中捧着瓦盆,一路轻诵《十二往生莲华经》《地藏经》《往生经》《九度真经》…
若是懂得佛家经典之人听了,就会发现所念之经文,尽数都是超度亡灵的。
队伍行进期间,所有人僧侣皆低头诵经,不发一言,每九步而停,跪与道边,面向西方而拜。
众人见之,纷纷双手合十,让开道路,目送其离开,无人敢上前惊扰。
队伍为首,有一身穿黑色僧袍的僧侣,既有伏魔金刚像,又似女人的秀美鼻梁、嘴唇和下巴,低眉为菩萨、怒目似金刚,看上并不年轻,但是也绝不好猜测年龄。
那黑色僧袍之人手持一个黑色紫金钵,上面刻着一篇经文,为《十二往生莲花经》;佛祖降生脚踏十二朵莲花而来,每片莲瓣皆有经文,参透者可悟前世今生、可悟往世来生、可悟三界终生、可悟创世灭世,为佛门无上至法。
僧人手持的菩提木杆三白象六环金禅杖,过去、现在、未来佛皆以白象为座骑,六环为代表轮回六道,一道一涅盘。
就连他那身看着有些残破的黑色僧袍,细看之下居然会发现那褴褛的丝线居然透着一种赤黑紫金之色。
不过这僧人看上去虽然不凡,但是同样面色疲惫,身上沾满尘土泥泞,也同样赤脚踏雪而行,任由自己的血水混入融化的冰冷雪水之中。
突然有一对夫妇抱着一婴儿跪于僧人之旁,双手合十哀求:“圣僧,求你救救我这孩子吧,他已经发烧了许久,再不退烧,恐怕就不行了!”
周围的百姓见状,也都双手合十,陪同那夫妇跪地哀求:“请圣僧慈悲为怀,救救这孩子!”
黑袍僧侣微微抬手,身后的队伍如同一个人一样,一刻而停,诵经声止住了,除了寒风的呼啸声,居然听不到其他的声音了。
僧人转身将手中的紫金钵和禅杖交给身后的弟子,自己走上前来,将夫妻二人扶起。
“起来吧,让老衲看看这孩子!”
夫妻两人将孩子传递给僧人,僧人小心的接过来,揭开了孩子的襁褓,露出了孩子烧的红扑扑的小脸,这孩子已然烧的昏迷了,眼见没了气色。
夫妻二人见状脸色惊变:“圣僧,刚才过来的时候还哭,现在怎么就这样了。”
话没说完又要跪下:“求圣僧慈悲,救救这孩子吧,我们夫妻成婚七年就这一个孩子!”
僧人一抬手,两人没能跪下去,僧侣宽慰道:“两位施主莫要慌,这孩子可救!”
一听圣僧如此说,两夫妻的表情总算放心了一些。
僧人对身后的弟子说道:“取我的药箱来!”
弟子将药箱取来,放在地上,随即自己跪与地上,身体放平,僧人将自己身上的僧袍脱下,铺在弟子背上,将婴儿放了上去。
周围人见此状,皆低头合十。
“阿弥陀佛!我佛慈悲!”
“圣僧大慈大悲!”
僧人面无表情,从药箱中取出一红色瓷瓶,倒出一浅绿色丹药,对身边另外一个弟子吩咐到:“成心,取为师的五伦水来!”
“是,师父!”
年轻弟子,取来一个葫芦,用一银碗,到了一碗水!递给僧人。
僧人将丹药放入银碗之中,只见一阵白雾缓缓而起,在银碗上空化作一朵十二瓣莲花,又缓缓下消散,在这冰冷的空气中突然多了一丝暖意,有一种异香弥漫开来,让人闻了有心神宁静之感。
而那纯净的水变成了一种淡淡的碧绿之色,充满生机。
“这孩子不是足月所生,天生生机不足,这天气骤变,难免寒气入体,损了生机,这五韵归神丹,是老衲用十二生莲所炼制,集地脉水精精华,恰好可补这孩子破碎的生机!”
僧人说完,将水缓缓为那婴儿灌下,不过片刻,那孩子原本苍白的脸,就有了一丝红润,微弱的气息也渐渐平稳下来,眼见就有了生气。
孩子的父母见状,身体微微发抖,惊喜万分。
僧人做完这一切,用将手指轻轻按在婴儿的额头位置,口中轻声念:“十二往生,死即使生,唤神归元,化吾真灵!”
一道荧光在孩子的额头亮起,片刻之后消失不见,孩子已经沉沉睡去,面容宁静。
僧人轻轻松了一口气,将孩子重新包裹好,抱起交给那对夫妻。
“回去后好好调养,这孩子日后应该无碍了,待这孩子十二岁的时候,请二位送这孩子来一次天龙寺,老衲再给他做一次调养,当可平安健康长大成人!”
“阿弥陀佛,我佛慈悲!”
弟子重新站立起来,将药箱收好,又重新归于队伍之中。
僧人不再多言,继续往前而行,身后僧侣跟随。
“多谢,圣僧救小儿性命!”
夫妻在身后抱着孩子跪地,周围的数百百姓,也同跪与侧。
僧人微微摇头。
有声音传来:“世间本就苦困,不必拜老衲,救一命不难,渡尘世万苦不易!”
在众人目光之中,僧众早已走远!
“南无释迦摩尼佛、行善积德、十二往生极乐,渡万千苦厄。”
十二往生莲花经的诵经之声,缓缓越过荒野!
不远处的官道之侧,遍地都是无主的孤魂。
曾经百年战乱,百里无人烟,北地孤魂何止千万。
…
入夜,旷野之中
众僧侣皆和衣而眠,那黑袍僧人在一岩石上打坐诵经,诵经之声可传数里。
天降大雪,不落此地。
有一白衣书生,独自行走与旷野之中,手持一伞,缓缓而行。
待走进这僧侣宿营的地方,白衣书生将手中的伞收起,对着远处的黑袍僧人点头表示感谢,那僧人笑笑,并不说话,继续诵经。
白衣书生也不说话,铺上毛毡子、挑起一盏夜灯,静静的看起书来,看累了将书覆于面部睡去,第二天天刚放亮,僧侣们整理行装继续前行,那僧侣路过白衣书生旁边,问书生道。
“施主是要往北走?”
“是。”
“往多北?”
“漠北!”
“大师是要往南行?”
“是。”
“往多南?”
“抵河而返。”
“大师,杀一人救万人,杀万人救一人,何为慈悲?”
“救人皆有大功德大慈悲,杀一人杀万人,不在于杀人,在于是否当杀”
“大师不怕业果吗?”
“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施主,告辞!”
说罢僧侣转身而去,书生收拾好地方的行囊,吹灭灯,也缓缓往北而去。
......
二十年后两人在阳关再次偶遇,又有了一次对话。
“施主是要往西去?”
“是”
“去多远?”
“遇西海而停!”
“大师是要东行?”
“是”
“去多远?”
“抵日出之国而停”
“大师,如果无人记得你、无人记载你,你还存在?”
“我本来就不存在,记得不记得,都不存在!”
“大师真的悟了!”
“施主此去不是你,老衲此去不是我!各自珍重、告辞!”
后日出之国史书《扶桑纪》记载,原年,有木筏从西海而来,有一智者传大道与扶桑,教化世人,此人后称东土法师,扶桑之国佛教大盛,而文化日隆。
而《圣伦经》有云,东方有圣人至,带天启十二卷,引众生入天国,后圣人消失,传下一人为圣子,纪录圣人言行之经书为《圣伦经》共计十二卷。
备注:黑袍僧人的身份是天龙寺的智信大师,为魏国国师,北地佛门尊者,每年总有半年的时间,智信会携门下弟子行走超度亡灵,需身穿百衲衣,赤足而行,日行百里,其间接受信众布施,信众将粗粮置于瓦盆,僧众不着金钱,不遮片瓦,入夜卧睡野外,百年间北地佛门渡黎民苍生、渡世间冤魂,北地佛门大兴,百姓无不信服。
(第一卷终)
第一卷终于写完了,登场了许多人物,南朝北朝,南越、西蜀、漠北,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故事,还有很多传说,很多过去的历史故事,其实都是我脑海中虚构的,并不吻合历史,大家不用去对照,当作一个好玩的故事去看就好了,这本书后面还会继续下去,只是希望喜欢这个故事的朋友,可以多多留言互动,谢谢大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