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他们一家人把牛拉到院子里左看右看那是怎么看怎么稀罕。
毕竟他们家还没有搭建牛棚。
所以今天肯定只能够把牛拴在院子当中,院子里面,墙角边,倒是有棵不怎么结果的柚子树。
等把牛拴到墙角边,一家人也是没有养过牛。
很多东西都没有准备。
只能够在旁边,用个盆接了点水放到牛的面前。
又用米糠,加了一点水,和一些野菜,搅和搅和,就放到牛的跟前。
一家人也顾不上自己还没有填饱肚子,看着这牛,在那里喝水,又愿意吃用米糠拌的野菜。
大家这才放心。
顺便害怕,有人来他家偷牛,今天晚上,还得安排几个儿子,轮流在院子当中守一守。
家里人很快就吃完了晚饭。
张有根顺便还给家里的人好好的分配了一波。
这段时间,去山上找草药的孩子,顺便把牛也牵出去,让牛在山坡上吃点嫩草。
还有那几个大孩子,每天都要割一捆的青草,带回来给牛加餐。
而家里的牛车,直接先当推车用一段时间。
挖葛根的挖葛根,还要把去年自己身上被雪压垮的树枝,清理清理,到时候,砍好,再推着推车去运回来。
家里人都点了点头。
第2天起来,家里人就已经各忙各的啦。
张时安从锅里面,舀了一碗杂粮粥,配着点咸菜,吃完早饭之后。
就跟着二蛋他们一块把他家的牛牵了出去。
可能男孩子,天性就是如此吧。
只见二蛋此刻已经骑在了他家大花的背上。
没错,他们家的水牛,已经有名字了。
“你们看,我威不威风,像不像威武的大将军。”
二蛋哥一脸神气的模样,其他的孩子也是一脸的羡慕。
“二蛋哥,待会你下来之后能不能也让我上去骑一骑?”
三蛋四蛋一脸的羡慕,不过人家威武大将军都是骑的高头大马。
他们骑着一头水牛,虽然没有马,但感觉也是威风极了。
张时安看着,开春时节,远处的山林一片荒凉,此刻早已经冒出了点点绿意。
在看着骑在水牛背上的二蛋哥,再加上他们这个非常有故事感的杏花村。
那句古诗不知不觉就萦绕在他的心头。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还别说,等过段时间,村子周围的杏花开了,那幅景象还真的非常的美丽。
不过以前根本就不懂,哪里懂得欣赏什么美好的景色。
而他们几个,一路上牵着大花走走停停,看到田里面有点嫩草,就把大花牵过去。
大花啃青草的声音,舌头一卷,那嫩嫩的青草就被他卷入了嘴里面咀嚼。
反正他们几个看着大花吃草的场景都觉得这草肯定很嫩很好吃。
等到了今天他们要去的山坡脚下,让三丫在这里守着牛吃草。
他们只是陆陆续续的进山里面去,张时安跑进山,主要是想寻找其他的草药。
万一运气好,搞到根百年人参,他们一家,起码就能够跨越到小富阶级。
只能说运气不够吧。
也可能是村里人也有识货的,就比如村北头的猎户家里,人家就是认识那些灵芝和人参。
听说前些年早到跟几十年份的人参,卖了好几十两银子。
更何况想要去更深一点的林子,连猎人都不敢踏足,更何况他们这群孩子。
但凡遇到个豺狼虎豹,随便跳出来都能把他们全部叼走。
等他们连续翻了三个山坡,药材找到的还不少,而且还找到了几片葛根林。
到时候要跟家里的大人说一声,等他们拿着一背篓的药材往山下走去。
看到原地已经没有三丫的身影了。
这可让大家吓坏了。
不管是三丫还是他们家的大花,要是被什么大虫吃掉了,都是不得了。
好在他们,在原地喊了几声之后,拐弯处的田埂边 ,就听到三丫的回应。
大家看到好端端的三丫和他们家的大花,这才重重的松了一口气。
今天他们带出来的两个背篓,麻袋都用不上。
一个背篓里面放了大半背篓的药材,另一个则是他们在山上找的青草。
也是找药材过程当中遇到的,顺手就搁在背篓里面。
而张时安也没忍住诱惑,在回去的途中,也是顺利的坐到了大花的背上。
那种感觉还别说,不自觉就挺起了胸膛。
也就是水牛的背上,才能够那么温顺了。
他记得,上辈子他们村也有人养过牛,不过养的是黄牛。
那家伙,要是敢上它的背,直接就能在现场给你甩飞出去。
但凡你颜色穿的鲜艳些,特别是红色,张时安小时候是真被牛撞过。
果然还是水牛好呀。
当他们回到家里的时候,干活的大人们也陆陆续续的回来。
看着板车上面密密麻麻堆起来的木材 ,就知道阿爷他们今天是去房子里面把被雪压折的柴全部都带回来了。
张有根则是率先看了看大花的肚子摸了摸,暗暗点了点头,看来今天的大花,是吃好了。
“爹,这大花总不能一直关在院子里,咱这两天还是给大花搭个牛棚吧。”
张有根点了点头,把今天从山上砍回来,用得上的木头挑挑拣拣的拿出来。
先简单的搭个棚子,等到时候家里好起来了,修房子,再给大花搭一个气派一点的。
可能真的是人多力量大吧!,牛棚没有封顶,所以搭建的还是挺快的。
也就是吃完晚饭之后又搭了一会,一个框架就已经好了。
后面几天再陆陆续续的搞一些树皮回来或者是拿稻草放上去,棚子也就完成了。
毕竟他们家的院子说大也不大,说小也不小,只不过堆的东西毕竟多了一些。
再放一头牛在里面,还是有些不方便。
张三木在忙活完之后来到房中,与他媳妇一块算了算他们现在有多少银子了?
“咱手头,毕竟买了牛,就只有三两银子了。”
张三木点了点头。
三两银子给人家老先生交束修肯定是够了,可要是去买那些笔墨纸砚和书籍,那是万万不够的。
现在也就二月份。
他可是去镇上跟人家那王掌柜打听过的,镇上那位老先生,一般在3月中的时候就会招收学生。
他家六蛋,今年虚岁都6岁了。
他可是听说了人家大户人家的少爷,那是早早的就已经开蒙,听说三岁就会读书认字。
他家六蛋这么聪明,早去学那些圣人道理,以后,才能跟得上。
如果再拖一年的话,那简直就是耽误了。
所以 ,张三木已经决定了,今年3月中就把自家儿子带到镇上去。
加起来还有一个月的时间,这段时间他这个当爹的,再勤快一些。
实在不行,要是不够,就跟爹娘借一些或者跟大哥二哥他们。
刘玉兰则考虑的是,他家儿子要真是去镇上读书了。
总得,穿的像个读书娃一点。
虽然棉衣也是新做的,但是去读书,还是不能够穿的太寒酸。
起码还要给儿子再做一件衣裳,换着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