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上台的是崇阳书院的学子,他们抽到的“礼法”一题。
要求从礼制与法律的角度,探讨治国安邦的根本。
崇阳书院这次的代表是一位名叫王明远的学子,他身着学子服,神情庄重,站定后微微一拱手,便开始论述:
“礼法者,乃治国之根本。古人云:‘礼者,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
礼制之重要性,在于规范人心,维系社会秩序;
而法律之重要性,在于惩恶扬善,维护公平正义。
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譬如周代之礼乐制度,奠定了八百年之基业;
而秦代之法家思想,虽使国家强盛一时,却因过于严苛,终致民怨沸腾,二世而亡。
故治国之道,当以礼法并重,方能长治久安……”
王明远的论述条理清晰,引经据典,赢得了台下阵阵掌声。
果然,崇阳书院人才不在少数,这一位学子的名声不显,可这其中的辩论却丝毫不逊在场的众人。
这一次出场,也让众人更加了解了崇阳书院的实力。
“谢老,你这书院果真人才济济,今年的好苗子,真是不少。”
高台之上的邱大人,眉目当中都是欣赏。
毕竟看着这群 ,如此鲜活的少年,站在台上,你来我往,争论不休。
那种蓬勃的青春气息,总是让人格外的怀念。
而此刻的台上,随着崇阳书院话音刚落,鸿儒书院的学子便站起身来,提出了质疑:
“王兄所言礼法之重要性,固然不谬,然治国安邦,非仅靠礼法可成。
若无强兵之策,何以抵御外敌?
若无农桑之利,何以养民安邦?
此乃‘兵政’与‘农桑’之重要性也。”
鸿儒书院的学子显然已经开始了自己的发挥。当然,鸿儒书院的学子攻击力真的是强到没边。
紧接着,致远书院的学子登台,他们抽到的“农桑”一题,要求从农业与经济的角度,探讨治国安邦的基础。
致远书院的代表是赵小磊,毕竟在场的众人当中。
虽然赵小磊,对农桑可能不是那么精通,但他的家境,却让他能够更清楚地明白底层百姓的生活。
更别提,关于农桑本就是他们未来要接触到的东西,可以说,在场的众人,了解都不会少。
在周围同窗的眼神鼓励之下,赵小磊迈步上前开口便道:
“农桑者,乃治国之基础。古人云:‘民以食为天。’
农业之重要性,在于养民安邦;经济之重要性,在于富国强兵。
譬如汉初之休养生息,使百姓安居乐业,终成文景之治;
而唐代之均田制,亦使国家富强,开创了开元盛世。
然农桑虽重要,却需与礼法、兵政相辅相成,方能成就大业……”
赵小磊的论述同样引来了热烈的掌声,大家虽然站在不同的阵营。
可对于彼此身上的才华却不吝啬于夸赞。
所以当大家堂堂正正的站在会场之中,说着自己的理念,说着自己的想法,每个人都在闪闪发光。
本来以为,这一轮很快也会结束。
谁知道,台上的谢山长,就让他们三方书院的夫子抽签。
最后,竟然被鸿儒书院的夫子抽到了此次命题的最后一个命题,也就是教化。
现在的局面也就相当于,鸿儒书院的学子,需要1打2。
而他们手中也有两张王牌,可以说,有利有弊,但鸿儒书院的学子那是显得相当的亢奋。
虽然1打2打难了点,但他们手上的命题也更多了,之前无法反驳的东西,又能够有新的思路去辩驳。
只见鸿儒书院的代表是一位名叫陈文远的学子,他站起身来,朗声说道:
“赵兄,所言农桑之重要性,固然不谬,然治国安邦,非仅靠农桑可成。
若无教化之功,何以启民智、正民心?
古人云:‘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教化之重要性,在于培养人才,传承文化。
譬如孔子之兴学,使儒家思想流传千古;
而宋代之书院教育,亦为国家培养了大量贤才。此乃教化之功,不可不察也……”
三方学子你来我往,辩论激烈而不失风度。
台下的百姓们听得津津有味,不时发出赞叹之声。有人低声议论:
“这些学子果然了得,个个学问深厚,口才了得!”
也有人感慨:“今日真是大开眼界,没想到治国之道还能如此辩论!”
随着辩论的深入,会场内的气氛愈发热烈。
各书院的学子们不仅展示了自己的学问,更在辩论中碰撞出了思想的火花。
而这么精彩的辩论赛结束之后,只见谢山长缓步走上台前,衣袂轻拂,神情肃穆而从容。
他目光如炬,扫视台下,声音虽不洪亮,却如黄钟大吕,直击人心。
他缓缓开口,字字珠玑:
“今日之辩,诸位学子各抒己见,言辞犀利,理据分明,实乃文道之盛事。
然吾观诸君之论,虽各有千秋,却难免囿于一隅。
须知,文道之博大,非一人一理可尽述。譬如百花齐放,各有其香;
百川归海,各有其源。诸君之论,亦当如是。”
他略作停顿,目光深邃,仿佛穿透了时空,继续说道:
“学问之道,非独尊己见,而在兼容并蓄。
诸君今日所辩,虽针锋相对,然其理皆可相通。
譬如日月星辰,虽各行其道,却共耀苍穹。
吾辈求学,当以包容之心,纳百家之言,方能见天地之广,悟大道之深。”
谢山长微微颔首,语气愈发庄重,耳底下的学子,也更加的心潮澎湃。
毕竟,他们的一番表现,就连山长都口出夸赞,众人的胸膛都不免挺直了几分。
而谢山长的教诲还未结束,众人也听得更加认真。
“故吾今日所言,非为评判胜负,而为提醒诸君:
文道之真谛,不在争高下,而在明是非;不在固守己见,而在广纳众长。
诸君若能以此为志,则学问之路,必能越走越宽,越行越远。”
言毕,谢山长负手而立,目光如炬,仿佛在等待学子们细细品味这番话中的深意。
台下众人无不肃然起敬,心中豁然开朗,仿佛拨云见日,受益匪浅。
就连张时安,都不得不心有所感,果然不愧是大儒,说出的话,真的仿佛像超越了这个世纪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