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自习的铃声响到第二遍时,走廊传来急促的脚步声。
班主任,她今天穿了件深蓝色的西装外套,胸前别着枚崭新的党徽,整个人显得格外精神,腋下夹着的文件夹里露出半截红头文件,深蓝色西装袖口沾着粉笔灰,夹着教案快步走进教室。
“同学们都停笔。”
她敲了敲讲台,目光扫过全班。
“现在传达校方紧急通知。”
随后,全班翻涌起一阵的合书声,王思语把错题本往旁边推了推,钢笔尖在纸上洇出个墨点,侯戟则把去年的笔记本塞进物理课本夹层,封面上牛顿的头像被折出一道斜痕。
不久,所有人都放下笔抬起头。
而林此默注意到班主任的教案夹里露出一角红头文件。
“本周五上午九点,中科院陈明德院士带队到我校考察。”
李老师打开多媒体控制台,U盘插口发出轻微的电流声,
“重点参观新建的创客教室和人工智能实验室。”
随即,教室里一阵惊骇,
接着,便涌起窃窃私语。
“卧槽……院士啊……”
“陈明德老院士?那个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主任?”
“天啊,那么厉害!”
……
班中自然有人知道陈明德的信息,而那人也不吝啬,直接对着别人就是一套来自大佬的履历震撼,而班主任并没有制止这波骚动,因为她同样深受震撼。
就算是林此默,都淡定不起来了。
毕竟这次来的,是真正屹立于学术巅峰的人士。
陈明德,1974年清华大学物理学学士,而后赴鹰留学,于1980年博士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专业是材料学,后期科研方向为纳米材料合成、量子点技术、可持续能源技术。
2003年,在国际顶级期刊《Nature materials》发表论文《纳米多孔金属的催化性能调控》,被引超5000次,
2010年团队研发的“量子点发光材料”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2011年突破钙钛矿电池寿命瓶颈研究,成果入选《Science》年度十大进展。
荣誉奖项包括但不限于鹰国材料学会杰出科学家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纳米科技贡献奖,学术兼职《Advanced materials》副主编,全球材料峰会常任理事,现任华国科学院院士,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部,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主任,国际材料研究学会(mRS)理事
而也不仅仅如此。
这位院士在自己的领域宛若昊日,在如今的纳米催化领域,就是泰斗级别的人物,同时期能与同领域相提并论者不过五指之数。
甚至,还引来了其他领域的惊叹。
陈德明在纳米催化领域的系统性工作,重新定义了能源材料的研发范式。
——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besaldo Nikto
“如你们所见,这将是建校以来最高规格的考察。”
随即,班主任点开ppt,
“校委会决定,由我们高三火箭(2)班参与接待工作。\"
接着,又是一阵压抑的骚动。
文艺委员张晓雯开始整装,赵子豪把校服领子翻得笔挺。
“好了,学生们,冷静下来。”
班主任的声音突然提高,
“不过都要好好表现,因为这是对大家综合素质的肯定,也是难得的锻炼机会,要知道,院士级的人物,普通人一生都不得见。”
“……”
林此默依旧没有说话,只是灰蓝色虹膜泛起涟漪,这是老常态了。
他看见李老师的教案夹里掉出一张设备清单,上面密密麻麻列着各校支援的仪器,如从普华的智能机器人到纪湍的VR教学系统,甚至还有宝府二中的计算模拟器。
“具体分工如下……”
班主任开始点名,
“王思语负责讲解人工智能课程设计,侯戟演示机器人编程,林此默……”
她顿了顿,
“你来做创客教室的导览员。”
教室里响起低低的惊叹声。
“对了,”
班主任合上教案,
“学校还特别强调,要展现我们'五育并举'的成果,所以体育委员要组织好课间操展示。”
赵虎见此,也端坐整齐。
“全体同学穿秋季正装校服。”
李老师点开纪律要求文档,宋体加粗的标题映入眼帘,
“我承认,这事发突然,但校方也很无奈,因为暴雨的缘故,院士团队本来是要走的,但不知为何,又再度折返。
下面分工,赵虎组织课间操方阵,刘志远……”
她顿了顿,
“负责院士团队的文化衫发放。”
后排,请假归来的刘志远也正起了精神。
“都别走神,还有。”
“……”
班主任事无巨细的讲着文档,即便这些都是常识,但也要保证毫无遗漏,以确保这次“紧急事件”不至于得到太过遗憾的离场。
而当下课铃响起时,走廊已经炸开锅。
“哎呦我去,院士要来!”
“三生有幸啊,同志们,陈老可是我们国家纳米催化领域的学术之峰。”
“不行,我要回宿舍拿一下手机……必须留念拍照!”
“诶,那个同学,你刚才说什么?”
……
不久后,实验楼方向率先开来三辆货车,纪湍一中、普华中学、宝府二中的校徽在阳光下泛着冷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