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宗皇帝诗之二
雄篇绘帝京:唐中宗《登骊山高顶寓目》赏析
登骊山高顶寓目
四郊秦汉国,八水帝王都。
阊阖一作闾阎雄里闬,城中宗诗阙壮规模。贯渭称天邑,含岐实奥区。
金门披玉馆,因此识皇一作黄图。
《纪事》云:帝自题序。末云,人题四韵,后罚三杯。日暮,成者五六人,馀皆罚酒
《登骊山高顶寓目》出自唐代中宗李显之手,是一首格调雄浑的五言律诗。诗作描绘了诗人登顶骊山、俯瞰长安城的壮观景象,字里行间尽显大唐帝都的磅礴气势与辉煌风姿,彰显出盛世气象。
开篇宏阔,奠定雄浑基调
“四郊秦汉国,八水帝王都”,诗歌开篇便以高屋建瓴之势,点明长安独特的地理位置与厚重的历史底蕴。长安周边的土地,曾是秦汉旧疆,岁月更迭,历史的痕迹层层沉淀。而“八水绕长安”的自然格局,泾、渭、灞、浐等八条河流蜿蜒环绕,既为这座城市提供了丰富的水源,更勾勒出一幅壮阔的自然画卷。这种开篇方式,不仅迅速切题,将读者的目光聚焦于长安,更以其雄浑的气魄为全诗定下了宏大的基调,宛如奏响了一曲盛世华章的激昂前奏。
刻画城阙,尽显帝都威严
“阊阖雄里闬,城阙壮规模”,诗人将笔触转向长安城的建筑。“阊阖”本是神话传说中的天门,在此处借指长安宫门,赋予了这座城市以神圣庄严之感。长安城中,里巷纵横,宫门巍峨耸立,与高大雄伟的城阙相互映衬,共同构筑起规模宏大的城市格局。诗人对城阙细致入微的描写,使得长安作为帝都的威严与壮丽跃然纸上,每一块砖石仿佛都在诉说着帝国的赫赫声威。
强调地利,凸显战略地位
“贯渭称天邑,含岐实奥区”,此句着重强调了长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渭河犹如一条银色的丝带,贯穿整座城市,它不仅是交通运输的重要通道,更滋养着这片土地,孕育了灿烂的文明。而岐山含蕴其中,形成天然的屏障,构建起稳固的防御区域。如此险要的地势,进可攻、退可守,充分彰显出长安作为帝都在军事战略和政治统治上的重要地位,是帝国稳固的根基所在。
描绘宫殿,尽显皇家气象
“金门披玉馆,因此识皇图”,诗人将镜头拉近,聚焦于皇家宫殿。金门闪耀着金色的光芒,玉馆散发着温润的光泽,这些金碧辉煌的建筑,是皇家威严与奢华的象征。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无与伦比的尊贵与气派,诗人通过对宫殿的细腻刻画,生动地展现出大唐皇家的万千气象,令人不禁为帝国的强盛与繁荣而赞叹,也表达了诗人对大唐帝国深深的赞美与自豪之情。
创作背景与文化价值
据《纪事》记载,此诗创作于唐中宗李显登骊山之际,当时随行文人皆被要求作诗四韵,未完成者罚酒三杯。这一创作背景,不仅生动展现了唐代文人雅集的文化风尚,文人墨客们在山水之间吟诗唱和,尽显才情;更深刻反映出唐代皇帝对文学的高度重视,这种自上而下的推崇,极大地促进了唐代文学艺术的繁荣发展,使得诗歌成为唐代文化的璀璨明珠,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
总结
《登骊山高顶寓目》这首诗,诗人以宏大的视角俯瞰长安,既有对长安城壮丽景色的全景式描绘,又有对地理优势的精准把握;既有对城阙宫殿的细腻刻画,又有对皇家气象的生动展现。诗人用雄浑豪迈的笔触与精致入微的描写,将帝都的雄伟壮阔与皇家的雍容华贵完美融合,是唐代诗歌豪迈壮丽风格的典型代表,让后世读者得以透过文字,领略大唐盛世的辉煌风采,感受那个时代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