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李隆基诗之三十七
集贤盛事,文化新章——《集贤书院成,送张说上集贤学士,赐宴得珍字》品鉴
广学开书院一作殿,崇儒引席珍。
集贤招一作昭衮职,论道命台臣。
礼乐沿今古,文章革旧新。
献酬尊俎列,宾主位班陈。
节变云初夏,时移气尚春。
所希光史册,千载仰兹晨。
《集贤书院成,送张说上集贤学士,赐宴得珍字》出自唐代皇帝李隆基之手,这首诗宛如一幅生动的历史长卷,细腻而宏大,生动展现了集贤书院落成这一文化盛事,以及赐宴群臣时的庄重与欢腾,字里行间饱含着对文化繁荣的热切期盼和对贤才汇聚的由衷赞赏。
首联“广学开书院,崇儒引席珍”,以高屋建瓴之势,点明集贤书院成立的深远意义。“广学开书院”,唐代处于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对学术文化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集贤书院的创立,是这种重视的集中体现,它象征着一个广阔的学术天地就此开启,包容并蓄,接纳来自各方的学问与思想,宛如知识的宝库,等待着学者们去探索、挖掘。“崇儒引席珍”,儒家思想在唐代的文化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尊崇儒家文化是社会的主流思潮。“席珍”一词,将珍贵的人才比作席上之珍,形象地描绘出集贤书院吸引贤才的强大魅力。这一举措,不仅是对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更是为国家的发展招揽栋梁之才,体现了唐代统治者的远见卓识和对人才的珍视。
颔联“集贤招衮职,论道命台臣”,进一步凸显集贤书院在国家政治文化生活中的重要地位。“集贤招衮职”,衮职指代朝廷中的高官显贵,集贤书院能够汇聚众多这样的精英,足以证明其在当时的高端定位。这些衮职之士的加入,为书院注入了丰富的政治经验和深厚的学识底蕴,使书院成为了一个精英荟萃的地方。“论道命台臣”,台臣作为朝廷重臣,参与到集贤书院的论道活动中,这表明集贤书院不仅仅是一个学术研究的场所,更是为朝廷政治决策提供重要参考的智囊团。在这里,学者与官员们围绕国家大事、治国方略等展开深入探讨,将学术理论与政治实践紧密结合,为国家的稳定与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颈联“礼乐沿今古,文章革旧新”,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角度,展现了唐代文化的独特魅力。“礼乐沿今古”,礼乐制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了古今历史的长河。它承载着社会秩序、道德规范和文化传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在唐代,礼乐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承和发展,成为维系社会稳定、促进文化繁荣的重要力量。“文章革旧新”,唐代是一个文化创新的时代,文学艺术蓬勃发展,各种文学体裁和风格百花齐放。在继承前代文学传统的基础上,唐代文人勇于创新,打破旧有的文学范式,创造出了许多具有时代特色的优秀作品。这种对文章的革新精神,推动了唐代文化的繁荣,使其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尾联“献酬尊俎列,宾主位班陈”,将镜头转向赐宴群臣的现场,描绘出宴会的盛大与庄重。“献酬尊俎列”,在宴会上,众人举杯敬酒,相互祝福,气氛热烈而融洽。“尊俎列”形象地展现出宴会上摆满了各种精美的酒器和丰盛的菜肴,彰显出宴会的奢华与隆重。“宾主位班陈”,宾主们按照尊卑有序的原则依次就座,秩序井然。这一细节体现了唐代礼仪制度的严格与规范,也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等级分明和秩序井然。在这样庄重而和谐的氛围中,君臣们共享盛宴,增进了彼此之间的感情,也为集贤书院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诗的后四句“节变云初夏,时移气尚春。所希光史册,千载仰兹晨”,以景语开篇,借景抒情。“节变云初夏,时移气尚春”,虽然时节已进入初夏,但气候依然如春天般温暖宜人。这一自然景象的描绘,既点明了宴会的时间背景,又象征着集贤书院的成立恰逢其时,如同这美好的季节一样,充满了生机与希望。“所希光史册,千载仰兹晨”,诗人表达了对集贤书院的殷切期望,希望这一文化盛事能够载入史册,成为后世敬仰的典范。这不仅体现了对集贤书院未来发展的信心,更展现了对唐代文化繁荣的美好期许,以及对文化传承的高度责任感。
总体而言,这首诗结构严谨,层次分明,从集贤书院的创立背景、重要地位,到文化传承与创新,再到赐宴的盛大场景,最后表达对未来的期许,环环相扣,一气呵成。诗中语言典雅庄重,意境开阔宏大,充分展现了盛唐时期的雄浑气象和文化自信。通过这首诗,我们不仅能感受到李隆基作为君主对文化教育的重视和对贤才的礼遇,更能领略到唐代文化繁荣的盛景和时代精神。它不仅是一首应制诗,更是一部记录唐代文化发展历程的珍贵文献,为我们了解盛唐时期的政治、文化和社会风貌提供了重要的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