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李隆基诗之四十三
帝王行途间的唱和情思——《南出雀鼠谷答张说》品鉴
南出雀鼠谷答张说《纪事》云:帝登封泰山,南出雀鼠谷,张说献诗,帝答之,仍命群臣应制。
雷出应一作膺乾象,风行顺一作训国人。
川途犹在晋,车马渐归秦。
背陕一作硖关山险,横汾鼓吹频一作震。
草依阳谷变,花待北岩春。
闻有鹓鸾客,清词雅调新。
求音思欲报,心迹竟难陈。
《南出雀鼠谷答张说》是唐玄宗李隆基回应张说献诗而作的佳作。这首诗宛如一部生动的纪行史诗,不仅详实记录了帝王的出行轨迹,更于字里行间蕴藏着深刻的政治寓意、细腻的旅途感怀以及真挚的文学唱和情谊,全方位展现了盛世帝王的广阔胸怀与深邃思想。
首联:君权神授,德政风行
“雷出应乾象,风行顺国人。”诗歌开篇,便以磅礴的气势构建起帝王与天地、百姓之间的紧密关联。在古代的天人合一观念里,自然界的种种现象都被视作上天意志的表达,与帝王的统治息息相关。“雷出应乾象”一句中,“雷”这一强大而威严的自然力量,轰然作响,仿若上天发出的神圣谕旨。“乾象”代表着天,象征着帝王的统治乃是顺应天命,是上天赋予的神圣使命。这一声惊雷,恰似为帝王的统治正名,彰显出君权神授的正统性与至高无上的权威性,使整个统治秩序仿佛都笼罩在神圣的光环之下。
而“风行顺国人”则将笔触从浩瀚苍穹转向人间大地。“风行”在这里不仅仅是指自然界的微风拂动,更寓意着帝王所推行的政令。诗人认为,自己所颁布的政策如同轻柔而有力的春风,能够顺畅地吹遍国家的每一个角落,毫无阻碍地抵达百姓的心中。这体现出诗人作为帝王对自身德政的极度自信,坚信自己的统治举措符合天道伦常,顺应民心所向,为全诗奠定了庄重肃穆且尽显帝王豪迈气度的基调,让读者深切感受到帝王在国家治理中的核心地位与坚定信念 。
颔联:行程转换,地理述怀
“川途犹在晋,车马渐归秦。”此联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行程地图,清晰地交代了诗人所处位置的变化以及前行的方向。“川途犹在晋”,诗人的目光望向四周,连绵的山川、蜿蜒的道路,都在无声地诉说着这片土地的古老与厚重。此时,他仍身处古晋大地,这片承载着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的土地,每一寸山川都仿佛在低语着往昔的故事,勾起诗人对历史长河中那些兴衰荣辱的追忆。曾经的晋国,在春秋时期称霸一方,其辉煌的过往成为这片土地永不磨灭的印记,也让诗人在这片土地上感受到了历史的沉淀与传承。
“车马渐归秦”则将画面的焦点拉向远方,诗人的车马正朝着秦地缓缓前行。秦地,作为古代多个王朝的政治中心之一,一直以来都象征着权力的核心。这一句不仅是简单的行程描述,更暗示着诗人即将回归朝堂,重新投身到国家大政的治理之中。随着车轮的滚滚转动,诗人对国家事务的关切之情愈发浓烈,心中也满怀着对未来的期许。这一“犹在”一“渐归”,巧妙地展现了旅程中的空间转换,也流露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深牵挂以及对未来政治生活的期待 。
颈联:山川险阻,庆典欢歌
“背陕关山险,横汾鼓吹频。”镜头聚焦于诗人的行程见闻,展现出旅途的艰辛与国家的繁荣景象。“背陕关山险”,当诗人的队伍离开陕地时,回首望去,身后的关山层峦叠嶂,巍峨险峻,仿佛一道天然的屏障横亘在眼前。这些高耸入云的山峰、陡峭崎岖的山路,不仅给旅途增添了重重困难,更象征着人生与治国道路上的艰难险阻。然而,诗人作为帝王,展现出了无畏的勇气与坚定的信念,面对这些险阻,毫不退缩,勇往直前,这种精神也正是他统治国家的强大支撑。
“横汾鼓吹频”则笔锋一转,化用了汉武帝横汾河时作《秋风辞》的经典典故。当年,汉武帝率领群臣巡游至此,面对壮丽的山河,感慨万千,留下了千古名篇《秋风辞》。如今,诗人笔下的“鼓吹频”,描绘出一幅热闹非凡的庆典场景。在汾河之上,鼓乐喧天,丝竹齐鸣,众人欢声笑语,举杯欢庆。这不仅是对当下欢乐氛围的生动刻画,更寓意着大唐王朝如同曾经的汉朝一般,国力强盛,繁荣昌盛。诗人通过这一典故,表达出对国家繁荣的自豪之情,以及对大唐盛世的歌颂与赞美,让读者仿佛能够穿越时空,亲身感受到那热烈而欢快的庆典氛围 。
颈联:春景萌动,万物焕新
“草依阳谷变,花待北岩春。”诗人将目光投向大自然,为我们描绘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日画卷。“草依阳谷变”,在温暖的向阳山谷中,嫩绿的草芽儿破土而出,它们在春风的轻抚下,微微摇曳,随着季节的更替,逐渐变得郁郁葱葱。这一片充满生机的绿色,不仅仅是大自然的杰作,更象征着国家在帝王的统治下,充满了无限的活力与希望,正蓬勃向上地发展着。每一根嫩绿的草叶,都仿佛是国家发展的一个微小而坚定的注脚,展现出国家的繁荣昌盛与生命力。
“花待北岩春”,北岩之上,花儿们含苞待放,它们静静地等待着春天的脚步,期待着春风的轻吻,然后绽放出绚烂的光彩。这一画面寓意着未来充满了无限的可能与希望,新的机遇即将如同春日的繁花一般,竞相绽放。诗人通过对春景的细腻描绘,借由自然的变化巧妙地表达出对国家发展态势的乐观预期。他期待着国家如同这春日的万物一般,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在未来的日子里,不断繁荣昌盛,开创出更加辉煌的篇章 。
颈联:贤才赞誉,唱和难尽
“云间闻凤语,笔下起龙文。”此联将视角再次转向张说,对其才华进行了淋漓尽致的赞美。“云间闻凤语”,诗人运用了极为精妙的比喻,把张说的诗作比作云间传来的凤凰啼鸣。凤凰,在古代文化中一直被视为祥瑞与高贵的象征,其声音清脆悦耳,宛如天籁。将张说的诗比作凤语,一方面凸显了其作品格调高雅、超凡脱俗,如同来自云端的仙乐,给人带来美的享受;另一方面,“云间”这一意象寓意着超凡的境界,暗示张说才华出众,其诗作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能够超脱世俗,直抵人心。
“笔下起龙文”则进一步夸赞张说的文学功底。“笔下”代表着张说的创作,而“起龙文”则形象地描绘出他下笔如有神助,文章仿佛是蛟龙舞动时留下的痕迹,充满了灵动与气势。每一个字词、每一句诗,都仿佛是蛟龙身上闪耀的鳞片,散发着独特的光芒。这一句生动地展现了张说作品的文采斐然,字里行间尽显诗人对张说文学才华的高度认可与由衷赞赏,也为后文表达唱和的复杂心境埋下了伏笔 。
尾联:唱和之意,心迹难陈
“求音思欲报,心迹竟难陈。”诗歌的尾联回归到与张说的唱和主题上。诗人表示,收到张说的诗作后,内心充满了感激与共鸣,急切地想要回应这份情谊。然而,当提起笔来,却发现自己心中的所思所想太过复杂深沉,难以通过简单的诗作完全表达出来。这其中,既体现了诗人对张说才华的敬重与认可,也暗示了自身作为帝王,肩负着国家的重任,心中所谋划的是天下苍生的福祉、国家的长治久安,这些千头万绪的想法,绝非一首诗所能详尽表述。这种难以言说的心境,为诗作增添了一抹含蓄而深沉的余韵,让读者在品味诗句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内心世界的丰富与复杂 。
整体赏析:多元意蕴的帝王诗篇
政治与文化表达
整首诗中,政治寓意无处不在。从开篇对君权神授的强调,到对德政推行的自信表达;从对国家繁荣的歌颂,到对未来发展的规划,无一不展现出帝王对统治的坚定信念与对国家发展的高瞻远瞩。同时,诗中巧妙地化用典故,如“横汾鼓吹频”,不仅丰富了诗作的文化内涵,更借古喻今,展现出大唐盛世的辉煌与自信,让读者在感受诗歌艺术之美的同时,也领略到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情感层次丰富
诗中蕴含的情感丰富而多元,层层递进。既有对旅途艰辛的感慨,对山川险阻的无畏;又有对国家繁荣的自豪,对自然生机的喜爱;还有对臣子才华的赞赏,以及难以言说的心迹。这些情感相互交织,构成了一幅生动的情感画卷,让读者深切感受到诗人作为帝王,在不同情境下的复杂心境,以及对国家、对百姓、对臣子的真挚情感。
结构严谨有序
诗歌以诗人的行程为线索,从开篇表明统治理念,到中间描述行程见闻、展望未来,再到结尾回应唱和,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每一句诗、每一联都紧密相连,环环相扣,将不同的情感与主题巧妙地串联在一起,使整首诗浑然一体,宛如一部结构精巧的乐章,奏响了盛世帝王的雄浑赞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