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子云拿起一根骨簪打量着。
“这是罗刹魔祖的遗蜕所制成的。”凰璃看了一眼惜子云手中的发簪,解释道。
“遗蜕?”
凰璃点点头,耐心解释着:“当年罗刹魔祖与强敌一战,虽然斩杀了对手,但自身也到了几乎身殒的地步。”
“关键时刻,罗刹魔祖领悟九幽罗刹神功,活出了第二次,将残躯蜕下,再次新生。”
“而这骨簪便是罗刹魔祖的残躯所炼制。”
惜子云看着这枚白的发慌的骨簪,谁能想到这是罗刹魔祖留下的?
不过看起来平平无奇,但惜子云却不敢小瞧。
“还有这颗魔罗珠,魔祖魔罗以九千九百九十九万人的精魄以及自身精血炼制而成的仙器。”
凰璃拿起一枚暗红色的珠子,惜子云感受到这颗珠子上的深深寒意,让人不禁打冷颤。
这枚珠子当真是以无数尸骨铸成。
还有一枚金色的角。
“这是魔祖罗睺本命金角,罗睺曾经以金角魔化了一座圣界,将其变成了炼狱。”
凰璃又道出了金角的来历。
惜子云咂吧着嘴。
凰璃看着软榻上一件件东西,一一为惜子云讲述着。
都有一个共同点,这些东西都是以无尽的鲜血铸成。
惜子云也终于明白什么是魔道了。
他之所以没感受到魔道的残忍,一方面是凰璃的庇护,还有一方面是凰璃自身的原因。
惜子云的出现让凰璃冰冷的内心融化,因此惜子云只感受到了凰璃温柔的一面。
想起在岁月长河中,惜子云见过师尊当年的风姿。
当年的师尊也是那么强大,一路走来手中累积了无数尸骨,完全是以杀证道,直至成就帝位。
“怎么了?”
见惜子云一直盯着,凰璃好奇的问道。
“没什么,只是突然才想起,师尊是魔帝。”
惜子云笑了笑。
凰璃白了他一眼。
这叫什么话,突然又想到,或许惜子云听说历代祖师残忍的手段一时难以接受。
想了想,凰璃开口问道:“子云,历代祖师们皆以尸骨铸魔山,你是不是觉得手段太过凶残?”
凰璃凤眸看着惜子云,惜子云从小在她的庇护下成长,对这种事根本没接触过。
凰璃觉得有必要给惜子云做做思想了。
然而惜子云的回答却是......
“在我看来,这并不是凶残。”惜子云摇了摇头,“这是物竞天择罢了。”
“茫茫众生如蛊,物竞天择,相互厮杀。”
“而这天地,便是最佳的养蛊之地,在我看来,修士一生的目的不是成为最强的那只蛊王,而是要超脱天地。”
惜子云一番见解让凰璃都有些愣住了。
她没想到惜子云居然将一切看的如此透彻。
“看来这些年你在外让你成长了不少,你有此番见解,可算你的造化。”
凰璃满意的点点头,后怅然一叹:“你说的没错,茫茫众生不过是身在天地间的蛊罢了,多少年后,也不过白骨一堆。”
惜子云沉默了,他看向凰璃,仿佛看见了一具凤凰的尸骸,很快便陷入了进去。
再看看自己的,抬起手,那是一只白骨深深的骨架。
惜子云心头一惊。
“子云!”
好在凰璃及时察觉到了惜子云的不对劲,一声道喝将其唤醒。
惜子云满头大汗,刚刚那一幕让他很是惊恐。
这还是他第一出现这种问题。
“子云,你修为尚欠,不可强行窥道,不然将会走火入魔。”
凰璃为惜子云擦去额头上的汗珠,美眸怔怔的看着惜子云,问道:“子云,刚刚你在想什么?看什么?”
刚刚那种情况,惜子云明显因心有所悟,窥见了大道之痕,只是修为还不足以承受,因此险些遭受反噬。
“白骨!”
惜子云吐出两个字,一双眸子开始炽盛,道:“生前观白骨,死后白骨观。众生如白骨,我亦观众生!”
“子云,不要多想,此道乃天地之法,不可强行逆为。”
凰璃伸手抚摸着惜子云的脸庞,安慰着。
惜子云点点头,他刚刚也只是偶有所悟,如今知晓厉害,并没有再轻易尝试。
一阵困意袭来,惜子云躺在床上,进入了久违的梦乡。
凰璃轻轻搂住惜子云,一如以前那般自然。
只是心中却很是不平静。
生前观白骨,死后白骨观。
众生如白骨,我亦观众生。
惜子云刚刚所说的话让凰璃心神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以她的修为一瞬间便知,刚刚惜子云悟出了天地之法的本质。
只是却不能承受天地的反噬。
但如果将来,随着惜子云强大到一定地步,将会得知天地全貌,甚至可掌握天地之法,这将会是极其恐怖的。
凰璃回想着刚刚说的话,二人也只是在不自觉间聊到这些,越想越细思极恐。
视众生如白骨,刚刚惜子云将自己当成了天地之法的执行者,以天地的视角观众生。
这是一种意境,也是一种机缘,更是一道凶险的尝试。
只是惜子云不了解这些,因此可说是不知者无畏,再加上有至高鸿蒙做支撑。
如果换做是其他人,恐怕将在一刹那化为白骨,天地的因果不是谁都敢尝试的。
惜子云一言道出了天地本质,更是如泄露了天机,好在冥冥之中有着至高因果抵抗着天道。
凰璃也因此心中多了一些明悟,这是仿佛是惜子云的机缘馈赠。
“子云,你果然是我一生中最大的机缘......”
凰璃温柔地看着惜子云,这也是世间给予她最大的馈赠。
一夜无话,果然如惜子云所说的那般,鸿蒙本源开始溢散而出。
这一夜,凰璃吸收着精纯的鸿蒙本源,这种感觉比之惜子云小时候自然溢散的鸿蒙气还要令人陶醉。
凰璃的修为仿佛也有所提升,只是沾染了至高之道的一角便让她省去了至少几十年的苦修。
再加上惜子云道出的天地本质,让凰璃对仙道多了一些明悟。
仙道之后最重要的是道,对道的领悟。
有人一生都跨不过仙道这一坎,便是对道的领悟不够。
因此才有仙道渺渺这一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