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家兄弟四人祭出各种法宝,一直持续到三更将尽,才收了法宝,退回营帐,满心期待着次日便能班师回朝。
且说姜子牙凭借北海水护住了西岐,城中众将一夜未曾合眼,提心吊胆,仿若惊弓之鸟。待到次日清晨,姜子牙施展法力,将海水缓缓退回北海,西岐城再度显露出来,分毫未损,依旧安然矗立,仿若一座不朽的丰碑。
纣营中的军校们远远望见西岐城上,就连一根草都未曾晃动,赶忙飞报四位元帅:“启禀元帅,那西岐城全然没有损坏一角。”
魔家四将听闻此言,大惊失色,齐齐奔出辕门查看。果不其然,西岐城完好如初。四人面面相觑,一时之间无计可施,只得继续将人马紧紧围困西岐城,那眼中的挫败感愈发浓烈。
且说姜子牙以倒海之术化解了此次危机后,点将上城,小心看守。时光飞逝,乌飞兔走,不知不觉间,又被困了两个月。姜子牙被困城中,苦思冥想,却始终寻不到退兵之策。魔家四将凭借着法宝英勇非凡,他又怎能轻易取胜?
忽然有一日,总督粮储官匆匆求见姜子牙,面带忧色地说道:“丞相,三济仓如今已然缺粮,仅能支撑十日之用,请丞相定夺。”
姜子牙闻言,惊得站起身来,身形微微颤抖,说道:“如今兵困城下,此事尚小,城中缺粮,才是大祸。这可如何是好?”
武成王黄飞虎思索片刻,进言道:“丞相不妨发布告示,晓谕城中居民,那些家境富厚之人想必家中积有稻谷,或可向他们暂借三四万石,或五六万石,待退兵之日,再加利偿还,此乃权宜之计,暂解燃眉之急。”
姜子牙却连连摇头,眼神坚定,说道:“万万不可。倘若我张贴告示,必会引发民众恐慌,军心大乱,到时必有内变之祸。依我估算,尚有十日之粮,且容我再作思量。”姜子牙并未采纳黄飞虎的建议。
不知不觉间,又过了七八日。姜子牙细细一算,城中粮食仅够两日之用,顿时心急如焚,满心忧郁,仿若热锅上的蚂蚁。
那日,相府门前来了两位道童,一位身着红衣,一位身着青衣。二人来到门前,对门官说道:“烦请通报一声,我们要拜见姜师叔。”声音清脆,仿若山间清泉。
门官不敢怠慢,急忙入内禀报:“启禀老爷,有二位道童求见。”
姜子牙听闻有道者前来,心中一动,忙道:“快请进来。”
二位道童步入大殿,恭恭敬敬地向姜子牙下拜,口中称:“师叔。”
姜子牙连忙还礼,问道:“二位来自哪座名山?何处洞府?今日前来西岐,所为何事?”
二道童齐声答道:“弟子乃是金庭山玉屋洞道行天尊门下弟子,我姓韩,双名毒龙;这位师兄姓薛,双名恶虎。今日奉师命,特来送粮。”
姜子牙微微一怔,又问:“粮在何处?”
道童笑道:“弟子随身携带着。”说罢,从锦囊中取出一支竹简,呈献给姜子牙。
姜子牙接过竹简,细细一看,顿时大喜过望,说道:“师尊圣谕,果然言中,事到危急关头,自有高人相助。”随即,姜子牙命道童:“快取粮来。”
道童不慌不忙,从豹皮囊中取出一个碗口大小的斗儿,里面盛着一斗米。众将见此,虽心中疑惑,却又不敢发笑。
姜子牙将斗递给韩毒龙,吩咐道:“你亲送这斗米去三济仓,事毕再来回话。”
不多时,韩毒龙返回,向姜子牙复命:“师叔,米已送去。”
令人惊奇的是,不到两个时辰,管仓官便匆匆前来禀报:“启禀丞相,三济仓连气楼上,此刻都淌出米来。”
姜子牙喜不自禁,心中暗忖:如今事到紧急难处,自有高人前来帮扶,可见武王福泽深厚。
话说此时姜子牙这边粮足、将多、兵广,只是无奈魔家四将凭借奇宝威力巨大,伤人无数,因此只能固守西岐,不敢轻易出城迎战。
且说魔家兄弟又这样围困了两个月,算来将近一年光景,却始终未能建功。无奈之下,他们修书一封,派人快马加鞭报与闻太师,言说姜子牙不但善战,如今守城更是固若金汤。
一日,姜子牙正在相府之中,与众人商议军功大事。忽然,有军士禀报:“启禀丞相,有一道者求见。”
姜子牙传令:“快请进来。”
只见这道人头戴扇云冠,身着水合服,腰间束着丝绦,脚下蹬着麻鞋,稳步走到帘前,恭恭敬敬地下拜,口中称:“师叔。”
姜子牙打量了一番,问道:“你从何处而来?”
道人答道:“弟子乃是玉泉山金霞洞玉鼎真人门下,姓杨,名戬;奉师命,特来师叔身边听候差遣。”
姜子牙见杨戬气宇不凡,心中大喜。杨戬与诸门人相互见礼之后,见过武王,又折返回来,向姜子牙问道:“城外屯兵的是何人?”
姜子牙便将魔家四将所用的“地、水、火、风”等法宝之事细细说了一遍,末了叹道:“……故此才悬挂‘免战牌’。”
杨戬微微点头,胸有成竹地说道:“弟子既已前来,师叔可将‘免战’二字摘下。弟子会会魔家四将,也好探探虚实。若一味避战,又怎能随机应变,寻得破敌之机。”
姜子牙听他所言,心中甚喜,当即传令:“取下‘免战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