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白色的天光倾斜在高大的巨石之上,留下一阵阵光影。
巨石的表面凹凸不平,和正常的石头一样,有着一道道随意且散乱的刻痕。但在光影的映衬之下,这些刻痕,却有着一种独特的韵味,让人仿佛看到了漫天的云海,感受到了所谓的天地广阔,给人一种霞举飞升之感。
而现在黄玄素正饶有兴致的观察着这块巨石。
在昨天黄玄素正式通过了试炼之后,他上丹田之中的三块巨石就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这种变化不是意义不大的的颜色与形态,而是一种感觉,有某种东西被注入到了这些石块之中,让他们具备了天地中的某种“道”。
而这也正是他所获得的传承。其中记载了关于这片天地的详细情况,以及一种独特的修炼上丹田的方法。
而这也正是黄玄素所缺乏的,东方青阳就算装得再像人也终究不是人。
他虽然知晓许多隐秘的知识,但那些东西对于黄玄素来说,只有扩宽见闻这一个作用,很多在修行上帮不到太多的忙。
能传授的也就一些灵气的运用技巧,关于精神和肉体他几乎什么都没有教给黄玄素,最多也就告诉了一下一些基本原理,比如说精神是由念头组成的,肉体则是由细胞组成的。
也正因如此,黄玄素对于这个世界几乎是一无所知,而正好这一份传承帮他弥补了这一切。
在这个世界中,他们将上丹田内的世界称之为心境,心境中的一切都是虚幻的精神构想物,或者是客观的信息,并不具备实质的物质特征,更多的只是一种概念上的显化。
但是根据这些精神构想物展现出来的大致形态,可以将整个精神世界进行划分,心境大致上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是山、水与天。
山石代表着理性,而水则代表的情感也就是感性,两者共同代表着人自我,这意味着山水两者是由念头所形成的,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受到自我的控制;而天空与光线则代表着外界的信息与景观,属于外部的客观信息,不属于人能操纵的范围内。
也正因为如此,之前的黄玄素才能让山峰下降,但现在却只能任由那些光线把传承投射在自身的山石之上,而无法直接将其提取出来,甚至黄玄素无法将其复述出来,只能自身一个人用于修行。
但是每个人的心境也就只有在基础物质上存在一定的相同了,在具体的结构上,每个人的心境往往都不一样,这要取决于个人的性格、对于世界的理解以及自身修行的功法。
在这一份传承中举到了一些部分的案例。
不过根据黄玄素从现案例中总结出来的描述,他认为绝大部分的心境大都会呈现出山水相依的庭院风格,这代表着理性与感性的交流,代表着自我的完整与圆融。
而像黄玄素这种类似于湖心岛的心境也不算罕见,这代表着理性在抗拒着和感性的交流,拥有这种心境的人往往缺乏共情能力。
不过这对于修行来讲也没有什么坏处就是了,修行者中拥有怪癖的人不在少数,性格孤僻、有些自闭在修行者之中只不过是微不足道的问题。
甚至有些修行的法门会特意要让修行者养成这种心境,才能方便更好的修行,就比如说黄玄素手中拿到的这一份。
这份法门将孤独二字贯彻到了极致,比起让山水相依,感性与理性充分的交融融合。这份法门更偏重山水相冲,用水去不断的冲撞山峰岩石,让山峰与岩石更加的坚固稳定,更能够经历种种风浪。
这并不是完全的排斥感情,相反这是对感情深入的理解与运用,毕竟只有更大的风浪,更深厚的感情冲击,才能造就更坚固的理性与意志。
当然在这同时,也不能与感情过于亲近,不然的话就相当于山石被情绪所腐蚀,理性被感性所击退。因此必须要保持情绪之间的度量,也就是在绝对的无情与正常人的情绪之间取到一个平均值,也就是孤独。
但这对于黄玄素来说似乎有些困难,代表他情绪与感性的海水似乎过于平静了一些,只有微微的波浪,完全算不上上是什么有力的冲击。这也是绝大部分修行者用这种方法时会遇到的困难,一个人正常情况下心情虽然算不上完全平静,但起码起伏不会太大,不会有太大的风浪,因此必须要想到办法掀起风浪。
当然,黄玄素如果愿意是可以轻易改变海水的形状的,毕竟这里是他的心境世界,他拥有很高的控制力。升起海啸对他来说自然也不是什么难事,但是这样没有任何意义。
在心境之中所谓的深度与高度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就像黄玄素之前可以轻易的把山峰高度降低一样,他也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将海水的深度进行更改。
同样颜色、大小、多少在这里面也说明不了什么,唯一可能有些意义的判断标准就只有“自我”的感受。
让海水具备狂暴的感觉,让岩石具备坚硬的感觉,草木具备生长的感受,这些感受越贴近真实的世界,那么就说明你的心境越发的稳定,精神水平也就越高。
但是这往往很难做到,因为人虽然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控制自己的情绪,但是人自身是清楚自己这一切是由自己操纵导致的,他所做出来的一切永远无法达到一种真实的效果。
就像一个演员,他可以凭借自身的演技去感动其他人,但他自己本身知道这只是一场表演,知道现在的情绪与想法都是虚假的,也正因如此,想要修行精神无比困难,因为你必须把这一切都化成自然的一部分,想到办法欺骗自己。
但同时也不能过度的欺骗自己,如果真的过度入戏了,那对精神修行来讲只有坏处没有好处,感性就会腐蚀掉理性。
这一点很大程度上就需要依靠前人摸索出来的方法了,毕竟如果自己摸索的话,不知道要到什么时候。
这也就是黄玄素现在所做的事情,他正在尝试着理解和学习传承中记载的方问,但是他越看越是摸不着头脑。
这个法门叫做《天地观》,虽然名字起的高大上,但实际运用的原理和方法却十分的朴实,本质上就是用一把“勺子”将心境中的“水”?出来,泼在“山”上,这样就保持了情绪激烈程度的控制,不会过度,也不会过于稀少。
这听上去很容易,但是关键就在于这把“勺子”,如何做到让这个“勺子”完全是由天然形成的而不是人为形成的,从而达到欺骗自身的效果呢?
这个方法中的记载简单明了,既然因为人为操纵而导致其中含有虚情假意,那么想要真实的情感就完全舍弃掉人的干扰,让天地来替自己达到这一效果。
“这不就是扯淡吗?”黄玄素紧皱眉头,忍不住嘟囔了一句。
众所周知,天地万物是自然存在的,它们是客观的,并不具备主观的情感。
也正因如此,在心境之中代表外界的天空与光线是心境主人也无法完全掌控的。
因为天地不会受到人的意志而发生任何的改变,不会因为人的悲伤就降下雨水,也不会因为人的喜悦就冒出晴天,这些客观信息本身就与情绪背道而驰,与情绪完全不相容。
换句话来讲,就是用一把无法接触到水的勺子,在不去触碰这把勺子的情况下,能够自由地舀出水来,这不是扯淡是什么?
不过黄玄素很快又稳定下自身的精神,没有直接的抛弃,反而再度的开始思索。
这份传承既然这么说,那么自然有他的道理,这个世界是和谐的广阔,人杰地灵又是多么的优秀,那些修行前辈毫无疑问在某一方面必然有他的可取与优秀之处,怎么能因为自身的理解就片面的认为自己的正确,而去忽视其他的可能?
一味的看着脚下的道路,而不去旁观他人的选择与想法,终究是束缚了自身。
同样,如果一味的局限在过去的束缚之中,又怎能超越自身打破束缚攀升到更高的层次呢?
可是天地无情是众所周知的认知,也正因为天地无情,天地才不会有所偏颇,对待万物一视同仁。
天地宽容的让万物有了修行与发展的机会,让他们可以借用自己的力量;但同时天地也是吝啬的,它不会去对修行者作出主动的指导,一切都让他们自己去摸索,更别说像法门中所提到的让天地来帮助自己了。
像这种几乎无意识的客观之物,又怎么能干涉到精神这种主观领域呢?
等一等!黄玄素眼中忽有精光闪过,天地没有感情,但不代表天地没有精神意识。
黄玄素看向自己的双手,哪怕是在心境之中,他的形象也不是什么无形之物,而是依旧呈现了他的本来面貌,而这就是破局的关键。
这个世界中有山有水,山是理性水是感性,但这两者之外还有一个代表本我的自我意识,如果没有自我的意识,人们又怎能来主宰这个内心世界呢?
那么天地呢?这个世界本来就是在于天地世界不断的靠近之中,越靠近代表精神越强,那么外界的世界为什么不能看作一个大型的精神世界呢?
那些山石草木,万物的一切都有自己的运转规律,这些规律长久不变,如同天地安然的理性,只不过这些理性不会用来算计人而已。
但在这些亘古不变之中,总有一些东西在不断的流动,令人难以捉摸,那是万千生灵奔腾运动,这些生命的一切都在随性的变动,混沌却又不至于崩溃,何尝不是天地世界一股飘渺难寻的感性?
如果按照这种方法来重新地观看整个世界,生命的活动正如同那情绪之海中的“水”,不断地冲击着山石土木,如同反复淬炼着理性之“山”。
而在幕后操纵一切的自我意识,正如同整个世界之中天地的意识。
“以我心衍化天地,如此宏大的格局,难怪叫做《天地观》。”黄玄素忍不住长叹一声,他之前的想法还是太过于肤浅了。
他之前还以为所谓的孤独,不过是因为感性与理性的冲突所产生的自我矛盾罢了,但现在看来这门法门的创造者所提出的孤独反而是对世界提出的质疑。
他对整个世界提出了质疑,自己的心境世界可以凭此演化一切,那为什么自身就不能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修行者脑海中所空想出来的一切呢?
想想看自己所谓的亲人友情,只不过是在某个意志的操纵之下所编写出来的虚拟故事罢了,这一切都不过是虚假,旁人不过是一个虚假的形象,偏偏他们还并不自知,整个世界之中清醒的唯独只有自己一人,这如何能不孤独呢?
黄玄素这么一想通,许多之前看似无法理解的谜题就可以轻松解决了。
他对于心埥世界的了解十分浅薄,但他对于天地的知识却无比的丰富,毕竟东方青阳教给他最大的财富便是这些知识。
而知识就是力量!
继续按照之前将生命与土木山石分开的方法观看,就会发现一个很明显的问题。
如果生命是世界上混沌的感性所分化的象征,那为什么作为生命无论是妖族还是人族都具备一定的理性呢?
那是因为无论是感性和理性都不是完全独立存在的!哪怕是像黄玄素这样的心境之中,感性和理性之间也是存在相互杂糅的地方。
如果感性真的是完全的充沛与独立,那么他脑海之中所具备的就不应该是深沉的海面,而是应该是狂暴的风暴,以及沸腾的火海、雷暴。
而同样如果真的是完全理性存在,那么山石土木形成的大地之上,就不应该会生长出类似于草木一般的嫩芽。
在感性之中也存在一定的规律与秩序,那是理性的存在,因此形成的是刚柔合一的水流,而不是更加难以捉摸的气流与等离子;而理性也需要感性的辅助,所幻化形成的不是死板的山石,而是生机勃勃的自然山林。
而转移到天地之中也是同样的道理,生命就是感性中存在理性的一种。
除去人类、妖族这种动物修行者之外,还有一种特殊的存在,也就是与他们相对的,理性之中存在感性的一种代表修行者。
这种修行者中最具代表性的在民间被称为画中仙,这种修行者是由死物中的精神汇聚周边的灵气所幻化,它们的本体脆弱,但精神极为的强大。
类似的还有类似于石头人,花仙、树妖等等。石头人的精神与生命只寄托在其中的一块易脆的核心上,剩下的躯体实际上是用术法汇聚起来的。
而同样花仙树妖他们的行走在外的躯体,实际上是推动书法汇聚起来的植物。正因如此,他们法力不断,躯体就不会灭,只会暂时的失去攻击性。而本体实际上是他们本身的植物,这往往作为他们的本命法宝出现。
而这类修行者他们最初的精神便是天地意志中理性所话,也正因为如此,他们的记忆往往可以追溯到他们毫未诞生之前,而且他们本身也往往不喜争斗,遵从天地理性的规律安排。
而这种法门很明显同时参考了两这两类修行者的修行方法。
以人妖之躯向精魅之属靠近,但同时又在这两者之间保持了平衡,从而达到接近天地的状态。
而这样一来,修行这种法门所需要的方法,简直是简单明了。
不过,当黄玄素洞明了这套法门的整个修行过程之后,他倒感到了一丝可笑。都阀门入门要走的是天地无情的孤独之心,然而最后走到结局的却需要一颗仁爱之心。
《道德经》中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这句话中的意思天地没有所谓的仁慈,万事万物在他眼前如同刍狗一样。
然而在这套《天地观》法门之中,却提出了另外一种看法,他认为这反而意味着天地是仁慈的。
对于天地来讲没有爱便是最大的仁慈,无论对己还是对他。
他在天地观中指出,所谓的仁爱是有差等的,如果迫于外力之下你要杀死一个人,那么你肯定先选出其他人,而不是自己的亲人;而同样如果你有了一块黄金,你肯定是自己的保留,而不是在自己贫穷的情况下捐献给其他人。
在地球上也有类似的说法,在春秋时期有,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在民间俗语中也有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其中指出了,有能力再去管其他人,而没有能力者先管好自己,这是人道的选法则由己及他,由身边人到其他人,从小到大。
但是天地却不能这样做,试想一下,如果天地和人一样具备了所谓的仁义与爱意,它过于的偏爱某一个人,在它的偏爱之下对方无论做什么都会成功,而你无论做什么都会失败,这难道算得上是仁爱或者公平吗?
最苛刻到极点,天地必须要这样对待自己,人处于危险时会选择求救,会自保,但天地不会。哪怕是天地濒临毁灭的时候,他也不会去选择所谓的救世主,他不会去拯救自己,如果有魔王之类的存在,魔王战胜勇者是可能存在的,所谓的勇者必胜只是世人的臆想,天地从不会因此而偏袒他人,哪怕自身会因此而亡。
而同样道理,修炼《天地观》法门的人也要做到这一点。正因如此,他必须要做到所谓的孤独,不会因为自身而去庇护自己的亲人,也不会因为私人的恩怨去惩罚自己的仇人。
因为他已经没有了亲人与仇人而处于了绝对的孤独之中,而天地不去干涉他人的选择,只是作为基石,默默地支撑着世人,便是对世人最大的爱与仁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