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杨梅公社,一股压抑而紧张的氛围悄然弥漫开来。
公社主任刘传富那颗不安分的心开始蠢蠢欲动,他鬼鬼祟祟地分别找上了瑶寨大队长张三以及栗山大队长李四。
只见他一脸正气,嘴里却吐着一些别有用心、添油加醋的话语:
“二位大队长呀,你们好好瞧瞧,侯宝国书记的眼睛里就只看得见那几个大队呢,对于咱们瑶寨和栗山可是完全不管不顾啊!
咱们大队如今面临着严重的粮食短缺问题,可侯书记呢,压根儿就没想过要帮咱们想办法去解决。这难道还不算偏心吗?”
本来张三和李四心中就因为之前拒不执行,公社号召各大队种红薯,种萝卜,导致两个大队粮食严重短缺,社员意见很大。
他们想转移矛盾,此刻听刘传富这么一番挑唆,内心的怒火瞬间如火山喷发般熊熊燃烧起来。
两人对视一眼,当即一拍即合,下定决心要去找侯宝国书记讨要一个合理的说法。
就在这一天,阳光依旧炽热,但张三和李四的心情却是阴云密布。
他们迈着大步,气势汹汹地朝着书记侯宝国的办公室走去。
一推开门,张三便迫不及待地扯开嗓门大声嚷嚷道:“侯书记啊,您这样做实在是太不公平啦!凭什么别的大队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要啥有啥,而我们瑶寨和栗山却一直深陷粮食短缺的困境无法自拔呢?您身为书记,究竟还管不管我们这些人的死活啦?”
站在一旁的李四见状,连忙跟着附和道:“没错没错,就是这个理儿!我们两个大队的老百姓们都快要揭不开锅没饭吃了,您这位堂堂的大书记怎么能如此偏心眼儿呢?”
侯宝国书记被这突如其来的质问弄得一头雾水,但他还是耐心地说:“老张、老李,你们先别激动,有话慢慢说,公社一直都在想办法解决各个大队的问题,不存在偏心的情况。“
可张三和李四根本听不进去,在办公室里大闹了一场才离开。
.侯宝国书记觉得事情有些蹊跷,他的爱人张明秀也察觉到了异样。
虽说这两人群众口碑不好,也刚愎自用,专横跋扈,但毕竟是公社任命的干部,如果处理不好,对侯宝国的声誉受损。
张明秀是个热心肠且有主见的人,她对侯宝国说:“这事肯定没这么简单,我去各个大队把大队长都叫上,咱们亲自去瑶寨和栗山调查调查。”侯宝国同意了。
张明迅速行动起来,她那雷厉风行的作风使得事情进展得极为顺利,没过多久便将各个大队的大队长们聚集在了一起。
他们马不停蹄地朝着瑶寨和栗山进发,决心深入了解当地的真实情况。
当一行人抵达瑶寨时,没有丝毫耽搁,立刻展开了挨家挨户的走访工作。
社员们起初还有些拘谨,但看到这些干部们真诚的态度,逐渐打开了心扉。
然而,正当大家有条不紊地收集信息时,一个名叫刘二狗的年轻人突然站了出来。
只见他满脸怒容,义愤填膺地大声说道:
“我要告状!那个张三,身为咱们瑶寨的大队长,竟然依仗着手中权力,肆意欺压我们这些穷苦百姓。我的父亲和弟弟仅仅是与他发生了一点小小的口角之争,结果就被他打得遍体鳞伤。
更过分的是,之前公社积极号召大家种红薯,种植萝卜,声称这样可以有效解决粮食短缺的难题。可这个张三呢?他不仅拒不执行公社的决策,甚至还大放厥词,污蔑公社的决定纯粹就是瞎指挥!”
刘二狗这番慷慨激昂的控诉犹如一颗重磅炸弹,瞬间在人群中引起轩然大波。
众人听闻此言,无不面面相觑,难以置信这样的事情居然会发生在自己身边。
面对如此严重的指控,张明秀等人不敢掉以轻心,他们继续深入调查,接连走访了好几户人家。
随着调查的不断推进,令人瞠目结舌的真相渐渐浮出水面——原来这张三身上存在的问题远不止于此。
随后,他们收拾行囊,匆匆赶往栗山大队。
本以为这里或许不会出现像瑶寨那样糟糕的状况,然而现实却给了他们当头一棒。
经过一番仔细查访,他们惊讶地发现,栗山大队同样存在着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而负责管理该大队的李四,在日常工作中也暴露出了许多明显的漏洞。
在证据面前,张三和李四知道再也隐瞒不下去了,只好供出是刘传富怂恿他们去找侯宝国书记闹事的。
侯宝国得知真相后,十分气愤。他决定到县里去告状,把刘传富的所作所为如实上报。
县里经过调查核实,认为刘传富身为公社主任,不仅没有起到积极的领导作用,反而挑拨离间、制造矛盾,严重影响了公社的团结和发展。
最终,县里做出决定,撤了刘传富的职务。
经历过此次风波后,杨梅公社仿佛迎来了一场洗礼,整个公社的风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侯宝国书记对各个大队的发展情况愈发关注,他深知只有实现均衡发展,才能让整个公社繁荣昌盛。
于是,他积极地投入到解决粮食短缺等一系列关键问题当中去。
公社里的其他干部们也都汲取了之前的教训,再也不敢像从前那样肆意妄为。
大家开始兢兢业业地工作,努力为公社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瑶寨和栗山大队在全新的领导班子引领之下,逐步踏上了正常的发展轨道。
然而,这两个大队由于长期以来基础薄弱,经济状况不佳,导致社员们经常处于饥饿状态。
要想彻底改变这种局面,就必须从根源处着手解决问题。
张明秀家中并不缺少粮食,她空间里储存着大量的细粮、粗粮以及杂粮,总计达十万斤之多。
可如何将这些粮食合理地拿出来帮助大家,却成了一个难题。究竟应该以怎样的名义把它们交出去呢?
经过一番苦思冥想,张明秀最终做出了决定:以公社的名义,向瑶寨和栗山大队借出三万斤粮食。这个举动犹如雪中送炭,及时地缓解了社员们挨饿的困境。
随后,在张明秀的悉心指导下,社员们纷纷行动起来。他们通过堆肥、沤肥等方式不断改良土壤肥力,为来年的耕种做好充分的准备。每个人的心中都充满了希望,期待着未来能够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