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途(下)
第三章
周一早晨七点,程远站在银行门口,手里提着装有私人物品的纸箱。晨光中的银行大楼显得格外冷峻,玻璃幕墙反射着初升的太阳,刺得他眼睛发痛。
他深吸一口气,推开旋转门。大厅里还没什么人,只有保洁阿姨在拖地。
\"程经理,这么早啊?\"阿姨惊讶地看着他手中的箱子。
\"嗯,来收拾东西。\"程远勉强笑了笑,径直走向自己的工位。
电脑屏幕还停留在上周五的业绩报表界面,那些红色数字现在看来已经与他无关。程远快速清理着抽屉——几本金融证书复印件,一叠名片,半盒薄荷糖,还有那支他花了一个月工资买的万宝龙钢笔,作为送给自己的转正礼物。
\"程远!\"刘志明的声音从背后炸响,\"你在干什么?\"
程远转过身,看见支行长站在办公室门口,脸色铁青。他挺直腰板:\"刘行,我给您发了辞职邮件。\"
\"什么?\"刘志明的眼睛瞪得溜圆,\"你开什么玩笑!分行领导九点就到,你现在跟我说辞职?\"
\"我的辞职立即生效。\"程远平静地说,\"劳动合同规定,试用期后辞职只需提前三十天通知,我已经工作了一年半,完全符合规定。\"
刘志明的脸由青转红,脖子上青筋暴起:\"你以为银行是什么地方?想来就来,想走就走?你知不知道有多少人挤破头想进我们行?\"
程远把最后几本书塞进纸箱:\"我知道银行很好,只是不适合我。\"
\"不适合?\"刘志明冷笑,\"那你适合什么?种地吗?985硕士去当农民?\"
这句话像刀子一样扎进程远心里。他抬起头,直视刘志明的眼睛:\"也许吧。至少农民知道自己在为什么而工作。\"
说完,他抱起纸箱走向大门。身后传来刘志明的怒吼:\"你会后悔的!离开银行,你什么都不是!\"
走出银行大楼,程远站在台阶上,阳光洒满全身。他感到一种奇特的轻盈,仿佛卸下了背负已久的重担。手机在口袋里震动,是林浩的消息:\"面试通过了!cEo想今天下午见你,能来吗?\"
程远回复了一个\"好\"字,然后拨通了家里的电话。
\"妈,我辞职了。\"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然后是母亲提高了八度的声音:\"什么?你疯了吗?那么好的工作,说不要就不要了?\"
\"我找到新工作了,一家农业科技公司。\"程远尽量使自己的声音听起来有信心。
\"农业?\"母亲的声音充满难以置信,\"你一个金融硕士去搞农业?你知不知道你爸单位的人会怎么说?\"
程远闭上眼睛:\"妈,这是我自己的决定。\"
\"你马上给我回家!\"母亲几乎是吼了出来,\"你爸血压本来就高,听到这个消息非得住院不可!\"
挂掉电话,程远坐在公交站的长椅上,纸箱放在脚边。早高峰的人群匆匆掠过,没人多看他一眼。在这个城市里,一个人职业生涯的转折点,不过是千万个普通早晨中的一个普通场景。
下午两点,程远站在一栋创意园区的玻璃建筑前。\"禾悦科技\"四个字简洁地印在门口,旁边是一株正在抽穗的水稻图案LoGo。
\"老程!\"林浩从里面跑出来,给了他一个结实的拥抱,\"真没想到你这么快就决定了!\"
林浩比大学时黑了不少,穿着简单的t恤和牛仔裤,看起来比银行里那些西装革履的同龄人年轻许多。他领着程远穿过开放式办公区,几位穿着休闲的年轻人围在一块显示屏前讨论着什么,墙上贴满了农田照片和数据图表。
\"我们cEo赵总,农业工程博士,之前在硅谷工作。\"林浩低声介绍,\"公司主要做智慧农业解决方案,去年拿到了b轮融资。\"
会议室里,一位四十岁左右的男性站起来伸出手:\"赵明川。林浩说你很优秀。\"
程远握了握那只粗糙有力、不像科技公司cEo更像是农民的手:\"程远,谢谢您给我这个机会。\"
\"我看过你的简历和论文。\"赵明川直截了当,\"你在绿色金融方面的研究很有见地。正好我们有个项目遇到融资瓶颈,也许你能提供新思路。\"
接下来的一个小时里,赵明川向程远介绍了公司正在推进的山区智慧灌溉项目。通过传感器和数据分析,他们能够帮助干旱地区的农民精准用水,提高产量。但项目资金缺口较大,传统金融机构对农业科技的理解有限,融资困难。
\"我们不需要又一个技术专家。\"赵明川看着程远,\"我们需要能把技术和金融结合起来的人,让资本看到农业科技的价值。你觉得你能做到吗?\"
程远感到一阵久违的兴奋,就像大学时面对一个复杂的案例分析题。\"我可以试试。不过我需要先去项目现场看看,了解实际情况。\"
赵明川露出满意的笑容:\"明天就出发怎么样?云南山区,条件比较艰苦。\"
当天晚上,程远回到了父母家。饭桌上的气氛凝重得像铅块。父亲一直沉默地扒着饭,母亲则不停地念叨\"银行多稳定农业能有什么出息\"之类的话。
\"爸,妈,\"程远放下筷子,\"我知道你们担心我。但我在银行并不快乐,每天像机器一样完成指标,看不到工作的意义。\"
\"意义?\"父亲终于开口,声音低沉,\"工作就是为了生活,要什么意义?\"
\"那您这辈子的意义是什么?\"程远反问。
父亲愣住了,布满皱纹的脸上闪过一丝复杂的表情:\"我...我只想让你过得比我好。\"
程远鼻子一酸:\"爸,您和妈辛苦一辈子供我读书,不就是希望我能做自己想做的事吗?现在我有这个机会...\"
\"你确定这是你想要的?\"父亲盯着他,\"去农村,晒太阳,和土地打交道?\"
\"我想试试。\"程远坚定地说,\"至少比在银行里'卷'到抑郁强。\"
父亲长叹一口气,不再说话。母亲抹着眼泪收拾碗筷。这顿饭不欢而散,但程远知道,父母最终会接受他的选择,就像他们一直以来所做的那样。
第二天清晨,程远拖着行李箱出门时,发现父亲已经坐在客厅里等他。
\"拿着。\"父亲递给他一个旧布包,\"我年轻时下乡用过的,结实。\"
程远接过布包,上面还有洗不掉的泥土痕迹。他忽然意识到,父亲年轻时也曾经是个热血青年,只是岁月和生活磨平了他的棱角。
\"谢谢爸。\"他紧紧抱了抱父亲瘦削的身体。
飞机转汽车,汽车转拖拉机,程远和林浩花了整整一天时间才到达项目所在地——云南山区的一个小村庄。当拖拉机在泥泞的山路上颠簸时,程远无比庆幸自己换下了西装,穿上林浩借给他的冲锋衣和登山鞋。
\"到了!\"林浩跳下拖拉机,指着山坡上一片梯田,\"那就是我们的试点区域。\"
夕阳下,层层叠叠的梯田泛着金色的光芒,几根白色的传感器杆子点缀其间,像是未来与传统的奇异融合。程远深吸一口气,山间的空气带着泥土和植物的清香,与银行里的空调气味截然不同。
村里的住宿条件简陋,他们被安排在一户农家闲置的房间里,木板床,蚊帐,一个灯泡悬在房梁上。程远躺在硬邦邦的床上,听着窗外的虫鸣,竟然比在银行的公寓里睡得更快更沉。
第二天一早,项目组的其他成员带着程远参观试点区域。技术负责人小王是个刚毕业的农学研究生,热情地向程远解释传感器如何监测土壤湿度、气温和作物生长情况。
\"数据传回云端,算法会给出最优灌溉方案。\"小王指着手机App上的图表,\"农民只要按提示操作,就能节省30%的水,提高20%的产量。\"
程远认真记录着,不时提出问题。中午,他们在田边吃农家饭时,一位满脸皱纹的老农走过来,好奇地打量着程远。
\"这是徐老汉,我们的第一个合作农户。\"林浩介绍道。
\"城里来的?\"徐老汉用浓重的口音问,粗糙的手指了指程远的皮鞋,\"这鞋不行,下田会烂掉。\"
程远尴尬地笑了笑,脱下鞋袜,卷起裤腿:\"您教我怎么做?\"
徐老汉露出缺了门牙的笑容,领着程远走进稻田。泥水冰凉柔软,没过他的脚踝。老人示范着如何查看传感器数据,如何调整灌溉阀门。程远笨拙地跟着做,不一会儿就满头大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