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蔡邕仿佛想到了什么,略显犹豫地开口道:\"大王,臣有件事想斗胆询问。\"
魏武嘴角微扬:\"哦?何事?\"
蔡邕郑重行礼道:\"大王,撰写凉国史书时,臣遇到一个疑惑。就是关于大王的家世渊源。敢问大王可还记得祖籍何地?\"
魏武脸上的笑容微微凝固,眼中闪过一丝不悦。
他心想:怎么到现在还有人提这事?难道就不能翻篇吗?
\"蔡太常,\"魏武的指尖在案几上轻轻叩击,\"孤倒是好奇,为何突然问起这个?\"
蔡邕行礼道:“大王明鉴,修史之事,首重真实。”
魏武的声音平静如水:“失了忆,记不清了。不过以蔡太常的才学,此事应当不难解决,不是吗?”
蔡邕会意,捋了捋花白的胡须:\"大王既已不记得家世,臣斗胆建议,或可效仿古制...\"
魏武眼中闪过一丝玩味:\"哦?古制?\"
\"正是。\"蔡邕行礼道,\"春秋之时,田氏代齐,自诩舜后;战国之际,秦赵同祖,皆托名于颛顼。此乃...\"
\"此乃收揽人心之策。\"魏武突然接话,嘴角勾起一抹若有若无的笑意,\"蔡太常果然博学。\"
蔡邕见魏武并未动怒,胆子稍大,继续道:\"臣思虑再三,为大王拟了三套家世之说。\"
“其一,可托名魏国宗室之后。战国魏惠王支脉,避秦乱西迁,世居陇西。此说可借魏国贤名,又暗合大王姓氏。
其二,可称汉初名臣魏无知后裔。魏无知佐高祖定天下,其子孙徙居凉州,世代将门。此说可攀附汉室,又不失武勋。
其三,可溯源自周文王之子毕公高。毕万封于魏,遂以国为姓。此说最为尊贵,直追三代。”
魏武闻言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神色。
他穿越而来,在这世上无根无基。
当初为了立足,随口编造了父亲叫魏志字汉意,母亲吴雯字云文的身世。如今已在这乱世称雄,确实需要个更显赫的出身...
\"蔡太常用心了。\"魏武沉吟片刻,忽然问道:\"若选其一,太常以为该如何完善细节?\"
蔡邕眼中精光一闪,立即答道:\"魏惠王后裔之说最为稳妥。臣可考证魏国宗谱,将大王一脉接续在魏公子赫之后。公子赫在秦灭魏时率部西逃,正合情理。\"
魏武轻轻颔首,却又话锋一转:\"不过...孤倒觉得第三个更有意思。\"
蔡邕一怔,随即会意:\"大王圣明!周室苗裔,确实更为尊贵。只是...\"他略显迟疑,\"此说需要更多佐证,恐怕...\"
\"恐怕什么?\"魏武似笑非笑地看着他。
\"恐怕需要些...天降祥瑞。\"蔡邕压低声音,\"比如在陇西某处'偶然'发现周朝铜器,或是...\"
魏武突然大笑:\"好!好一个天降祥瑞!蔡太常不愧是当世大儒!那就这么办吧。不过...\"
他目光如电:\"此事需徐徐图之,不可操之过急。先放出些风声,看看各方反应再说。\"
蔡邕深深一揖:\"臣明白。臣会先在校经阁的典籍中'发现'一些线索,再让门生弟子在太学中讨论...\"
魏武满意地点点头,忽然想起什么:\"对了,孤父亲魏志、母亲吴雯的名讳,要如何融入这个谱系?\"
蔡邕早有准备:\"可将大王先尊列为毕万第四十七世孙,因避王莽之乱改回祖姓。至于吴夫人...\"他略作思索,\"可称吴国王室后裔,吴越同源,亦是贵胄。\"
魏武眼中闪过赞许之色:\"甚好。不过...\"他的声音突然低沉,\"此事仅限你我知晓。\"
蔡邕立即跪伏于地:\"臣以性命担保,绝不会泄露半分!修史之时,定会做得天衣无缝!\"
魏武亲手扶起蔡邕:\"太常请起。孤自然信得过你。时候不早了,太常先去歇息吧。地动之事一有消息,孤会立即通知你。\"
蔡邕深行一礼,随即告退。
……
魏武目送蔡邕离去,书房内重归寂静。
他负手而立,沉思片刻后,突然喊来侍从道:\"去请曹都尉和杨少府来见。\"
侍从领命,快步离去。
不多时,曹操和杨阜便匆匆赶来。
二人一前一后踏入书房,见魏武正负手而立,凝视着墙上悬挂的凉州舆图。他们不敢怠慢,齐齐拱手行礼,朗声道:“臣等,拜见大王!”
魏武闻声回头,脸上浮现一丝笑意,抬手示意他们上前:“免礼,近前说话。”
二人对视一眼,心中疑惑,但仍快步上前。
曹操率先开口:“大王召见,不知有何要事?”
魏武笑容更盛,语气轻松道:“孤近日听闻,凉昌以西三十里处有一处温泉,泉水温热,可祛病养身。孤想着,不如在那里建一座行宫,闲暇时也好去泡泡温……”
他话音未落,杨阜已猛然抬头,脸色骤变,当即拱手高声道:“臣以为不可!”
曹操亦是神色一凛,紧随其后行礼道:“臣附议!”
魏武一怔,眉头瞬间皱起,目光在二人脸上来回扫视,沉声道:“为何?”
杨阜神情肃然,声音铿锵有力:“启禀大王,大王的志向乃是天下!如今天下未定,群王割据,大王若大兴土木,扩建行宫,行奢靡之风,百官会如何想?百姓又会如何议论?”
曹操亦上前一步,拱手正色道:“大王,臣斗胆直言!昔日商纣王筑鹿台,穷奢极欲,终致亡国;楚灵王建章华宫,劳民伤财,终失民心。
秦始皇修阿房宫,极尽奢华,二世而亡。大王志在天下,岂能因一时享乐而损毁清誉?”
魏武被二人说得哑口无言,脸上闪过一丝尴尬。
他沉默片刻,长叹一声:哎!罢了罢了!你们说得有理。”
他手指轻轻敲击案几,语气略带疲惫:“只是孤自登位以来,日夜操劳,已有许久未曾出宫,实在有些乏闷。”
杨阜见状,神色稍缓,温言劝道:\"大王勤于政事,臣等钦佩。不如待到秋收时节,大王可亲自巡视农田,既体察民情,又可稍作休憩,岂不两全?\"
曹操也附和道:\"正是。届时还可举行秋狩,既检阅军备,又能舒展筋骨。古时明君,皆重视农桑狩猎之事。\"
魏武闻言眼中渐渐浮现出笑意,拍案笑道:\"好!待到秋日,孤要视察农田!还要狩猎!此事就交由你们筹备。\"
曹操与杨阜相视一笑,齐齐拱手:\"臣等领命!\"
魏武挥了挥手,示意他们退下。
二人再次行礼,缓缓退出书房。
待他们离开后,魏武独自站在书房中,心中无奈道:为王者,果然半点不得松懈啊……
殿外,曹操与杨阜并肩而行。曹操低声道:“大王虽纳谏,但心中恐怕仍有不甘。”
杨阜微微颔首:“大王毕竟年轻,喜好游猎享乐也是人之常情。但只要我等时时劝谏,不使其放纵,便无大碍。”
曹操点头赞同:“正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