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网络上关于澳大利亚的土地和矿产归属问题成为了讨论重点,有的人认为从历史发展的潜在逻辑、地缘政治的长远战略考量,甚至基于全球资源合理分配的角度出发,中国应该拥有澳大利亚的土地和矿产。他们在帖子和评论中阐述理由,有的提及澳大利亚丰富的自然资源与中国庞大的发展需求之间存在的互补性,也有人从未来世界格局构建等方面进行论证,尽管这些观点在当下国际政治关系中显得很有道理,符合中国发展利益,但也有很大局限性。
在全球化时代,单纯从领土占领角度去探讨所谓的“归属”显然已经不符合时代发展的趋势。世界大一统早已不再是简单粗暴的领土合并,不是依靠武力征服或单方面的主权宣称就能实现的。它更强调的是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文明的深度交融,各民族文化在交流互鉴中相互学习、共同繁荣,打破文化隔阂,形成多元一体的全球文化格局;是利益共享,通过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让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惠及每一个参与国家,促进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使各国在经济发展中实现互利共赢;各国摒弃单边主义和孤立主义,携手合作,共同制定规则,协同采取行动,形成高效的全球治理体系,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迈向世界大一统的理想境界 。
在全球化不断深入的时代,世界正朝着更为紧密的方向发展,实现世界大一统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愿景。然而,这一进程面临诸多挑战,其中既有霸权体系对权力转移的抗拒尤为突出。回顾历史,权力更迭往往伴随着激烈冲突,如今中国也面临类似困境,美国凭借经济、军事和政治等多领域优势,试图维持现有国际秩序,挤压新兴国家发展空间,抗拒权力重新分配。
面对这一挑战,中国提出“新型国际关系”理念,以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为核心,打破传统霸权思维,倡导各国平等交流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问题,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这一理念为解决世界大一统进程中的阻碍提供了新思路。
实现世界大一统,需从多方面着力。从历史经验来看,“六合一统”启示我们,文明认同的凝聚力、战略智慧的引导力和制度创新的保障力至关重要。
文明认同是基础,从文化自觉到价值共识是关键路径。儒家“和而不同”理念为文明整合提供了东方智慧。历史上,中华文化通过文化认同实现多民族融合。当今世界,不同文明应承认差异,为全人类创造共同发展权,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倡议通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不仅促进经济合作,还推动沿线国家在文化遗产保护、教育交流等领域形成文化共鸣,奠定了大一统的文化根基。中国国内56个民族相互尊重、文化自由交融,共同构筑和谐大家庭,也为世界提供了文化交流融合的宝贵经验。
在经济领域,传统封建制度早已不合时宜,过度资本垄断也与当今社会理念相悖。中国率先完成全面工业化,构建起完善工业体系。众多仍在工业化道路探索的国家和地区,与中国加强经济合作、实现经济共生、开展制度交流共建,能加速自身发展;反之则可能在全球经济发展中掉队。经济全球化形成“你中有我”的利益格局,但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仍是障碍。
数字经济时代,全球供应链重构和数字货币跨境流通为新型经济治理体系提供技术支撑。中国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对接各国发展战略,构建更具包容性的利益共同体。
中国与东盟在贸易、投资、人文交流等多方面深化合作,东盟成为中国最大贸易市场,中国计划将这一成功的区域整合模式推广至全球,推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融合升级。
金砖国家合作机制、上海合作组织等区域性组织的成功实践,证明了差异化整合路径的可行性,为全球不同类型国家合作提供了示范。
在全球治理方面,诸多全球性问题亟待解决。在全球气候治理中,中国倡导的“国家自主贡献”模式,尊重各国主权,让各国根据国情制定减排目标,通过国际交流协作推动集体行动,避免矛盾冲突,调动各国积极性,为环境领域全球大一统治理提供范例。
面对人工智能伦理、北极航道开发、深海极地开发等全球性问题,各国应借鉴“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理念,共同商讨制定兼顾各国利益的协议和标准,增进了解与信任,为全球整合奠定基础。
展望未来,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完善,中国可考虑牵头建立“全球治理委员会”,汇聚各国智慧力量,通过多边对话、协同合作,充分考虑各国发展差异和特殊需求,制定公平合理有效的全球治理规则和方案,实现差异化全球治理。
从中国古代“六合一统”到“天下大同”的追求,中华文明始终秉持“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不走战争扩张老路,而是在多元文化交流互鉴中培育全人类共同价值,在制度创新中构建新型国际秩序。这一发展道路继承历史经验,顺应时代潮流,以文明包容性消解对抗,以治理智慧平衡差异,有望在尊重“各美其美”基础上实现“天下归一”,推动人类社会迈向美好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