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史记》第二集:初入汴京
北宋仁宗年间,阳光洒在汴京的大街小巷,一片热闹喧嚣之景。张择端怀揣着满心的憧憬与期待,终于踏入了这座令他魂牵梦绕的繁华都市。
刚一进城,他便被那如潮水般涌来的人气给震住了。街道两旁,商铺林立,幌子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发出轻微的声响,似在热情地招揽着过往行人。绸缎庄里,一匹匹色彩艳丽、质地精良的绸缎被伙计们熟练地展开,供那些达官贵人的家眷或是富商家的女眷们挑选,她们一边轻轻抚摸着绸缎,一边与掌柜商讨着价格,不时发出惊叹或是满意的笑声。
再往前走,便是一家家热气腾腾的饭馆。门口的小二扯着嗓子吆喝着店里的招牌菜,那响亮的声音在嘈杂的街道上都能传出老远。“客官,尝尝咱这汴京城里独一份儿的烧羊肉,那滋味,保准您吃了还想吃呐!”小二热情地招呼着一位刚下马的旅人,旅人闻着那扑鼻的肉香,脸上露出了馋意,毫不犹豫地抬脚迈进了饭馆。店内坐满了形形色色的人,有行色匆匆的商贾,趁着吃饭的间隙还在与对面的人谈着生意,算盘珠子被拨得噼里啪啦响;也有悠闲的文人墨客,手持酒杯,一边浅酌,一边吟诗作对,谈天说地,好不快活。
张择端好奇地张望着这一切,眼睛都看不过来了,仿佛每一处场景都是一幅生动的画,值得他细细品味、用心记录。他沿着街道缓缓前行,脚下的青石板路被岁月打磨得光滑无比,每一块石板似乎都承载着汴京的故事。
路过一处集市,那更是热闹非凡。卖菜的小贩们将新鲜的蔬菜整齐地摆放在摊位上,嫩绿的青菜、鲜红的萝卜、金黄的南瓜,色彩斑斓,煞是好看。“便宜卖咯,刚从城外运来的新鲜菜嘞,不买可就没咯!”小贩的叫卖声此起彼伏。旁边卖陶器的摊主则小心地擦拭着那些精美的陶罐、瓷碗,它们在阳光下散发着温润的光泽,吸引着不少主妇们驻足观看、询问价格。
张择端看到一位老者正拿着一个小瓷瓶仔细端详,老者摸着瓶身的纹路,眼中满是喜爱,嘴里念叨着:“这手艺,真是精妙啊,这花纹,活灵活现的。”摊主在一旁笑着介绍道:“您老好眼力呀,这可是咱汴京城里有名的工匠烧制的,费了不少心思呢。”
而在集市的另一边,还有一群人围在一起,原来是街头艺人在表演杂耍。一个年轻的小伙子正赤着膊,将几个瓷碗在空中抛来抛去,那瓷碗在他的手中如同听话的鸟儿,上下翻飞,却始终稳稳当当,周围的观众不时发出阵阵喝彩声和叫好声,还有人往场中扔着铜板,作为对艺人的打赏。
张择端被这热闹的场景深深吸引,他在心里默默地构思着,想着该如何把这充满活力与烟火气的画面呈现在画卷之上。他不知不觉走到了汴河边,只见河面上船只往来穿梭,一艘艘大船满载着货物,船夫们喊着号子,齐心协力地摇着船桨,那号子声雄浑有力,回荡在河面上。有的船是从外地运来粮食、丝绸等物资,有的则是载着汴京的特产准备运往其他地方。
河边的码头上,搬运工人们忙碌地装卸着货物,他们光着膀子,皮肤被晒得黝黑,豆大的汗珠从额头滚落,却也顾不上擦拭,只是专注地搬运着一箱箱、一袋袋的东西。监工在一旁拿着账本,一边记录着货物的数量,一边催促着工人们动作快点。
张择端沿着汴河走了许久,看着眼前的一切,心中越发坚定了要画下这汴京盛景的决心。
在这四处游走观察的过程中,张择端结识了几位同样热爱绘画的朋友。一日,他在相国寺附近的画摊前驻足观看那些售卖的画作,正看得出神时,身旁传来一个温和的声音:“兄台,看你这般专注,想来也是对绘画颇有兴趣呀。”张择端转头看去,只见一位面容和善、身着长衫的年轻人正微笑着看着他。
张择端连忙拱手行礼道:“正是,在下张择端,对绘画痴迷已久,初来汴京,见到这诸多精彩的画面,只恨不能立刻都画下来呢。”那年轻人一听,眼中满是惊喜,说道:“原来你就是张择端啊,我早听闻有位画技精湛的同道从外地而来,今日有幸得见。我叫李逸,也痴迷绘画,平日里就爱四处寻些作画的灵感,倒也结识了不少画友呢。”
两人一聊,发现彼此对于绘画的见解颇为相似,都认为绘画不应只是临摹古人,更要着眼于当下的生活,描绘世间百态。李逸热情地邀请张择端去他们常聚的画友会,说是那里有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时常聚在一起交流绘画技巧,分享创作心得。
张择端欣然答应,跟着李逸来到了一处幽静的小院,院里已经坐了几位年轻人,桌上摆放着笔墨纸砚,还有一些大家平日里的画作。众人见李逸带来了新朋友,都热情地起身相迎。
李逸一一介绍道:“这位是擅长山水的赵轩,他笔下的山水啊,那气势磅礴,仿佛能让人置身其间。这位是精于人物画的孙然,人物的神态、动作在他的画里都活灵活现的。还有这位王晋,对花鸟画很有研究,画出的花鸟就跟真的似的,好似要从画里飞出来了。”
张择端赶忙向众人行礼问好,大家也都好奇地询问起张择端的绘画经历和擅长之处。张择端便将自己从小对绘画的热爱,以及在家乡时四处写生、苦练画技的过往细细道来。众人听后,都对他颇为赞赏,孙然笑着说:“择端兄如此用心钻研绘画,想必画技定然不凡,今日可得让我们开开眼界呀。”
张择端也不推辞,拿起桌上的毛笔,略一思索,便在纸上画了起来。只见他笔下的线条流畅自然,不多时,一幅街边小贩叫卖的小画便呈现在众人眼前。画面中,小贩的表情生动,那急切想要卖出货物的神态被刻画得入木三分,周围的路人也形态各异,或好奇观望,或匆忙走过,仿佛将那街头的一幕真实地搬到了纸上。
众人看了,纷纷赞叹不已。赵轩说道:“择端兄这画,妙就妙在抓住了那瞬间的神韵啊,这市井生活在你笔下竟是如此鲜活,实在厉害。”王晋也点头附和道:“是啊,我平日里画花鸟,总想着如何把那灵动劲儿表现出来,今日看了择端兄的画,倒是得了些启发,这人物画里的神韵把握好了,也是一样的道理呀。”
从那以后,张择端便时常与这些画友相聚。大家会一起探讨如何用笔墨更好地表现出汴京建筑的雄伟、如何把人物的服饰细节画得更精致准确,又或是怎样让画面的布局更合理,更能展现出那种热闹繁华却又不失秩序的感觉。
在一次聚会上,张逸拿着自己新画的一幅汴京街景图说道:“我这画啊,总觉得少了些烟火气,看着这街上的人,就好似一个个木偶,没了那股子鲜活劲儿,你们快帮我看看,问题出在哪儿了。”
众人围过来,仔细端详着。孙然看了一会儿,说道:“我觉得呀,你这人物的表情太单一了,每个人都是一个模样,没有把他们各自的情绪展现出来。你瞧,在街上走着的人,有的可能是刚做成了一笔生意,满心欢喜;有的可能是丢了钱袋,正着急呢,这些情绪要是能通过表情和动作体现出来,那画自然就生动多了。”
张择端也点头说道:“没错,还有这街道两旁的店铺,咱们可以把里面的一些细节画出来,比如掌柜算账的样子,伙计整理货物的动作,让看画的人能感觉到这店铺是实实在在在经营着的,这样整个画面的烟火气也就出来了。”
李逸听了大家的建议,茅塞顿开,赶忙拿起笔,按照众人说的去修改自己的画作。经过几次修改后,那幅画果然变得生动了许多,人物仿佛都有了灵魂,街道也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就这样,在与这些朋友们的不断交流中,张择端学到了许多新的绘画技巧和表现手法,他也会把自己在家乡积累的一些独特的绘画经验分享给大家。他的绘画水平在这样的相互学习、相互启发中日益提高,对于如何描绘出心中那幅宏大的汴京画卷,也有了更清晰的思路和想法。
他每日依旧穿梭在汴京的大街小巷,不放过任何一个有趣的场景,用心去感受这座城市的脉搏,将那些点点滴滴都融入到自己的创作构思之中,只待时机成熟,便要在那画卷之上一展心中的汴京繁华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