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蜀地,阳光暖煦,微风轻拂着广袤的平原。秦轩身为秦王嬴政派往蜀地巡查民生与水利的特使,骑着一匹矫健的骏马,沿着蜿蜒的官道疾驰而来。他身姿挺拔,一袭黑色锦袍在风中猎猎作响,面容冷峻却藏着几分对未知前路的期待与审慎。此番前来,他肩负着为大秦探寻发展根基的重任,而蜀地频发的水患,早已如一块沉甸甸的巨石,压在秦王乃至整个大秦的心头。
刚踏入蜀郡郡城,喧闹的市井声便扑面而来。街道两旁,商贩们的吆喝声此起彼伏,摊位上摆满了琳琅满目的货物。然而,秦轩无心留恋这热闹景象,径直前往郡守府。郡守早已得到消息,率领一众官员在府前恭迎。
“秦大人远道而来,一路辛苦了!”郡守满脸堆笑,恭敬地说道。
秦轩微微颔首,还礼道:“为大秦社稷,谈不上辛苦。如今蜀地水患频发,我此次前来,便是要深入了解情况,看看如何能解百姓于水火。”
稍作歇息后,秦轩便迫不及待地与郡守等人商讨起来。
“大人,蜀地水患,根源皆在岷江。”一位水利官员忧心忡忡地说道,“每至雨季,岷江水势暴涨,河道难以容纳,便四处泛滥,周边百姓苦不堪言,庄稼被淹,房屋被毁,流离失所者不计其数。”
秦轩眉头紧锁,问道:“可有应对之策?”
郡守无奈地叹了口气:“多年来,尝试过诸多办法,加固堤坝、疏通河道,可水患依旧,收效甚微。”
此时,一位年约五十的男子站了出来,他身形清瘦,眼神却透着坚毅与睿智,正是蜀郡郡守李冰。“秦大人,依我之见,治水不能只靠堵,更要疏。岷江之水,若能合理引导,不仅可除水患,还能变害为利,灌溉农田,造福百姓。”
秦轩目光一亮,看向李冰:“李郡守可有具体打算?”
李冰微微欠身,说道:“我设想在岷江上游修筑一座分水堤坝,将江水一分为二,一支引流排洪,一支引入成都平原用于灌溉。在江心修筑鱼嘴状的分水堤,巧妙控制水流。再开凿宝瓶口,连通内江与成都平原,形成完整的灌溉体系。如此,水患可除,农田可灌,蜀地有望成为大秦的粮仓。”
秦轩听后,心中暗自赞叹,却也深知其中困难重重。“此计虽妙,但工程浩大,施工艰难,且耗费人力物力巨大,李郡守可有把握?”
李冰神色坚定:“大人放心,我已勘察许久,对地形、水势了然于心。虽困难不少,但只要精心筹备,合理规划,定能成功。况且,这是造福蜀地百姓的大事,我愿全力以赴。”
秦轩沉思片刻,点头道:“好,我定会全力支持李郡守。此事若成,蜀地百姓幸甚,大秦幸甚!”
第二日,秦轩与李冰一同前往岷江实地勘察。站在江边,汹涌的江水奔腾而过,溅起层层水花,秦轩真切感受到了水患的威胁。
“大人请看,此处江面宽阔,水流湍急,是修筑分水堤坝的绝佳位置。”李冰指着江心说道。
秦轩望着江水,心中疑虑重重:“这江水如此凶猛,如何能筑起稳固的堤坝?”
李冰微微一笑,说道:“我已想好了办法。用竹笼装满鹅卵石,沉入江底,层层堆砌,竹笼柔韧,石头沉重,既能抵御水流冲击,又便于施工。”
秦轩不禁佩服李冰的智慧,当即表示赞同。随后,他们又前往宝瓶口所在的玉垒山。此处山体坚硬,开凿难度极大。
“这山岩如此坚硬,以现有工具,不知要开凿到何时。”秦轩皱眉道。
李冰却不慌不忙,说道:“我听闻当地百姓有一种土办法,用火烤岩石,再浇冷水,岩石便会裂开,能大大加快开凿速度。”
秦轩眼前一亮:“不妨一试,若真可行,这宝瓶口的开凿便有希望。”
回到郡城后,秦轩与李冰立刻着手筹备工程。招募工匠、征调民夫、筹备物资,各项工作紧锣密鼓地展开。然而,工程尚未正式开工,便遭遇了难题。
一些当地豪绅得知要大兴水利,心中不满,担心工程会影响自己的利益,便暗中使绊子。他们散布谣言,蛊惑百姓,说修筑水利会触怒河神,带来灾祸,导致许多百姓心生畏惧,不愿参与工程。
秦轩得知此事后,怒不可遏:“这些人只顾一己私利,全然不顾百姓死活!李郡守,我们必须尽快想办法平息谣言。”
李冰思索片刻,说道:“大人,不如我们举行一场祭祀仪式,向百姓表明我们治水的决心,同时祈求河神庇佑。如此,既能安抚百姓,又能震慑那些心怀不轨之人。”
秦轩点头同意:“好,就依李郡守所言,务必将此事办好。”
祭祀仪式当天,郡城百姓纷纷前来观看。李冰身着祭服,庄重地向河神献上祭品,宣读祭文,表达治水造福百姓的心愿。秦轩也在一旁向百姓们承诺,工程定会保障大家的安全,只会带来福祉。百姓们见此,心中的疑虑渐渐消除,那些谣言也不攻自破。
工程终于正式开工。民夫们分成若干小组,有的负责编织竹笼,有的搬运石头,有的开凿宝瓶口。李冰和秦轩每天都穿梭在工地,指挥施工,解决难题。
修筑分水堤坝时,竹笼沉入江底后,时常被湍急的水流冲走。民夫们心急如焚,不知如何是好。
“大家别慌,我们再想想办法。”李冰安抚着众人,与秦轩一起仔细观察水流。
秦轩灵机一动:“李郡守,我们可以在竹笼之间用铁链相连,增加重量和稳定性,这样或许能抵御水流。”
李冰眼睛一亮:“秦大人此计甚妙!就这么办。”
众人立刻行动起来,用铁链将竹笼连接在一起。再次沉入江底时,竹笼稳稳地固定住了,堤坝得以顺利修筑。
宝瓶口的开凿同样困难重重。用火烤浇冷的办法虽然有效,但进度依旧缓慢。民夫们日夜劳作,却收效甚微,疲惫与沮丧在人群中蔓延。
“大人,这样下去,不知何时才能完工。”一位工匠无奈地说道。
李冰看着疲惫的民夫,心中满是心疼,却也无计可施。这时,秦轩想到了一个办法。
“李郡守,我们可以采用轮班制,让民夫们轮流休息,保持充足的体力。同时,改进开凿工具,提高效率。”
李冰点头称赞:“好主意,就这么办。”
在秦轩的建议下,民夫们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宝瓶口的开凿速度明显加快。
然而,就在工程进行到关键阶段时,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让岷江水位急剧上涨,刚刚修筑好的堤坝面临着被冲垮的危险。
“不好,堤坝要撑不住了!”民夫们惊慌失措,四处逃窜。
李冰和秦轩迅速赶到堤坝,大声喊道:“大家不要慌,听我指挥!”
他们带领民夫们紧急搬运石头,填补堤坝的薄弱之处。李冰不顾危险,跳入水中,用身体堵住缺口。秦轩也紧随其后,与民夫们一起奋力抢险。
在众人的齐心协力下,终于成功抵御了洪水的冲击,保住了堤坝。
经过无数个日夜的艰苦奋战,都江堰水利工程终于大功告成。当滔滔岷江水按照设计流入内江,灌溉着成都平原的万亩良田时,百姓们欢呼雀跃,奔走相告。
“太好了,以后我们再也不用担心水患了,庄稼也有好收成了!”一位老农激动地流下了眼泪。
秦轩和李冰站在堤坝上,望着这壮观的景象,心中感慨万千。数月的艰辛与付出,在这一刻都化作了欣慰与自豪。
回到郡城后,百姓们自发地组织起来,为秦轩和李冰送行。他们带着自家的土特产,纷纷前来表达感激之情。
“秦大人,李郡守,多亏了你们,我们才有了今天的好日子,你们是我们的大恩人啊!”百姓们热泪盈眶地说道。
秦轩微笑着回应:“这都是李郡守的功劳,也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今后,蜀地定会更加繁荣昌盛。”
告别了蜀地百姓,秦轩踏上了返回咸阳的路途。此次蜀地之行,他亲眼见证了都江堰这一伟大工程的诞生,也深切感受到了李冰的智慧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