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高三之后,由于此时学校的住宿条件不怎么好,顾阳并没有选择住校,而是继续走读。每天早早骑车前往学校,晚上再骑车回家。
高三的学习相对紧张,顾阳虽然已经提前打牢了基础,却也并没有放松懈怠,而是和其他同学一样,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学习备考中。
由于顾阳初中、高中各跳了一级,却仍旧能够长期占据全校第一名,已经成为了纱帽巷所有家长用来教育孩子的典型。
每当附近的孩子不懂事,学习不上进时,家长们就会教育他们:“你看人家顾阳,那么聪明懂事,学习还那么努力,再看看你,你要是有人家顾阳一半……”
就连原本成绩十分优秀的乔一成,也免不了被拿来和顾阳做对比。
或许正是因为这样,乔一成和乔三丽在学习上都更加用功努力,成绩也都有了不小的提升。
转眼间,紧张而充实的高三生活终于结束。
1981年夏天,十六岁的顾阳走进了高考考场,凭借着多年学习打下的坚实基础,正常发挥,顺利完成了高考,并夺得了当年的苏省理科状元。
“吴大妹妹,恭喜恭喜呀。”
“吴大妹妹好福气啊,我早就看出来,你们家小阳是读书的料子,果不其然,咱们这纱帽巷也飞出来金凤凰喽。”
“羡慕啊,吴大妹妹好福气啊。小阳不止是考上了大学,还是在苏省的理科状元嘞。我滴乖乖咙嘀咚,真是了不起啊。”
“吴大妹妹,你不给孩子办个升学宴吗?我们一定捧场,准备个大红包儿。”
“对对对,这么大的喜事儿,一定要好好庆祝庆祝嘛。”
吴桂兰也是满面春光:“没问题,升学宴还是要得,我这两天准备准备。”
大姨也是个好面子的人,顾阳考上大学这么大的事儿,自然要好好庆祝庆祝。
周围的街坊邻居们也都准备好了红包,上门道喜,甚至比表哥表嫂结婚的时候都要热闹几分。
表嫂、表哥也都跟着高兴:“小阳,以后你可要多教教小辉,争取让小辉将来也考个大学。不求考什么状元,只要能够多读一些书就好。”
顾阳看了眼才三岁的小家伙,也只能笑着点头:“一定一定。”
魏淑英也带着几个前来道喜,乔一成和几个弟弟妹妹纷纷上前恭喜。
“一成,好好学,以你的成绩,过两年考个大学绝对没问题的。”
“谢谢,我一定会努力的。”
“顾阳哥,还有我呢。”
“三丽也不错,坚持努力。”
“顾阳哥,你考了理科状元,是不是就要去燕京读书了?那要多久才能回来一趟?”
“大概要半年回来一趟了。”
“哦,我也一定会好好努力,将来也要考上燕京的大学。”
“那你可要加油了。回头我把这两年整理的学习笔记都送给你们。好好学习。”
“谢谢顾阳哥。”
送走了前来道喜的亲戚朋友,大姨又拉着顾阳一阵感慨:“小阳就是争气,我也算是对得起我那妹妹和妹夫了。小阳,你这都考上大学了,回头也去看看你爸妈,告慰他们的在天之灵。我那妹妹要是还活着,肯定很高兴……”
很快,吴桂兰和张庆丰小两口买来了许多好酒好菜,又请来了一家饭馆的大厨,在院子里摆了好几桌,为顾阳搞了一个热热闹闹的升学宴。
热闹过后,大姨吴桂兰一想到顾阳要大老远的去到燕京读书,就有些不舍:“小阳,你还从来没有出过那么远的门儿,这一下子要去燕京,一去就是半年,也不知道能不能在那边待的习惯?”
“大姨,你就放心吧,我都已经16岁了,也不是小孩子了。而且,我是去读书,能有什么不适应的?”
“回头要不让你表哥去送送你?还是大姨送你去?”
“大姨,你要是想去,咱们一家子都去,提前去几天,就当是去燕京旅个游。”
“这怎么行?一家子都去,那要花多少钱?你才刚考上大学,以后要用钱的地方多着嘞,可不敢乱花钱。”
“放心吧,大姨。我这两年帮人修家电,也攒了不少钱。而且,上大学也花不了多少钱的。”
此时,高考恢复也才没几年,大学生还是天之骄子。现在上大学不仅免学费,毕业还包分配,不用自己辛辛苦苦的去找工作,单位和房子都是国家分配的。
后来到了八九年,国家才开始实行大学收费。
因此,顾阳上大学,每年只需要缴纳5元的杂费和5元的书本费,根本不用缴学费。
表哥、表嫂听了顾阳的话,也都是一阵心动,想要跟着去燕京看看。
只是,表嫂犹豫了片刻,还是拒绝道:“小阳,我和你表哥也很想去。但现在厂子里工作忙,也不好请假,再加上还有小辉,也该上幼儿园了…”
“大姨、表哥、表嫂,其实有些话我一直想跟你们说一下。这两年国家的经济发展很快,形势变化很大,与其继续守着工厂当工人,不如另谋出路。
近些年来,广东和江浙一带都出现了不少新的服装厂,各种新式服装涌入内地,像表嫂所在的棉纺厂,将来很可能会受到冲击。说不定过几年就要下岗一批工人。”
表嫂闻言有些慌:“啊?那该怎么办?小阳,咱们家你最有学问,你要是有什么想法,就直说吧,我和你哥都听你的。”
“表哥、表嫂,你们还记得去年年底我让你们看的新闻吗?去年十二月的时候,温州那边的工商管理局给第一位个体工商户颁布了营业执照,这也标志着个体工商户即将迎来蓬勃发展。
以前,都是一些没有工作的人,不得不去摆地摊挣外快。如今,这才过了半年,全国各地就已经出现了许许多多合法的个体工商户。很多人一个月赚的钱,都能顶得上工人好几个月的工资。”
“小阳,你是说咱也办一个个体工商户?”
“没错。咱们家有足够的积蓄,有这个条件。自从去年李和满被抓之后,他们家的代销点被关闭了,咱们这儿附近也缺少一个小卖部。
依我看,咱们家可以先开个小卖部,办个小百货的个体工商户执照。到时候,可以让大姨先看着店铺,尝试一下。如果生意不错,表嫂也可以跟着干。
等表嫂先锻炼两年,学会了做生意,还可以再开个服装店什么的,把广、深那边的一些衣服,玩具进回来,在这边卖,生意肯定好。”
吴桂兰与儿子儿媳对视一眼,都开始认真考虑起来。
不多时,吴桂兰先开口道:“我觉得行,就听小阳的。庆丰,这两天你去那个工商局看看,问问营业执照该怎么办?”
“没问题,明天我请半天假,去看看。”
顾阳也站了出来:“明天我陪表哥一起去。”
其实,早在前两年的时候,江浙一带的地摊经济就开始蓬勃发展,只是当时政策还没有完全放开,许多卖纽扣的,倒腾小商品的,都还要躲着治安员。
如今政策一放开,这个体经济也迎来了高速发展期。
小商品、服装店、小餐馆都如雨后春笋一般冒了出来,市场经济越发活跃起来,万元户也已经成为了流行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