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算八字的,卖草药的都会在这一天在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屈厚梅已经完全从一个农村妇女蜕变成了一个小商小贩。
她不再局限于在门市卖东西,开始在附近镇场轮流赶集。
一、四、七就在当地,二、五、八在江龙镇,三、六、九在沧水镇。
应了那句:“三天赶三个场,初十在家洗衣裳”。
每天大包小包扛出去,又大包小包扛回来,但她乐此不疲。
因为天天有钱挣。
她挣的钱已经超过了周代德的工资,更超过了许多老师和行政人员。
她也更加独立起来,不再依赖于周代德。
钱能使一个人更加自信。
她也不再回家种地,把大多地送给了院子里的人。
只留下少数几块土,种一点蔬菜。
周永贵负责的小卖部商品也丰富了很多。
除了日常用品外,还多了种子,农药和化肥。
人们种地的习惯在这短短的几年中,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他们不会再去烧灰堆,捡狗粪牛粪来增加田土的肥力。
种地时撒上化肥,或者是中途再添一次肥,远比辛苦收集农家肥省时省力多了。
效果也好多了。
他们也不再像原来那样精心管理庄稼,经常到要田边地头转一转,发现了虫什么的,用手除掉或者是把生虫的拔掉。
现在只需要把农药兑上水,用喷雾器一阵喷,那些虫便无处可藏。
一些高科技产品逐渐进入了他们的生产生活,慢慢改变着他们的传统习惯。
可是事物总是有利有弊,这些高科技产品带来的隐患人们现在还根本没有意识到。
所有这些变化,对目前的周兴国并没有多少影响。
唯一变化应该是不用去捡狗粪了。
但农村的活除了捡狗粪,仍然很多。
他这段时间也在帮着龙秀英养蚕。
开始捉那软软的,凉凉的小蚕时他心里还有点膈应,又有点小心翼翼,生怕一下重了伤到它。
后来已经开始两只手乱抓,乱扔。
小蚕似乎并没有那么容易受伤,翻一个身又开始到处寻找吃的。
它的使命好像就两样,找吃的,然后繁殖。
蚕茧只是它用来保护自己的东西,却被人们所利用。
养蚕是我们的一门古老手艺,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
我国养蚕的历史非常悠久。
据古史传说,中国在黄帝时代已开始养蚕,这一传统甚至可以追溯到距今约五千年甚至更早的时期。考古发现如浙江吴兴钱山漾遗址中的绢片和丝带,以及河南安阳殷墓中的丝绸残片,都证明了这一点。此外,殷代卜辞中也有关于桑、蚕、丝、帛的记载。
中国的养蚕技术不仅在国内广泛传播,还传到了国外。据史书记载,早在公元前12世纪,中国的“田蚕织作”就传到了朝鲜,随后又经过朝鲜传到日本,6世纪或7世纪时又循着丝绸之路传到阿拉伯和埃及等地1。
养蚕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诗经》等文献中就有大量关于养蚕和丝绸的记载,反映了当时蚕桑生产的普及和发达。同时,养蚕也是一项精细的劳作,需要严格控制环境条件和饲养管理。
从古代的丝绸之路到现代的丝绸产业,蚕桑文化一直在我国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不仅是一种经济产业,更是一种文化传承,承载着我国的历史和文化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