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他准备把锅里的韭菜炒鸡蛋盛出来时。
“老二,你刚刚...好像没放盐。”刘氏弱弱的提醒道。
宋老二:“噢噢,对,我差点给忘记了。”
说着就伸向了糖罐子,就在他挖出一勺糖差点就要放进去时,刘氏眼尖,连忙上前制止了他:“别!这是糖。”
“啊?这是糖啊,我记得这是盐罐子来着。”宋老二不好意思挠挠头。
“额,是糖罐子,盐罐子在那边。”
顺着刘氏手指的方向,宋老二这才看到一个一模一样的盐罐子。
他抓了一把盐准备放进去的时候。
刘氏:“别!盐太多了,放一点有个咸味就行。”
宋老二瀑汗...
沈语黑线...
一个在沈老二眼中简简单单、手到擒来的韭菜炒鸡蛋终于在手忙脚乱中完活。
得,看来以后这做饼的任务还是得交给刘氏了,至于宋老二能学几分刘氏的本事,真的很难说啊。沈语心想待会可得好好跟刘氏说说教宋老二的事情。
接下来的饭菜毫无疑问的由刘氏拿回了掌控权。
今日家里有酸豆角,她准备做个酸豆角拌面。
面粉家里现成的。
舀出够全家人吃的面粉量,放入盆中,加入适量的清水,她就开始上手揉面了。
揉面呢,太轻不行,太重也不行,取适中的力度,才能揉出又柔软又筋道的面。
青云村里有些家庭一年到头也吃不上几次大白面,也就过年时包一顿饺子才能吃上。
为了节省面,他们加的水特别多,面皮就非常柔软易破,得留着神擀面,不然很容易把面皮擀破。
而要是家里有人跟商队外出做活,则不一样了,做干饼子在路上吃,加的水就特别少,这样能够延缓存放时间,开春出发,跟商队走十几天那干饼子还能吃呢。只是吧,那饼子又干又硬,咬一口就能把人的牙给咯掉。
刘氏是做面食的好手,得益于从小跟他爹苦学基本功。
沈语看着刘氏行云流水的动作,面团随着刘氏的手掌动作变换形状,暗暗点了点头。
宋老二也在一旁仔细观摩着嫂子的动作,嫂子如今已有三月的身孕,前期能帮衬着点摊子,后期可得靠他自己了,所以他必须要学会这些基本功。
刘氏将新面团揉好,又把上次存下来老面融合进新面团中,加快发酵速度。
在盆子上盖了个木头锅盖放置在一边。
然后开始炒配料。
起锅烧油,下蒜米,下葱白,炝一下锅,下鸡蛋,鸡蛋放进油锅里绽开一朵朵鸡蛋花,待鸡蛋略略成型时,刘氏用锅铲铲开鸡蛋,搅成鸡蛋碎,下切成沫的碎肉块,加上一勺酱油,翻炒到变色。
再下刚刚切好的酸豆角、酸菜丁,下两勺酱油,翻炒均匀。
在起锅前刘氏略略尝了咸淡,感觉不够咸,她又加了点盐。
面条的卤子跟普通的家常菜不一样,要做得更咸一些,这样拌上白面条才有滋味,干活的人吃了才更有力气。
炒好了卤子之后,一旁的面团也差不多发酵好了。
刘氏右手握拳,按压面团,看到面团松软有弹性,于是将面团从盆中取出,放到案板上,用手掌按压下去,呈现一个圆形的面团。
再用擀面杖擀成薄皮,大约2-3mm的厚度,这个厚度的面条厚实又筋道。
拿着菜刀比划了一下,就切成细细的面条。
刚刚炒好卤子的锅没有刷,锅里还有些油水,直接放入清水烧热。
再下入面条。
为了防止粘锅,她拿着筷子搅和了几下。
盖上锅盖,听到水声咕噜咕噜,差不多等了四五分钟,刘氏约莫面条已经熟了,就把面条捞出来,放入凉水盆中过凉。
她把面条盛到碗中,家里一共是4个大人,一个孩子,总共盛了4大海碗和1个小碗的面条。
盆中的面条还有富余,盆里有水,不用担心面条会坨掉。
再一人加一大勺的卤子,大宝碗小,刘氏给他加的卤子刚刚好冒尖。
几人齐心协力把盆盆碗碗碟碟端到堂屋。
宋老大下地回来后,一脸兴奋的看着今天晚上的伙食:“不错啊,今天吃大白面条子。”
刘氏递给宋老大一双筷子。
沈语问宋老大地里的事情可还顺利不。
宋老大闻言连忙说:“顺利的很,我把浸泡好的稻谷种子都撒到土了,接下来就等稻子冒芽了,然后就能移栽到田里了。”
宋老二说:“大哥,回头禾苗移栽时告诉我,我也回来帮忙。”
宋老大点点头。
稻谷种子要先浸泡在水里,增加发芽率,然后再播到苗床地中,待禾苗长出后就能移栽到水稻田了。
看到一切顺利,沈语也就放下心来,是骡子是马,还得看看长出禾苗时的情况了。
系统的种子生存率要远远高于古代的种子,沈语估摸着应该发芽时就能给他们家带来一个巨大的惊喜。
餐桌的几人说笑着,一边对着自己的大碗面条疯狂下手。
宋老大夹了一筷子韭菜炒鸡蛋,吃了第一口就感觉不太对劲。
这韭菜有些老啊,怎么咬都咬不烂,这鸡蛋呢,还有点儿糊的感觉。
一口咽下去,他极力掩饰面色的不自然,小心翼翼的觑着自家媳妇儿。
刘氏也尝了宋老二炒的韭菜炒鸡蛋,她的评价是火候有些过了。
看到宋老大的小动作,刘氏怎么能猜不到宋老大的意思呢。
她狠狠的踩了宋老大一脚。
听到宋老大大吸气的声音,她才十分满足。
然后跟其他几人说:“二弟回头得再练练如何掌握火候,像韭菜炒鸡蛋这种菜,火候别那么大,才能烹出韭菜的清香和鸡蛋的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