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码头。
虽然摊位面前没什么人了,但是宋老二依然在很努力的贴饼子,早上抢购一空的景象让他心有余悸,他决定要多备货,这样才不会手忙脚乱。
沈语也帮着一起打起了下手,三人有序而又忙碌的工作着。
其他摊位的摊主早就看到了沈语摊位早上排队的景象了,本来沈语的摊位没啥人,所以其他几个摊位并未放在心上,看到后面沈语一吆喝,就抢走了不少客源,心中十分不满,只是不清楚这几人的底细,并不敢轻举妄动。
终于,到饭点了,开始上人了。
“给我来三个饼,全部加酱肉的。”这是个满脸横肉的大汉,他早上就看到了这个饼的摊位,只是当时看着眼挺生,没上来问问,依旧选择了常吃的肉包子那家。
结果上午干活时,听到了工友说起来这家的猪油起酥饼多么多么好吃,酱肉如何如何扎实,他心里那是一个悔呀,自己怎么就没过来问问呢。
中午一下工,他就赶来了,既然没吃到早上那份,那中午这份他做个头茬不过分吧?
“好嘞,诚惠6文钱。”沈语把做好的饼递给大汉。
收好了大汉递过来的6文钱,眼看着码头的工人下工了,她也开始了她的吆喝大业,只是这次不同的是,她让宋老大和宋老二吆喝。
“卖饼啦,卖饼啦,一文钱!”宋老大大着嗓门喊道。
“猪油起酥饼,一文钱一个!”宋老二跟着吆喝。
听到两兄弟的吆喝声,她在心底给宋老二点了个赞,知道抓住客户痛点啊。
是的,他们的卖点就是用猪油做的起酥饼,而且只卖1文钱,普通的馒头烧饼也是1文钱,这家的饼用猪油做的,也卖1文钱,只要不是傻子都知道该选啥,让客户知道产品的卖点才能让客户选择自己。
宋老大的吆喝声虽然能够引起人们的注意,但却显得有些平平无奇,就跟普通的馒头烧饼的叫卖声没什么区别。
而宋老二的吆喝声一出,就让人知道了这家饼里有荤腥,还只卖1文钱,更能吸引人。
两兄弟的吆喝声此起彼伏,在码头中回荡着,招揽来了不少人。
有早上没吃到的人,被吸引过来,想要尝尝这猪油起酥饼。
也有早上吃到了但中午还馋的人,一下工就迫不及待地想要再买一个来解馋。
人群渐渐围拢过来,摊位前又变得热闹起来。
这次饼的备货充足,卖起来快很多,酱肉最先卖完了,后面的人只能买到普通款的饼了。
眼看着普通款的饼也快卖完了,沈语数了数个数和人头,对着后面的人大声喊道:“饼没多少了,不用排了,明天再来吧。”
听到饼没多少了,晚来的人十分失望,但也只能默默离开,并在心里暗自发誓明日一定早点过来。
卖完最后一波饼之后,几人收拾好摊位,搬着炉子,背着背篓,去东门牌坊下,跟老牛头汇合。
回到家中。
刘氏急忙赶上来,一脸期待地问道:“今天卖得怎么样?”
宋老大一脸贱笑,并不回答问题,而是神秘兮兮地从自己的背篓里掏出一个大钱兜子。他小心翼翼地将钱兜子放在桌上,然后一掀开。
所有的铜钱如同瀑布一般从钱兜子里倾泻而出,发出清脆的“哗啦啦”声响,散落在桌面,,持续了约十秒钟才逐渐停止,堆得冒起了尖。
刘氏激动得几乎无法自持,她夸张地张开双臂,紧紧环抱桌子,眼睛瞪得大大的,嘴里不停地喃喃自语:“我的老天爷,这么多钱啊!”
现在只干一件事,那就是数钱!
沈语拿来棉线,给每个人都分了分,每十文钱就穿一小串,把铜钱给归纳整齐。
最后总共是1236文。
“乖乖哩,出去一趟就赚了1两多银子。”刘氏惊喜地说道,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这只是毛利,具体赚了多少,我们还需要再算一下。”
听到婆婆这句话,刘氏的喜悦感顿时被冲淡了不少,她意识到自己刚才过于乐观,原来这些并不是实际赚到的钱。
沈语开始计算起成本。
炉子950文买的,算硬件成本,暂不算到今日的摆摊成本中。
食材成本,猪肉买了300文的,不过猪排骨是自家吃的,真正用到的是猪油和猪的肥瘦肉,差不多有 个220文左右。面粉用了40斤,8文一斤,花了320文。
杂货铺子买的调料大酱还有酸菜酸豆角什么的,算差不多20文吧。
准备的树叶,花了4文的糖钱。
自家的柴火,没花钱。
来回的车马费,12文钱。
加一起共花了576文成本钱。
利润是660文,有一倍的利了,这个比例远远比不过现代,不过这里的生产力和消费力肯定是比不上现代的,在古代有个一倍的利润已经不错了。
看来明天再摆一天,就能把炉子的成本钱赚回来了。
按照今天卖的饼的情况来看,还需要多备货,今天差不多卖了600来个饼,沈语大手一挥,明天再备200个饼的货。
几人一听,摩拳擦掌,恨不得马上开干。
沈语让刘氏去跟金芝那边沟通下看看还有多少富余的酸菜酸豆角,全收了。
若是金芝那不够的话,就再去收一下同村其他人的。
还让宋老大跟向礼那边说一下若是有采集好的生药材先别卖到药铺去,沈语这边直接收了,她决定尝试一下医书里面其他的炮制方法,以争取把药材炮制到更好的药性,来报答陈掌柜。
至于宋老二,现在让孩子们收树叶这事,归他管了。
沈语则回到房间,温习了炮制的医书,之前只是简略的看了看晾晒之法,现在既然要炮制得更好,自然要把其他的方法都仔细学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