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买鸡崽之前呢,我们还有一件事,那就是...”
沈语还没说完,刘氏眉飞色舞的抢答道:“数钱!”
没错,又到了激动人心的数钱环节了,不得不说这个环节几人早就摩拳擦掌,期盼已久。
于是宋老大把钱袋子里的钱都倒出来,沈语给几人分了棉线,就连大宝也被分了一根。
宋老大小时候开蒙时算术打的底子好,即使后面从地主少爷做了农民,但学会这一项技能让他占了不少便宜,比如浇灌一亩地要打多少桶水,他就能烂熟于心,每次都能打的正正好,省了不少力气。
因此,宋老大夫妇俩的观念就是:学算数,要从娃娃抓起。
几人开始数起钱来。
今日一共赚了1477文铜钱。
成本包含300文的猪肉钱,320文的面粉钱,调料算30文钱的,6文的润笔费,来回12文的牛车费,总共是668文钱。
利润是809文钱。
加上昨日的利润572文钱,一共赚了1381文钱。
再减去一开始投入固定资产铁炉子950文钱,这就把之前投资的铁炉子钱给赚回来了。
目前的总盈利是431文钱。
沈语大手一挥,又1个人奖励了10文钱,出去了30文钱,加上昨日的30文钱,目前公中的盈利就是371文钱。
大宝心心念念着要养小鸡崽,沈语自然不会耽误,早早地就打听到了村头李秀娘家里的小鸡崽子特别好,就连邻村人也上她家买鸡崽子。
她牵着大宝来到了李秀娘家,说明来意之后,李秀娘热情地邀请他们进屋,并说道:“婶娘,是先进屋喝口水,再看看鸡崽子呀。”
沈语笑着摆摆手说:“水就不喝了,在家里喝过了,先看看你家鸡崽儿吧。”
于是,李秀娘就带着两人走进了她家母鸡的产房。
她家里专门搭建了一间茅草屋作为鸡的产房,而且在搭好屋子后,还特意请了镇上的一个老木匠到屋子里做了个木架子,架子上摆放着一个个为母鸡准备好的茅草窝。
此刻,正有几只母鸡在抱窝,沈语仔细观察了一下这些母鸡,发现它们的品相和体型都很不错,看着也挺健康的,这让她放心不少。
看着沈语觉得满意,李秀娘就说了:“现在手头上没有现成的鸡崽子,之前的被人买走了,正在孵的最快的也要5天,价格呢,是一只鸡崽子3文半钱,婶子可等得?”
沈语打探过,普通鸡蛋是1文钱,一只母鸡哼哧哼哧的孵蛋能孵15-20个鸡蛋,需要21天左右才能把小鸡孵出来。过程中可能还会遇到蛋没有受精、孵化失败等情况,有一定的损耗。
而镇上的集市,鸡崽子的价格从4文到6文不等,李秀娘家定价3文半一只,所以她这个价格,沈语觉得蛮划算的。
李秀娘正是用低价来吸引客源,省去了去镇上来回奔波的麻烦,若不如此,大家都是同一价格,凭啥要来你家买。
沈语现在正是:兜中有粮,手头不慌。她大手一挥,把这一窝小鸡崽子都定了。
定完才想起来,还没问问想养鸡的大宝呢。
“大宝,一窝10多只鸡崽子,你能养不?”
大宝就像小鸡吃食一样点点头:“能养能养。”
马上就要迎来喂养十多只小鸡的任务了,大宝丝毫不慌,甚至还有些期待。
沈语订了16只小鸡,一共是56文,交了20文钱的定金,还差36文的尾款。
李秀娘收了定金之后,给沈语一根稻草,上面绑了两个圈,意思是收了20文,作为凭证。
另外又自己取了一根稻草,结了3个大圈、5个小圈和1个疙瘩,放在自己这提醒还有36文没收。
李秀娘全家数数都不行,只有李秀娘一个数的最好,但是她也只会数最多10个指头的,再多的就不会数,所以她跟人结契时,都是以10为1个大圈,5为1个小圈,小疙瘩就表示零的数。
她告诉沈语,这窝鸡大概还需要5天就能破壳了,破壳之后她亲自把小鸡送到宋家去,这之前宋家需要给小鸡们准备干净、温暖的鸡窝,用稻草编一个,另外需要把鸡圈给打扫整理一下,小鸡容易生病,所以一定要仔细照看。
沈语点点头,道了谢,带着大宝离开了李秀娘家。
回到自己家中,只见宋老大和宋老二两人都捧着什么喜不自胜。
沈语近前两步才发现,他们捧着的是衣服。
她给自己倒了杯水:“你俩乐呵什么呢?”
看到沈语回来了,宋老大跟献宝一样把衣服给沈语看:“娘,我媳妇儿给我做的衣服。”
宋老二也把衣服展开:“嫂子给我做的衣服。”
沈语看了两人的衣服皆是棉布做的,应该是刘氏先紧着棉布衣服做。
农村人有棉布衣服穿的非常少,偶尔有一件也是出门见客才穿穿。
而宋家几个兄弟的棉布衣服都很少,就连在县学读书的宋老三也只有两件洗的发白的棉布衣服,更别提没读书的老大和老二了,一人只有一件,还打了补丁。
但是这还不算是最苦的,在原身的记忆里,她娘家那个村子就有好几户人家连麻布衣服都买不起,兄弟三人只穿1件麻布衣服,有人要出门就穿着那件唯一的衣服出门,另外两人就光着身子在家里躲着。
宋家的境况只能说好一些,别的不说,几件麻布衣服还是买的起的。
但饶是如此,看到这么干净这么柔软的棉布衣服,两个大小伙子也乐开了花。
看到他们这么开心,沈语也陪着他们开心了起来,打趣道:“别说你嫂子手艺真真好,老大你可要惜福啊,娶了这么好的媳妇,可别干那混账事惹自己媳妇不快。”
宋老大顿时急赤白脸,急着为自己辩白道:“娘,怎么会呢,我几时干混账事惹我媳妇了,我自己的媳妇我爱重她还来不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