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村的路上,卸去了炉子等重物,有了推车的加持,轻便不少。但是已经习惯牛车速度的几人,现下又不太习惯腿着走路了。
眼看着这路啊,是越走越沉闷,越走越没劲。
宋老大腆着脸,尝试着问沈语:“娘,咱家啥时候也置办个牛呗。”
“别的不说,咱们家那五亩地啊,人犁起来是真的没有牛快。”
“老牛头那头老牛都十三四岁了,那么老的老牛,犁起地来跟飞一样。”
听了宋老大的话,沈语心中一动。
牛在古代,是最重要的生产力。
牛的体力远超普通成年男性,一头成年的耕牛可以持续拉动犁具进行耕作,尤其是在开垦新的土地,或者翻耕较为板结的土壤时,牛能够将土壤翻得更深,使土壤更加疏松。
但是人下一铲子,遇到松软的土壤还好说,若是遇到板结的土壤,那可就是一铲子铲到了硬茬了,只能铲出浅浅一个小坑。
而且,牛的耐力比人好很多,一头牛在一天内可以连续犁地数小时,在农忙季节,牛可以从清晨一直工作到傍晚,中间只需短暂的休息和进食。
而人在地里干个一两个小时就需要休息一段时间,否则就会因体力不支而无法继续干活。
有的时候会看到村里的农夫、农妇在田埂上休息,其实那真的不是在磨洋工,就是因为太晒、太累、太渴、太饿等负面效果的加成。
必须得休息一会儿,喝口水,吃点干饼子,补充了能量才能继续干下去。
但是牛呢,只需要给牛喂清水和草料就能支撑很久。
牛是迟早要买的,全家的重活都压在宋老大一个人身上肯定会把他的身子累垮的,而且沈语日后还打算再开荒呢,没有牛,光凭人去开荒,那全家一起出动,累死累活干一年估计也开不出来什么好地。
她算了一下,一头成年牛要花6两银子,现在家里刚好有10两多存银。
如果没有现在在做的吃食生意和王员外那10两银子,估计宋老大根本不敢奢求买一头牛。
她重重的点点头:“买。”
听到沈语发话说可以买牛了,宋老大脱口出口:“太好啦。”
过了正午饭点的乡间小路上,只有沈语一行人还在匆忙行走着。
“我们要有牛啦”的声音,在路上久久回荡着。
宋老大的嘴巴大张,嘴角上扬,露出两排牙齿,短时间来看应该是合不上了,脸上堆满了痴痴的笑容。
他已经在畅想着,买了牛之后,要给它在自家后院专门再盖一间宽敞舒适的牛棚,可不能跟让他的宝贝牛儿跟大宝养的那些鸡挤在一起。
他还要给牛儿准备足足的草料。
春夏时节,每天都带着牛儿出门,找一片好草地,让它吃上最嫩、最鲜、最多汁的青草。
到了秋天,收的稻草全都摞成稻草垛子,今年的稻草垛子坚决不卖了,留着给自家牛冬天吃,就是吃不上新鲜的,有点儿委屈自家牛了。
宋老大还不忘盘算着每天放牛时,跟在牛的后面,把牛的粪便好好收集着,到时候给自家田增增肥力。
哦对了,买了牛之后还得请教一下老牛头,怎么驯服牛,让它在地里使出最大的力气。
这么一想,事情好多啊,但是宋老大却丝毫没觉得厌烦,他摩拳擦掌、兴奋不已,仿佛现在就有一百头牛在他心上蹦跶来蹦跶去,每蹦跶一下,心就飞奔到了即将到来的牛身上。
回到家中。
看到几人,刘氏赶忙迎了上来,她早就在家里等着数钱,哦不,等着婆婆他们回家呢。
结果首先就看到了推车,她一脸新奇样:“诶哟,这是咱家的?”
刘氏带着一丝不确定询问宋老大。
宋老大咧着嘴笑道:“嘿嘿,娘买的。嘿嘿,媳妇儿,咱家要买牛了。”
刘氏还在为第一句话的信息量而开心,结果没想到第二句话的信息量更大。
她惊讶:“真的?!”
刘氏贴心的帮宋老大解开身上的钱袋子,然后掂了掂重量,听到里面铜钱哗啦的碰撞声,满意的说着:“以后你也算了有个帮手了,不用自己一个人在地里死扛了。”
宋老大依旧咧着嘴:“是啊,媳妇,你真好,你心疼我一个人种地。”
刘氏继续惊讶:“今天赚了多少钱啊?这钱袋子我第一次拎,还怪沉的咧。”
沈语看了看自说自话的两人,虽不明白但仍觉厉害,她对着刘氏说着:“先不忙数钱,看看给你带了啥。”
刘氏这才听婆婆的,把钱袋子放在桌子上,然后先去看了推车上有啥好东西。
她眼尖的发现,除了日常需要用到的面肉调料等物资之外,有一个油纸包装的东西。
拆开一看,这是她心心念念的蜂蜜!
油纸内,小半个蜂巢呈半圆状附着在一根树枝上,表面光滑富有光泽,外壳是深褐色,内里是米黄色。
粘稠光滑的蜂蜜充满了蜂巢的孔洞中,转动一下油纸的方向,就能看到蜂蜜极为缓慢的流淌着。
鼻子深吸一口气,仔细闻一闻,还能闻到花蜜的香味。
“像是野坝子蜜。”刘氏惊喜的说道。
“应该是吧。”沈语点点头:“今天我在药铺问了药铺掌柜一些事情,刚好看到他那有采蜂人给他送了几个蜂巢,我就买了小半个回来。”
“娘,你是咋知道我想吃蜂蜜的咧。”
“听老大说的。”
宋老大咧着嘴:“早上做梦时听到你说梦话了。”他这个嘴自从听说要买牛之后就没合上过。
“老大跟我说要把以后他在吃食生意赚的那一份子钱,都支出来,给你买蜂蜜。”
刘氏眼泪汪汪的凝视着宋老大,那如水的眼眸中充满了对宋老大的感激和爱意。
宋老大接收到了媳妇儿爱的讯号,这嘴角的弧度啊,更是上升了几分,高高扬起。
刘氏:我可真是太机智了,想出了这么个好办法。我还担心早上你睡得死没听见,特意加重了语气多说了几遍,看来还是很有成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