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渺无垠的大海深处,那艘部落的渔船宛如一位凯旋的勇士,正缓缓驶向熟悉的海岸。海风轻柔地拂过,似在为它的归来奏响欢歌,海浪则如同忠诚的卫士,簇拥着船身,温柔地推送它前行。此时的渔船,因承载了大海丰厚的馈赠,吃水线明显下沉,在海面上犁出一道深深的沟壑,仿佛在诉说着这趟出海旅程的丰硕成果。
船头,几位渔民身姿挺拔,他们古铜色的脸庞上绽放着自豪且灿烂的笑容。他们身旁,各类海产堆积如山,在阳光的倾洒下,折射出迷人的光彩。船舱里,一桶桶、一筐筐尽是鲜美的海鱼,那些肥硕的鱼儿们相互挤压着,密密麻麻地挤满了每一寸空间。看那带鱼,通身银白,修长的身躯如同一根根被精心打磨过的银条,在光影交错间熠熠生辉;石斑鱼则体态圆润,其身上斑斓绚丽的色彩恰似海底最华美的织锦,每一片鳞片都仿佛在讲述着大海深处的神秘故事。
竹筐之中,螃蟹们张牙舞爪,大钳子在空中肆意挥舞,相互碰撞时发出清脆的声响,似在宣泄着被困的不满,却也为这满船的收获增添了几分热闹与活力。八爪鱼则相对安静,它们柔软的触手牢牢吸附在筐壁上,身体不时变幻着颜色,从深沉的褐色到浅淡的灰色,仿佛在施展着最后的伪装术,妄图隐匿于这喧闹之中。
船尾,那位经验老到的掌舵者目光坚定而又饱含欣慰。他粗糙的双手稳稳地握住船舵,凭借着多年的航海经验,让渔船沿着既定的航线平稳前行。此刻,岸边的景象已逐渐清晰,沙滩上,部落的成员们早已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与期待。妇女们手中紧紧攥着色彩鲜艳的布巾,在空中奋力挥舞,那飘动的布巾仿佛是她们激动心情的外化;孩子们如同脱缰的小马驹,在沙滩上嬉笑奔跑,清脆的笑声远远传开;青壮年们则毫不犹豫地踏入浅海,海水溅起白色的水花,打湿了他们的衣衫,他们齐心协力,喊着响亮的号子,将渔船缓缓拖向岸边。
当渔船终于停靠在沙滩上,众人如潮水般一拥而上。他们的目光中满是惊叹与喜悦,看着这满船的海产,脑海中已然浮现出未来一段日子里部落中热闹的聚餐、富足的生活景象。在欢声笑语中,大家齐心协力地搬运着海产,每一个动作都充满力量,每一张脸上都洋溢着对大自然慷慨馈赠的感恩之情。
渔船满载而归,停靠在沙滩边。部落的人们欢呼雀跃,纷纷围拢过来。孩子们好奇地张望着满船的海产,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不时发出惊叹声。妇女们则忙碌地穿梭其中,指挥着搬运鱼货,脸上洋溢着喜悦与自豪,她们早已在心中盘算着如何处理这些新鲜食材,是晾晒成鱼干以便长久储存,还是烹制一顿丰盛的海鲜大餐来庆祝。
青壮年们将一桶桶、一筐筐的海产从船上小心地搬下,他们的笑声在海边回荡,彼此交流着这次出海的惊险经历与收获满满的喜悦。有的部落成员坐在一旁的礁石上,面带微笑,眼神中透着欣慰,他们看着热闹的场景,心中满是对部落未来生活的憧憬,仿佛已经看到了部落因这次丰收而更加繁荣昌盛的景象。
而老人站在人群中央,大声赞扬着渔民们的勇敢与勤劳,他的声音洪亮而有力,传遍了整个海滩。随后,巫师按照部落的传统,一部分海产被挑选出来,作为祭品供奉给大海,以感谢大海的慷慨馈赠与庇佑。在庄重的祭祀仪式中,人们的神情肃穆,口中念念有词,表达着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
祭祀完毕,便是欢乐的分享时刻。海滩上燃起了熊熊篝火,妇女们将清洗干净的鱼穿在树枝上,放在火上烤制。不一会儿,烤鱼的香味弥漫开来,混合着海风的气息,让人垂涎欲滴。大家围坐在篝火旁,一边大快朵颐着鲜美的鱼肉,一边分享着海上的奇遇,欢声笑语与海浪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和谐美好的画面。
在部落靠海的一片平地上,老人召集起部落成员,开始传授海带提炼味精的奇妙技艺。地上摆放着从海中采集来的新鲜海带,这些海带叶片宽大而厚实,在阳光的照耀下泛着深褐色的光泽,散发着大海独有的气息。
老人首先拿起一把锋利的刀,将海带仔细地切成小段,每一段的长度都大致相等。他边切边讲解,告诉众人切得均匀有助于后续的熬煮过程。部落成员们围坐一旁,眼睛紧紧盯着老人的动作,专注地聆听着每一个要点。
切好海带后,老人将其放入一口巨大的陶锅中,接着往锅里倒入适量的清水。这清水取自部落附近的山泉,清澈甘甜。随后,他在锅下架起木柴,点燃了火焰。火焰渐渐升腾,舔舐着锅底,陶锅中的水开始慢慢升温,发出轻微的“咕嘟咕嘟”声。
随着水温的升高,海带在锅中翻滚起来。老人拿起一根长木棍,不时地搅拌着,确保海带受热均匀,不至于粘锅。他告诉众人,这个熬煮的过程需要耐心等待,让海带中的精华充分融入到水中。部落成员们有的帮忙添加木柴,有的则在一旁仔细观察水的变化。
过了许久,锅中的水变得浓稠起来,颜色也由清澈转为淡淡的褐色。老人判断此时海带中的精华已经大部分融入水中,于是他熄灭了火焰,让锅中的液体稍微冷却。
接下来,老人拿出一块干净的麻布,将冷却后的海带汤汁过滤到另一个容器中。过滤后的汤汁更加纯净,杂质被留在了粗布上。他又将这汤汁重新倒入陶锅,再次架火加热。
在加热的过程中,老人不断地搅拌着汤汁,随着水分的逐渐蒸发,锅中的液体越来越浓稠。当汤汁浓缩到一定程度时,老人从旁边的盒子里取出一些白色的粉末,这是之前提炼好的盐。他将盐加入锅中,继续搅拌均匀。盐的加入进一步促进了汤汁的浓缩和结晶。
慢慢地,锅中开始出现白色的细小晶体,这些晶体就是味精的雏形。老人加快了搅拌的速度,让晶体均匀地分布在锅中。最后,他将火熄灭,让锅自然冷却。
当锅完全冷却后,老人用一个小勺子将锅中的味精晶体小心地刮取出来,放入一个干燥的陶制容器中。部落成员们看着这来之不易的味精,眼中充满了新奇和兴奋。老人笑着告诉他们,这些味精可以用来给食物增添鲜美的味道,让部落的饮食更加丰富美味。
老人对部落的成员说道:“这味精得来不易,保存时需万分谨慎。一定要将其放在干燥之处,切不可让水汽沾染,否则便会结块变质。像咱们海边潮湿,绝不能随意放置,要找个高燥通风的角落,把装味精的罐子稳稳搁好。每次取用完毕,定要迅速封紧罐口,莫要让湿气有可乘之机。”
说到使用,老人的眼神专注起来:“这味精用量需恰到好处。往食物里添加时,只消一小撮即可。就如同给菜肴施了魔法,不管是烤鱼、炖肉,还是煮海菜汤,在出锅前洒上些许,轻轻搅拌均匀,食物的鲜美滋味瞬间便能提升数倍,却又不会抢了食材原本的味道,让咱们平日所食更添风味,大家且好好记下。” 部落成员们皆点头称是,将老人的话牢记于心。
今天清晨,阳光刚刚洒在部落的土地上,老人便起身,召集了部落里一些身强力壮的青壮年说建个学堂教育孩子们读书大人闲时也可来听课。他们来到一片空旷且地势较高的平地,老人拿着一根树枝,在地上仔细地规划着学堂的轮廓。他眼神专注,嘴里不时地说着尺寸和布局,青壮年们围在旁边,认真地听着,不时点头。
随后,大家开始动手收集建造所需的材料。一部分人前往树林,挑选那些笔直且粗壮的树干作为学堂的支柱。他们挥舞着斧头,用力砍伐,每砍一下,都伴随着汗水的挥洒和树干的微微颤抖。另一部分人则去寻找合适的石块,这些石块要足够平整,用于搭建学堂的地基。他们在河边和山脚下仔细寻觅,用木杠和绳索将选中的大石搬运回来。
准备工作就绪后,正式的建造开始了。先挖地基,青壮年们用铲子和铁锹奋力挖掘,将泥土一锹锹挖出,挖到足够的深度后,把平整的石块一块块铺进去,用小石块和泥土填充缝隙,确保地基稳固。接着竖起支柱,众人齐心协力将树干抬起,慢慢放入挖好的柱坑中,再用藤条将支柱固定好,使其垂直于地面。
老人在一旁指挥着,支柱上架设横梁时,需要几个人站在高处,小心翼翼地将横梁放置在支柱顶端,然后对着凹槽插进去,形成学堂的框架。框架搭好后,便开始编织墙壁。妇女们也加入进来,她们用细树枝和藤条交叉编织,编成细密的网状,再糊上一层用泥土和干草混合而成的泥浆,既可以挡风,又能起到加固的作用。
屋顶用瓦片覆盖。男人们爬上屋顶,将瓦片拌上的黏土层层铺叠,从下往上,一层压一层,用黏土固定住,确保屋顶能够防水。
在学堂的建造接近尾声时,制作课桌椅成为了关键任务。老人带着几个心灵手巧的部落成员开启了这项工作。
他们首先挑选木材,建学堂的木材还有很多。制作桌面和凳面,需将切割好的木板进一步打磨平整。他们找来粗糙的石块,反复地在木板表面摩擦,手臂不停地挥动,直到木板摸上去光滑无刺。对于桌腿和凳腿,在将树干修整成合适的粗细后,还要在底部削出一个平整的截面,以便能稳定地放置在地面上。
连接部件时,用榫卯结构。先在桌面和桌腿对应的位置用铁凿开口,桌椅脚穿过开口,打上楔子,确保桌椅结构牢固。在制作过程中,老人不时地检查各个部件的尺寸与连接情况,一旦发现有偏差,便立刻指导修正。
经过数日的精心打造,一套套质朴而实用的课桌椅整齐地排列在学堂之中。孩子们好奇地围拢过来,用小手触摸着这些凝聚着部落众人智慧与汗水的成果,眼中满是对未来学习生活的期待。
在部落学堂的筹备事宜中,老人决定制作算盘这一重要的计算工具。
老人先是带领在部落成员,在建学堂剩下的小料里,精心挑选合适的木材。他们寻觅那些质地细密木材。在制作场地,老人把木材锯成大小适中的木块,每一块都将成为算盘的关键部件。
制作算盘的框架时,老人用锋利的柴刀仔细地将木块修整成长方形,然后用石凿在木块上凿出精准的凹槽,以便能嵌入算珠的横梁。这一过程需要极大的耐心与专注力,老人的眼神紧紧盯着手中的工具与木块,每一下凿刻都力度均匀,稍有差池便可能影响整个框架的稳固性。
对于算珠,老人选择了更为圆润的木块。他先将木块打磨光滑,去除表面的毛刺与棱角。接着,在每颗算珠中间钻孔,以便能串在横梁上。老人拿起坨钻,缓缓旋转,木屑从孔中一点点溢出,旁边的年轻人则小心翼翼地吹走木屑,确保孔内干净。
横梁的制作也不轻松,要保证其粗细均匀且笔直。老人把一根长木块反复地在粗糙的石面上滚动摩擦,同时用眼睛仔细地打量,不断调整,直到满意为止。然后在横梁上刻出一道道浅浅的卡槽,用于固定算珠,防止其随意滑动。
串算珠时,老人拿出早已准备好的细藤条,将算珠一颗一颗地串在横梁上,再把横梁嵌入框架的凹槽中,用树胶固定。老人的手指虽然粗糙,但动作极为灵活,在算珠与横梁间穿梭,将它们组合成一个个完整的计数单元。
最后,老人在算盘的边框上刻上一些简单的符号,用于标记数位。经过多日的精心打造,一个古朴而实用的算盘终于制作完成。老人轻轻拨动算珠,发出清脆的碰撞声,这声音仿佛在诉说着部落智慧传承的新起点,也预示着学堂里的孩子们将通过它开启数学与计算的奇妙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