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熹微,天神庙的藏经阁内静谧非常,唯有君贤翻动书页的沙沙声。历经无数个日夜的精研、实践与反复打磨,此刻,他轻轻合上那本倾注心血的《地经》,眼中满是欣慰——这部承载着他对修行全新领悟的典籍,终于编撰完成,足以为后世修行者拨开迷雾、照亮前路。
君贤起身,踱步至阁窗前,极目远眺,山峦连绵起伏,恰似他一路走来的修行征途。回首往昔,从初窥《地黄经》门径时的青涩懵懂,到受天神提点后在修行路上的艰难探索,再到如今《地经》功成,桩桩件件,历历在目。他深知,是时候开启新的旅程了。
不多时,天神庙大殿内,弟子们齐聚一堂,神色间满是敬畏与不舍。君贤稳步上前,手中庄重地捧着《地黄经》,目光缓缓扫过每一位弟子,开口说道:“徒儿们,为师今日将这天神庙与《地黄经》托付于你们。《地黄经》乃我天神庙传承根本,其间智慧深邃,望你们潜心钻研,莫负所托。”言罢,他将经书递予年长的大弟子。
弟子们跪地叩首,年长的大弟子眼眶泛红,哽咽道:“师父,您这一走,何时归来?我们舍不得您。”君贤俯身,逐一扶起弟子,目光坚定而温和:“为师欲下山游历,寻找心中的大道,以此突破境界,此次劫难凶险,不知何时归来,等突破后自然回归。而且这天地广阔,诸多百姓深陷苦难,为师当以所学,助他们脱离困境。况且,尘世亦是修行大课堂,你们日后自会明白。”
简单收拾行囊后,君贤背上行囊,踏出天神庙大门。下山之路,蜿蜒曲折,他脚步沉稳,心境澄澈的走在下山的蜿蜒小道上。山路两旁,野花肆意绽放,彩蝶翩跹起舞,可他满心都在思索着如何将自身所学惠及山下的芸芸众生,对这山间美景无暇顾及。
不多时,一阵嘈杂声传入耳中。君贤加快脚步赶至事发地,原来是一位老猎户在追捕猎物时,不慎跌入山谷,被救起后已是遍体鳞伤、昏迷不醒。君贤迅速上前,单膝跪地,轻轻翻开老猎户的眼皮查看,又将手指搭在其脉搏上,片刻后,他微微皱眉,情况不容乐观。
他环顾四周,见不远处有一清泉,赶忙奔过去,用随身带着的干净布巾蘸取清水,小心翼翼地为老猎户擦拭脸上和伤口处的尘土与血迹。紧接着,他从行囊中熟练地取出银针,在火上快速燎过消毒,随后精准地刺入老猎户身体的几处穴位,手法轻盈又果断,每一针都蕴含着他多年修行医术的深厚功底。随着银针的落下,老猎户的脸上似乎有了些许细微的反应,痛苦的神情略微舒缓。
君贤并未停歇,又迅速打开药包,从中挑选出几味草药,放入口中细细嚼碎,而后均匀地敷在老猎户那鲜血淋漓的伤口上。草药的苦涩气息瞬间弥漫开来,君贤一边敷药,一边轻声呢喃:“老人家,莫怕,有我在。”眼神中满是关切与专注。处理好外伤,他扶起老猎户,让其靠在自己怀里,右手抵住其后背,缓缓运气,将一股柔和的内力输入老猎户体内,助其疏通堵塞的经脉,调和紊乱的气血。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老猎户的呼吸逐渐平稳,眼皮也开始轻轻颤动。终于,在君贤持续的救治下,老猎户缓缓醒来。他睁开迷茫的双眼,看到眼前的君贤,眼中满是感激:“多谢恩公救命之恩,若不是您,我这把老骨头今日怕是要交代在这儿了。”君贤微笑着扶起他,说道:“老人家,您吉人自有天相,往后可得多加小心。”
君贤继续前行,几日后来到了一个热闹的集市。此时的集市却弥漫着哀伤的氛围,原来是一位年轻的母亲,怀中抱着突发急症、昏迷不醒的孩子,正焦急地四处呼救。君贤毫不犹豫地拨开人群,快步走到母子面前。
他先是仔细观察孩子的面色,又轻轻翻开孩子的嘴唇查看舌苔,随后将手放在孩子的额头,感受体温。紧接着,他冷静地对孩子母亲说:“大嫂,莫慌,我略通医术,让我来看看。”说罢,他从行囊里取出一个自制的简易听诊器,放在孩子胸口,专注地倾听孩子的心跳与呼吸声。片刻后,他心中已然有了判断,孩子是感染了热毒,邪气攻心。
君贤立刻行动起来,他让孩子母亲找来一个干净的碗,从药包里倒出几味清热解毒的草药,用集市上买来的热水冲泡,待水温稍凉后,亲自喂孩子服下。喂药过程中,孩子牙关紧闭,药水不时溢出,君贤耐心地一点点撬开孩子的嘴巴,轻声哄道:“乖孩子,喝了药就会好起来的。”眼神中满是慈爱。
服下药后,君贤并未放松,他将孩子轻轻平放在地上,双手在孩子的胸腹间有节奏地推拿按摩,引导药效更快地发挥作用,驱散体内热毒。随着君贤的推拿,孩子的面色渐渐有了些许红晕,呼吸也变得平稳起来。不多时,孩子缓缓睁开眼睛,虚弱地叫了一声“娘”。孩子母亲喜极而泣,“扑通”一声跪地,对君贤连连磕头:“多谢恩公,多谢恩公救了我孩子的命。”君贤赶忙扶起她,说道:“大嫂,快起来,孩子没事就好。”
此后,君贤一路前行,每遇有伤病之人,都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无论是在田间劳作中暑晕倒的农夫,还是在山林中被毒蛇咬伤的樵夫,君贤都凭借着精湛的医术和一颗热忱的善心,为他们解除病痛,带去生的希望。他的善举如同一颗颗温暖的火种,在这烟火人间迅速传播开来。
一路上,君贤凭借精湛医术,为伤者正骨敷药,为病者祛寒退热。所到之处,百姓传颂其善举,他却总是谦逊一笑,继续前行。
一日,君贤路过一小镇,听闻镇西有孩童落水。他飞奔至河边,见一女童在水中挣扎,毫不犹豫跳入水中,将女童救上岸。女童呛水昏迷,君贤运用急救之法,助她吐出积水,恢复意识。女童家长赶来,千恩万谢,君贤叮嘱几句后悄然离去。
又行数日,君贤来到一座大城。城中乞丐众多,衣衫褴褛,食不果腹。他心中悲悯,寻得一空屋,支起简易医摊,为患病乞丐免费诊治。同时,他还向城中富户募捐衣物钱粮,分发给众人。
在这过程中,君贤结识了一位落魄书生。书生屡试不第,心灰意冷,几欲轻生。君贤与他彻夜长谈,分享人生哲理,鼓励他重拾信心:“人生挫折在所难免,一次失败何足挂齿?只要心怀壮志,定有出头之日。”书生如梦初醒,重拾书本,发奋图强。
随着助人之举增多,君贤深感知识传承之重要。他决定在一城郊村落定居,开办学堂。
学堂初创,条件简陋,仅几间茅屋、几张桌椅。但君贤不辞辛劳,亲自动手修缮,制作教具。招生消息传出,附近孩童纷纷前来,眼中满是对知识的渴望。
君贤选定的这个新地方,是一处山清水秀的宁静村落,四周青山环抱,一条清澈的溪流蜿蜒而过,溪边垂柳依依,仿若世外桃源。他亲手搭建的学堂就坐落在村子的东边,几间质朴的茅屋错落有致,屋前有一片开阔的空地,用作孩子们日常活动的场地。
清晨,第一缕阳光还未完全驱散山间的薄雾,君贤便已起身,身着一袭素色长袍,精神矍铄地来到学堂。他先是仔细清扫着地面,将夜里飘落的树叶、杂物一一清理干净,让学堂的每一处角落都整洁有序,为即将开始的课业营造舒心的环境。
不多时,孩子们陆陆续续地来了,他们的欢声笑语打破了清晨的寂静。孩子们来自村子里的各个家庭,有衣衫略显破旧但眼神明亮的农家子弟,也有父母早亡、跟着年迈祖父母生活却依旧充满朝气的孤苦孩童。君贤站在学堂门口,微笑着迎接每一个孩子,摸摸这个的头,拍拍那个的肩膀,眼中满是慈爱与期许。
“先生早!”孩子们脆生生地向他问好,声音在山间回荡。
“同学们早,快进教室吧。”君贤温和地回应着。
待孩子们都入座后,君贤便开始了一天的授课。课堂上,他拿起一本自己精心编撰的教材,这教材既涵盖了经典的诗词文章,又融入了他多年修行所悟的人生哲理。他用那沉稳且富有感染力的声音诵读着诗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孩子们跟着齐声跟读,稚嫩的童声交织在一起,虽青涩却充满力量。每讲解一句诗词,君贤都会旁征博引,讲述诗词背后的历史故事、作者的生平经历,让孩子们不仅仅是死记硬背,更能深入理解其中的韵味与深意。
讲到做人的道理时,君贤会放下书本,踱步到孩子们中间,目光坚定地看着他们:“孩子们,为人处世,当以诚信为本,就如同我们每日呼吸的空气,不可或缺。一旦失信,便如同那无根之木,难以长久……”他举例村子里邻里互帮互助的点滴,让孩子们切实感受到诚信在生活中的重要。孩子们聚精会神地听着,小脸上满是认真,不时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课间休息时,学堂顿时热闹非凡。孩子们如脱缰的野马,奔跑到空地上嬉戏玩耍。君贤也没闲着,他走到孩子们中间,看着他们玩闹,时而为摔倒的孩子轻轻拍去尘土,轻声安慰;时而参与到简单的游戏中,与孩子们一同欢笑,那爽朗的笑声回荡在整个村子上空,让原本宁静的村落充满了生机活力。
午后,阳光炽热起来,学堂里却清凉依旧。君贤安排孩子们练习书法,孩子们个个正襟危坐,小手握着毛笔,一笔一划地在宣纸上学写着刚学的汉字。君贤则在课桌间穿梭巡视,他弯下腰,耐心地纠正孩子们的握笔姿势,手把手地教他们如何运笔,让每一个笔画都刚劲有力或飘逸灵动。有个孩子写得有些急躁,笔画歪歪扭扭,君贤便在一旁轻声鼓励:“不着急,慢慢来,你看这一横,就像我们脚下的路,要稳稳当当才能走得远……”孩子听了,深吸一口气,重新静下心来书写。
除了文化知识,君贤还注重培养孩子们的生活技能。他带着孩子们来到学堂后的菜园,教他们如何翻地、播种、浇水。孩子们兴奋地拿着小锄头,学着先生的样子劳作,虽然动作生疏,但个个干劲十足。“同学们,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我们亲手种下这些蔬菜,既能体会劳作之苦,又能收获丰收之乐……”君贤一边示范,一边教导着孩子们。在汗水的浇灌下,菜园里的蔬菜茁壮成长,孩子们也懂得了劳动的价值。
傍晚,夕阳的余晖将学堂染成一片金黄。课业结束,孩子们收拾好书包,一一向君贤道别。君贤站在学堂门口,目送孩子们离去,眼神中满是欣慰。他知道,在这一方小小的学堂天地里,知识的火种已在孩子们心中点燃,未来他们将带着所学、所悟,奔赴各自的人生旅程,去发光发热,而这,正是他下山育人的意义所在。
课堂上,君贤讲学深入浅出,不仅教授诗词文章,还传授为人处世之道。他常说:“读书识字,更为明理。望你们日后无论身处何地,都心怀善良,正直做人。”
课余,君贤带领学生农耕劳作,让他们体会稼穑艰辛;组织辩论探讨,培养独立思维。在他悉心教导下,学生们进步显着,从懵懂孩童成长为知书达理的少年。
多年过去,学堂声名远扬,各地学子慕名而来。君贤的弟子遍布四方,他们传承师训,或悬壶济世,或教书育人,或造福乡梓,成为各行各业的中流砥柱。
而君贤,依旧守在学堂,看着莘莘学子来来去去,心中满是欣慰。他知道,自己下山之路,虽远离天神庙的清幽,却在这烟火人间,走出了一条更广阔的修行之道——以善为灯,以爱为引,点亮他人,温暖世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