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厅弥漫恐惧的时候,董卓不由扯着自己的衣服试图缓解内心的寒意。他们都知道,美稷县的战事只是序章,真正的威胁即将来临。
李儒站在一旁,仿佛在寒冷潮水中漂荡的孤舟。
这种危机下他仍然能从容不迫提出策略。
“董公。”李儒略带敬意向两位大人行礼,然后轻声建议:将这次事情向朝廷通报,借董卓之手将自己置身事外。这一招不仅能让其免于直接对立,并且可以利用朝廷资源转危为安。至于袁公则需主动认罪并将联络记录悉数焚毁,以表明其立场。通过此举可减少对袁氏的负面影响,还能保住家族血脉不至于全灭。只要他们在飞鹰将军奏功之前化解洛阳政变,北伐的功劳自然归为国家大事,朝廷必须接受这一现实,才能维持稳定。
吕布和袁公深思熟虑,觉得此策虽毒却也是唯一的生机之路。如果实施得当,不但可以保护自己和家族的安全,更能使大汉王朝避免更大规模内乱。于是,三人达成共识:各自履行责任,共渡难关。
最后离开前,袁公叮嘱到:
“请勿拖延时间,迅速派人往京处理。”
随后,迈着坚定脚步走出了府邸,准备迎接不可避免的未来。
没有丝毫的犹豫,车辆疾驰向洛阳。刘将军正筹备北伐主力的重大胜利前,亟需安排妥所有善后事宜。
局势如李师言:如今袁家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只有背水一战才有重生的机会。
“文卓。”
“为何突然觉得你变了个人似的。”一位面容严肃的人沉吟道:“难道你想将我们都推到何大将军那吗?”
“董大人。”另一位冷静的人说:“迟疑不决只会自取祸端。”
李师直挺身站出几步,“骠骑将军是怎样的人我们都很清楚——他不在朝堂争斗,而是更注重天下的汉军兵力布局。唯有如此大将军才真正需要我们的支持,锦上添花与雪中送炭哪个更好?太守您会如何抉择呢?”
董卓轻叹了口气,表情显得有些无力,接着问道,“那么袁明需要自杀来表忠心吗?”
李师微笑回答:“一个被废黜的袁家才能使皇上放心,并且还能促成将军拉拢袁派势力,帮助少主继承储君之位。”
这份狠毒之心让就连作为统领者的董卓也感颤栗。袁明远在洛阳更是闻而色变。
得知叔父为表忠心自相残杀以行效忠之事时——他意识到人性中的冷酷极限。此时此刻,他感到自己的过往善良显得可笑。“我们已无选择。”
袁魁深感冷静,劝告说:“我们失败了。”但对方却反驳说,“胜负未分,” “魁帅或许还有反击之力?” 接着讨论了多支可能对抗的力量,计算过后,发现他们仍然无法抵挡得住敌方十万之众的优势兵力。“大局基本已定……”
第116章 重压下的将领——张辽
大局已定。
汉运天定、刘牧不可抵挡之势。
“叔祖父。”
袁魁饮下一杯烈酒,显现出壮士一去兮不再复返的姿态。
面对家族败局无可挽回之时,他仍需维护最后一线生机。
“我们虽死,但袁姓家族的精神必将永存。”他说,并鼓励年轻一代寻找生路。于是,在这场胜利之下波谲云诡的局面正式拉开帷幕。
接下来十天,当大军进驻城关,来自河东的情报接连而至。“袁氏族长竟然去见董卓了?”
刘将军眉头紧皱,难以理解昔日豪门袁氏竟会有如此折腰之举?
“骠骑。”一名随从史解释:“监州官未能深入探查详情,只知道袁氏当日离开,直接返回洛阳并拜访了大将军何府邸。”
刘牧思索片刻,销毁信件后走出了帐篷,心中暗自筹划未来。
在平城关的营地内气氛渐浓,士兵之间互相传递对战争的看法,谈论新晋升迁的机会。在某营帐里,一名士兵王武兴奋地分享他亲身参与石峡之战的经历;其他人羡慕地评论关内侯的地位与待遇,并对比不同爵位带来的福利差异。尽管不如亭侯那么富有影响力,但对于普通军官而言这仍是值得向往的位置。
“张兄”,赵云合上兵书看向身边这位朋友,“你打算举荐陈与王入稷书院深造吗?”
张辽点了点头,表示赞同:“战场个人勇猛终究有限,未来的提升还需依靠学习指挥之道。” 他也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责任——要带领麾下将士继续成长壮大。
“不再趁热打铁吗?”
高望楼上,李参谋更换了甲胄,望着下方营地沉思。“张将军。”
“将士疲惫,需要时间恢复。”
“另外,还需要等候韩将军到来。”
“请您拟写军令给周将军与赵将军,指示他们赶往青州,并从天马山调动兵马前往白石关外。一旦韩将军的援兵到位,请他们封锁敌军后路。十日后在白石关口点火吸引敌军注意,连续三天火攻信号后主力部队北上进攻敌军。”
“记着让周将军那边将敌方首级运送至敌军撤退路上作为威慑。”王统领依靠在栏杆边观察远处战场。
“遵命。”李参谋鞠躬离楼而去。
白石关地势险要,东北面有黑石山脉、西北有苍狼山脉环绕。此区域构成了天然盆地,适合前后夹击。
“收获季节到了。”
“陈郡的麦田也成熟了吧!”沉默中的魏武忽然开口。
“所以我们要在严冬来临之前结束这场战争!”
“王将军。”
魏武问道:“打得如此之猛,还打算进行商贸互市吗?”
“当然。”魏武背负双手走下观景楼,“没了这些部落,还有很多其他的鲜卑族和北方民族,或许换个名号还会侵扰边境。”
第117章 皇恩浩荡与北伐计划
王领军走进大帐时,两位匈奴首领——赫连大当和呼延小当,已在那里等着。面对紧张气氛,他们汗如雨下。
尽管驱逐了休屠部,但也因此未及通知中央而陷入焦虑。
“你们先坐下吧。”
王领军从容走上首座:“我需要给你们挪位置么?”
“谢统领会赏座。”
赫连立即落座并低头不看上司官。儿子呼延站在后面偷瞄这位汉人将领但感到背后寒气直逼颈椎,不由想起了美河之战中汉军悬挂首级的情景。
“赫连,贺兰山事件怎么回事?”
王领军翻看文件继续质问,“我先前已在西州提醒你对休屠部小心。”
“王将军这并非是我的错,休屠部威胁说如果不同意停止互市就会废黜首领并重组推选机制。整个部族共同努力才将其二人驱逐,未能报备是因联系不到监管长官”。
“嗯,那么你们就不能联系负责商业保护的汉人驻军或地方官员吗?” 王领队冷静回答道, “朝廷信任你的能力维护内部统一,但此次发生政变和族群迁出确实处理不当。”
这一刻,赫连明白了自己的失职。
“统帅,求饶,” 呼延上前说道,“我和我的队伍愿意为罪赎去关外援寇。”
“哼”, 吕将军不屑一顾。“这是属于我们并州战士们建功立业的机会,轮到野蛮人的部队来抢夺头功吗?”
赫连父子感到极度惊讶——为何这次汉族指挥者不让异族骑兵参与战斗?
最终,在其他汉军官表示拒绝的同时,强调了对于匈奴骑兵人数不足和宝贵的看法。
数日后的一个清晨,王领队下令全军整备十日后商议战策。士兵们都士气高涨争先恐后准备投入作战;惟独龙虎骑士依旧傲慢挺立,保持先锋部队姿态,即便面对比自己装备更好的部队,仍然自信满满。
某日夜,王营中有王家宗族成员在暗处丧生。晨光之下,族长王允带领众人到达遇害现场,眼眸含愤质询外来者。有人冷漠回应,仿佛预见即将来临的命运。
“各位都听到了,十天之内我们都会死在此处。”王允低声说,“还有人相信会有人救你出去?”
改写后的版本:
突然,人群中响起一阵充满讥嘲与恨意的声音:“如果不是你,我们怎么会落得如此下场?如今即便骠骑开设互市,对我们又有何益处?”
“该杀。”
“你不觉得你应该去死吗?”
这一番话彻底点燃了规划营地的怒火。北伐边疆即将开始,所有犯人都将成为祭旗的对象。恐惧、惊悚和不安日复一日地笼罩着这些望族人士,心理上的重压逐渐摧毁了他们曾经高高在上的尊严。
“胡说八道。”
王明脸色涨红却不敢反击,转身匆匆回到住处。王家在这里不过十之一二,一旦真的发生冲突,他们必定是受害最深的一方。他不由得担忧起,如果袁家放弃援救,自己又该如何从这场劫难中活下来?
帅帐内,郭威上报了最近有人在规划营地遇害的情况。“将军。”
“这人死了,就不管了吧?”张昭望着离去的郭威问道。
刘牧用布帛擦拭手中的宝刀,淡淡地说:“过不了几天会有更多的人死去,无论是敌人还是袍泽,今天不过死了一位王家人,不值得大惊小怪。”
张昭深吸一口气,似乎已经嗅到了几天后的血腥味。